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十五”期间我国乙烯工业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世界乙烯工业发展迅速,2000年世界乙烯生产能力已达92.7Mt/a。我国乙烯工业经过30年的发展,初具规模,但自给率偏低,发展空间和潜力十分巨大。“十五”期间,我国乙烯工业将面临加入WTO以后的激烈竞争,为此以中外合资建设运营大型乙烯项目为契机,引进跨国石化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经营方式,加速国内乙烯工业的发展,合理选择现有乙烯装置进行改扩建,优化原料,降低成本,提高乙烯装置的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3.
陈薇 《国际石油经济》2000,8(1):40-42,44
1998年我国乙烯总生产能力为422.32万吨,当年产量377.24万吨,开工率为89.32%。目前我国乙烯工业存在着产需矛盾突出,自给率较低,装置布局欠合理,生产成本过高和乙烯效益不够理想等问题。若按自给率达到65%,开工率达到90%来确定发展目标,2005年和2010年我国乙类生产能力应分别为885万吨和1400万吨,需 分别比目前增加460万吨和近1000万吨。  相似文献   

4.
我国乙烯工业发展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军 《国际石油经济》2003,11(10):42-46
截至2002年年底,我国乙烯生产能力已经达到555.5万吨/年,居世界第四位;2002年共生产乙烯541.55万吨,但自给率仅为41.9%。未来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对乙烯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预计到2010年国内乙烯的需求当量将达到2032万吨。目前,我国乙烯工业还存在诸多不足,如装置规模小,综合利用率低:原料重,物耗、能耗高;国产化程度低,自我开发创新能力羞;产品结构不台理,专用料比例低等。下一步我国乙烯工业发展的重点是扩能改造现有乙烯装置,规划建设好大型乙烯项目,并坚持炼化一体、大力开发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等。未来我国乙烯的发展有可能遇到原料进一步变重及不足的问题,对此我们需要及早研究。如果简单地将原料缺口寄希望于通过进口解决,可能要付出很高的代价,而且保证程度也将会受到影响。因此,应立足于国内,配合乙烯发展,规划好炼油厂扩建改造,最大限度地提供乙烯原料。同时,要利用好天然气轻烃资源,继续做好原料的轻制化工作。  相似文献   

5.
随着世界乙烯产业重心的东移以及中国对于乙烯能源需求量的不断攀升,中国的乙烯工业发展也随之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与挑战,这也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竞争优势和劣势。本文系统介绍了世界以及我国的乙烯工业发展情况,分析了我国乙烯工业发展过程的机遇和挑战,并给出了初步的发展建议,以供同行考究。  相似文献   

6.
叙述了我国乙烯发展历程,“九五”期间乙烯装置改造扩建情况,到2010年我国乙烯发展的预测。“九五”期间通过现有乙烯装置改扩建,将增加乙烯生产能力121.5万t/a,到1010年计划新建13套乙烯装置,新增能力600万t/a。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内投资建设乙烯项目的积极性高涨。预计“十一五”期间,乙烯产能将以16.7%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达1702万吨/年。随后增速放缓,“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增速分别为4.9%和5.6%。尽管乙烯产能持续扩张,但仍然无法满足下游产品的需求,未来我国乙烯当量消费的自给率基本在60%以下,因而,我国乙烯工业仍应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8.
关于发展我国乙烯工业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世界石化工业经历了三次大的产业结构调整后,乙烯工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我国的周边国家、地区及大型跨国石化公司十分看好中国市场。我国乙烯工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提高乙烯及其下游装置竞争力至关重要。文章对未来我国乙烯工业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乙烯发展应首先立足于现有装置的挖潜改造,消除瓶颈,走内涵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业内专家指出,目前国内甲醇工业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异距,入世后将面临进口产品(尤其是中东地区产品)巨大冲击,我国大部分甲醇装置规模小、技术落后、能耗高、造成生产成本高,无法与国外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大型或超大型甲醇装置抗衡,为此,专家指出以下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我国乙烯工业发展历史,世界乙烯规模发展趋势,30万t/a和10万t/a级乙烯经济效益对比及国产化诸方面探讨乙烯工程建设最佳规模。经技经比较后认为,对每吨乙烯投资,30万t/a乙烯级要比10万t/a乙烯级少15%,而成本亦少10%。故我国应以发展30万t/a乙烯工程为主,在“八五”期间应集中力量再建两套30万t/a乙烯,同时要选投资较少:经济效益较好的产品方案,采用集资、合资或联合建设。文章指出,在有轻烃的地方,为了利用有限资源,尽快取得效益;在个别老厂扩建限于条件只能发展小规模乙烯或其它特殊条件下,也可以适当考虑发展一些10万t/a级乙烯。  相似文献   

11.
根据对国内乙烯工业在建和拟建计划的分析,我国已经进入乙烯工业高速发展时期。由于当前乙烯产业正处于景气周期的高峰,石化市场表现良好,行业利润较高,掩盖了我国乙烯工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文章通过分析我国乙烯工业发展规模、发展模式、发展时机及其而临的来自中东的市场冲击等几个方而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期对我国乙烯工业健康有序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我国乙烯工业发展迅猛,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乙烯生产国。2012年我国乙烯产能1648.9万吨/年、产量1486.8万吨,表观消费量1629万吨。随着我国乙烯工业规模化装置建设增速加快、装置规模不断增大、消费自给率逐步提高,预计2015年我国乙烯产能将达到约2600万吨/年,当量消费自给率将由2012年的47.5%提高到近70%。但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也日趋加大,乙烯原料进一步向轻质化、多样化发展是大势所趋。未来,我国乙烯工业应更加注重科学发展,更加突出发展方式的转变,更加抓紧结构调整,以促进我国由乙烯生产大国向乙烯生产强国的历史性转变。  相似文献   

13.
14.
随着全球石化新一轮景气周期的到来,以乙烯为龙头的化工产品的不断上升,国内掀起了一股乙烯装置建设热,以中石化、中石油为代表的国有石化企业,以BP、壳牌为代表的国际石油巨头,以及国内民营企业,都在投资扩建或新建大型乙烯装置。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正在建设和准备建设的乙烯项目在10套以上,以至一些专家认为我国目前的乙烯建设出现了“过热”现象,  相似文献   

15.
乙烯供需状况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00年全球共有乙烯装置230套,生产能力为92.7Mt/a,装置的平均规模为400kt/a,其中北美占33.77%,西欧占22.38%,亚洲为31.23%。亚洲是20世纪90年代全球乙烯生产能力增长最快的地区。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乙烯发展速度加快,2000年乙烯生产能力已达5000 kt/a,但我国乙烯工业中尚存在着:装置规模小、生产成本高,布局不合理,原料资源结构不合理,综合能耗高等问题,需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16.
2005年我国乙烯工业的现状及其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世界乙烯产能及规模情况 乙烯是现代石油化学工业的基础原料。2004年,世界乙烯的总生产能力已突破1亿吨达到了11290.5万吨/年。乙烯在世界大多数国家几乎都有生产,根据美国《油气杂志》的统计数据,2004年。美国、日本和沙特阿拉伯的乙烯生产能力居世界前3位,分别为2832.3万吨/年、750.7万吨/年和584.5万吨/年,中国为533.8万吨/年。但中国乙烯实际生产能力要大于这一数据,为608.5万吨/年。应居世界第3位。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乙烯工业现状和发展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乙烯需求仍然短缺2001年我国乙烯产量479万吨(中国石化292万吨、中国石油157万吨),2002年乙烯总产量为541.38万吨,比2001年增长13.01%,其中,中国石化集团生产乙烯351万吨,比2001年增长20.45%;中国石油集团生产乙烯158万吨,比2001年增长0.69%。1990~2001年国内乙烯当量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18%,预计未来几年乙烯需求将以年均7%以上速度增长。2001年乙烯当量石化产品需求量为1260万吨,进口依存度为62%。到2005年,预计中国乙烯当量消费量将增加40%,达到1760万吨/年,同期乙烯能力将近翻番,达到830万吨/年。2010年乙烯当量消费量将达到2400~2500万…  相似文献   

19.
作为基本的有机化工原料.乙烯的用途非常广泛,2005年全球产量约1.1亿吨:2005年我国共有18家企业、20套乙烯装置.总生产能力约773万吨,居世界第3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总产量755.5万吨:预计2006年全国乙烯总能力将达971万吨,总产量950万吨 。[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2000-2001年由于生产能力过剩,全球乙烯生产利润降低。2003年全球乙烯市场开始复苏,全球和美国的乙烯开工率扭转了前几年的下降趋势,接近90%。由于2003年运转的乙烯生产能力仍低于历年平均水平,2004-2005年乙烯开工率可能上升。预计今后几年全球乙烯需求的增长将超过生产能力的增长。由于原料成本的优势,未来大部分新增乙烯生产能力将出现在除北美以外的地区,尤其是亚洲和中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