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文章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海关数据库和全球反倾销数据库数据,经验分析了对华反倾销对中国企业创新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对华反倾销对中国企业创新存在着显著的抑制作用,这一结论在考虑内生性及多种稳健性检验下均成立。进一步的企业异质性研究发现,反倾销显著降低了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的创新,但对出口企业的负面影响更大;此外,反倾销对低生产率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的创新具有负面影响,而对高生产率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创新影响不明显。进一步探究存在以上异质性的原因发现,反倾销带来的融资约束包括内源融资约束和外源融资约束,均是反倾销抑制企业创新的重要渠道。动态考察反倾销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发现,反倾销对企业创新的负面影响在一个较长时期均存在。文章的研究对于评估反倾销的效果及在全球贸易保护背景下考察如何促进企业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采用1998~2008年美国对华反倾销案例数据,文章研究了中国报复性反倾销对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对华反倾销裁决的影响,结果显示:报复发起的频率、报复性反倾销涉案产品的出口比重以及上期对美反倾销次数都显著影响了USITC对华的倾销裁决。  相似文献   

3.
<正> 一、国外对华反倾销的现状近年来,我国企业及产品遭遇国外反倾销又呈现出许多新问题:1.国外针对中国商品的反倾销调查呈不断上升之势。自1979年8月,欧共体对我出口的糖精反倾销以来,截止到2001年,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出口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共计428起。据世贸组织统计,我国已成为出口产品受到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相似文献   

4.
文章利用世界银行反倾销调查数据库,针对韩国对华1995-2013年发起的反倾销调查,从总量、发展趋势、国别分布、产业分布和最终措施分布这五个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韩国对华反倾销比较频繁,尽管中国入世以来,反倾销的总体数量在下降,但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同时,近年来,韩国对华最终采取反倾销措施的比率并不高,表明韩国对华反倾销可能更多着眼于反倾销的“威慑效应”.最后,韩国对华的反倾销主要集中在有机化学品、无机化学品和电气设备及其零部件,比较明显地针对了中国对韩出口的主要商品类别.  相似文献   

5.
一、国外对华反倾销的基本状况 自1979年8月,中国出口糖精首次遭受欧共体反倾销,并课以高额的反倾销税,使我国糖精出口退出欧共体市场以来,在世界上发起的4000多起反倾销案件中,针对中国产品的就有500多起,涉及出口金额约170亿美元,对我国出口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2002-2019年中国分地区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基于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计量分析,检验互联网发展水平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从全国整体来看,互联网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确实有着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在不同地区,互联网在促进全要素生产率上有着较大的地区异质性。另外通过对生产率指数进行分解,实证估计结果表明互联网在驱动地区生产率提升方面,主要依赖的是技术效率,而不是技术进步。就全国整体而言,互联网与技术效率提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与技术进步之间却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7.
美国对华彩电反倾销案之经营策略原因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世之后,中国企业在分享世界经济蓬勃发展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国外对华反倾销浪潮的挑战。中国彩电对美出口快速增长,使之成为美国反倾销的主要对象。文章就中国彩电在美国遭遇反倾销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探讨中国企业在出口经营策略上的种种失误,并提出相关对策,包括在出口经营战略、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等方面的改进之策。  相似文献   

8.
周启良 《珠江经济》2005,(12):90-96
中国出口产品频遭国外反倾销制裁已成为对外经贸的主要议题,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国外对华反倾销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指出中国产品被反倾销调查将是中国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过程中必须长期面对的严峻问题。然后分别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给出了规避国外反倾销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2003~2008年中国省区的面板数据,研究了进口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3条渠道传递的国际R&D对中国的技术溢出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进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均无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对外直接投资却显著促进了国内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和技术进步。分区域的回归结果进一步揭示,对外投资显著促进了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西部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则无显著影响。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论文对中国利用3条渠道的国际R&D溢出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使用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方法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分解变量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变化规律;利用制造业内资部门2000~2005年的行业层面板数据,在控制了研发和出口交货值两个变量的基础上,考察了FDI水平关联和前、后关联对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变量的影响。我们发现研发与出口交货值对生产率存在正的影响,FDI总体上对内资企业产生了正向技术溢出效应,而且更多地是由后向关联促进技术进步带来的;前向关联没有产生技术溢出效应;水平关联与前、后向关联技术溢出的实现方式不同,主要通过技术效率渠道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分组回归结果表明,FDI技术溢出渠道在技术水平、行业集中度与出口依存度等行业分组指标下存在明显不同的传导机制。  相似文献   

11.
美国对华反倾销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0—2005年间,美国越来越重视对华反倾销措施的使用,美国对华反倾销案件涉及的行业比较集中,钢铁业、化工业和机电业这三个行业被诉次数最多,而涉及这三个行业的案件的裁定结果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is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U.S. antidumping sunset review process required under WTO commitments. The econometric models study determinants of decisions by three U.S. actors: the petitioning industry, the Department of Commerce (DOC), and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 (ITC). Domestic industries facing potential vigorous competition seem to use sunset reviews to maintain current high domestic profits. U.S. 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use criteria broadly consistent with their legal obligations. Exports involving Chinese firms may face negative bias in the ITC process. JEL no. F1, F13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1990~2011年美国对中国反倾销案件涉案产品的HS 8位编码数据,研究了美国对中国发起反倾销对中国相关涉案产品对美出口的影响。文章的结果表明:美国对华反倾销影响了中国对美涉案产品的出口,但这种影响只具有短期特征;美国对华反倾销申诉导致了中国涉案产品出口对世界其他国家出口的转移,而且这种转移具有持续性;以反倾销作为贸易平衡手段并不会改变中美贸易的长期失衡,由于美国对华反倾销降低了美国市场在中国出口产品全球市场中的地位,从这种意义上说,美国对华贸易反倾销实际上也损害了美国自身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4.
借助异质产品的Bertrand双寡头模型,本文分析了一国反倾销政策对该国企业和外国企业的研发、产品价格及社会福利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与自由贸易相比,当产品的差异度较小时,受反倾销政策保护的企业会策略性地利用反倾销政策而退出国外市场,减少研发投入,进而提高产品价格,而遭受反倾销政策约束的外国企业由于其研发投入的边际收入增加,因而会增加研发投入,降低产品价格。此外,反倾销政策的存在还有可能促进各国社会福利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美国对中国反倾销的宏观决定因素及其影响效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沈国兵 《世界经济》2007,30(11):11-23
本文运用负二项计数模型,探究了美国对中国反倾销的宏观决定因素及其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反倾销的宏观决定因素有美国工业生产增长率、失业率、从中国进口渗透率、美元对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率、美国对中国出口比重和中国对美出口比重以及美国反倾销法变化;(2)美国工业生产增长率下降、失业率增加、从中国进口渗透率提高和美元对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率上升,会增加美国对中国反倾销调查及最终措施数量;而美国对中国出口比重增加,会降低对中国反倾销调查及最终措施数量。相比来看,美国从中国进口渗透增加是对中国反倾销的最主要决定因素;美国反倾销法的变化增加了对中国反倾销数量,而中国对美出口比重减小会对美反倾销行动产生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16.
从宏观视角来看,由于美国政府为获得选民的政治支持而关心国民的总体福利,所以影响国民总体福利的宏观因素是美国反倾销的一类成因。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将宏观因素分为4种,即与反倾销发起国有关的宏观因素、与遭受反倾销国家相关的宏观因素、与涉案双方国家经贸关系相关的宏观因素以及与第三方国家相关的宏观因素,然后使用泊松分布模型与负二项计数模型对倾销裁决结果以及损害裁决结果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表明,美国从中国进口产品的渗透率、美国国内的失业率、中国的报复能力、美国从中国进口产品的变化率、中美汇率变化率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经济增长率都是美国对华反倾销的宏观成因。  相似文献   

17.
反倾销与美中双边产业内贸易:经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针对反倾销与美中双边产业内贸易关系问题,运用GL指数和二元Logit模型研究发现,1995~2006年美国对华反倾销摩擦张力较大的20类涉案产品,其产业内贸易指数都比较小,且美方处于较大的贸易逆差失衡压力,这些成为引发美国对华不断发起反倾销贸易摩擦的实质原因。并且,从经验上否定了反倾销密集程度与美中双边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正相关关系。结论是,美中双边产品产业内贸易程度较低,且美国处于贸易逆差失衡的产品最容易招致美国对华反倾销行为。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中国企业在美国对中国彩电反倾销案中失利的原因,阐述失利后如何应对反倾销。中国彩电反倾销失利的主要原因是:美国不认可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并通过反倾销手段控制中美双边贸易的不平衡和保护国家经济安全;我国彩电出口还没有摆脱低价格和数量扩张为主的格局。  相似文献   

19.
美国是最早建立反倾销法律制度的国家之一,也是发起反倾销行动最为频繁的国家。迄今,美国已经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120余起反倾销调查案,其中多数导致中国产品最终被迫退出美国市场。究其原因,除了法律层面的保护外,与美国长期对中国产品采取特殊的反倾销规则和方法所导致的扭曲是分不开的。本文从法律制度和反倾销实践两个方面论述了美国对华反倾销的不公平性,并在此基础上就中国政府、企业和相关组织如何预防和纠正美国对华反倾销不公平性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estimates the impact of antidumping protection on export behavior of French firms covered by antidumping cases. Traditional models suggest that all domestic firms covered by antidumping protection should benefit from protection. However, in an environment of globally fragmented supply chains, firms may be damaged by protection if duties increase input costs for firms covered by the protection. Results from this paper indicate that while non-exporting firms benefit from protection, domestic sales of export-oriented firms and exports in general, are depressed due to protection. This effect is more severe for multinational fir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