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论创造条件让农民拥有财产性收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是我们党在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方面提出的一个新理念.笔者从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思路出发,仅就农民目前的财产性收入状况,特别是如何创造条件让农民拥有财产性收入进行初步的分析,以期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增加人民福祉提供有益的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2.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是十七大提出的重大命题。文章剖析了我党关于这个重大命题从萌芽到逐渐清晰准确的演化过程,较为准确地概括了"财产性收入"的内涵和外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探析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更多财产性收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是在我国经济繁荣发展、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党中央做出推动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积极举措,体现了藏富于民的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只有让更多群众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才能让财产性收入真正进入大众时代。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内涵丰富、新意十足,引起了我国全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宋丁 《特区经济》2007,226(11):12
<正>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笔者认为这个提法是十七大报告中最重要的观点之一,将对中国构建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可以从四个层面对"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观点做出战略性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世福 《发展》2008,(2):40-41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报告的这一提法,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现报告提出的“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新要求和实现人均GDP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目标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7.
着眼社会公平 破解分配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说:"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8.
杨昕 《天津经济》2008,(7):38-40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是我们党基于新的历史时期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做出的科学判断和战略决策,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逐步缩小社会发展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是执政党首次在自己的纲领性文件中提出的庄严承诺,它向世人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政府的责任,就是要千方百计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产业》2007,(10):15-16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开幕式上所作的报告在与会代表和各界干部群众中产生了热烈反响,他用一批新提法和新名词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活力和生命力。九个新提法1.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  相似文献   

11.
李斌 《新财经》2011,(4):38-41
养老金不仅要货币化,更要资本化,才能让老百姓拥有不贬值的养老财富。 随着进入老龄化社会速度的加快,"未富先老"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那么,中国的老龄化将在什么时候达到峰值期?"未富先老"对于中国社会意味着什么?中国现行的养老金制度到底存在哪些弊端?要解决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合理的养老金制度安排有哪些?就这些问题,《新财经》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教授杨燕绥和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  相似文献   

12.
于刚  刘全红  戚霞 《辽宁经济》2011,(10):18-26
财产性收入是居民总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旨在通过创造条件增加广大中低收入群体财产性收入,实现财产性收入从“少数人拥有”到“更多群众拥有”的转变,真正进入财产性收入“大众时代”。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既是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又是缩小贫富差距、“藏富于民”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共同富裕”宏伟目标的根本体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财产性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富裕程度的重要标准.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充分体现了我国对财产性收入的重视.文章通过将我国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和美国进行对比,明确了我国了财产性收入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并针对问题提出了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上海城市居民财产性收入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就这个热点问题进行探讨,着重围绕增加上海城市居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意义,上海城市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加存在哪些问题,如何增加市民的财产性收入等问题展开.  相似文献   

15.
袁金霞 《特区经济》2009,(5):136-138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是十七大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一项拥有重要创新性的内容,也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为此,要创造法律、经济和市场等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一理论有着丰富内涵和新意,是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发展30年来的巨大成就,对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缩小社会发展差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杨慧 《北方经济》2011,(11):84-85
中共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收入分配问题,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它是最大的民生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它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8.
庄甲 《辽宁经济》2009,(1):36-36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明确指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是我国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大创新,也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然而,现阶段我国农村小规模经营的国情决定了农民的收入是单一的,仅仅是通过农业劳动来维持收入。因此,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解决农民增收渠道单一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上海国资》2007,(11):12-13
十七大报告在强调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的同时,强调增加财产性收入,深刻显示出对创造人民幸福、实现社会和谐的高度关切10月10日,当国家统计局为党的十七大特别推出的发展回顾系列报告提到"财产性收入"时,不少人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5天之后,当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时,许多人才忽然意识到,一个有丰富内涵和新意的提法出现了。  相似文献   

20.
中央的思路很明确,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例。固然,要让更多的人拥有财产性收入,必须让低收入者增收,唯有如此,人们丰衣足食而有剩余,才有可能去置办财产。眼下的问题是,政府如何帮低收入者增收?如何让更多的人拥有私产?这里的关键是普通劳动者,他们的收入只够养家糊口,没有积累,何来财产可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