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许让 《中国保险》2013,(6):28-30
出口信用保险最早诞生于欧洲,因其在提升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出口贸易、保障出口商的收汇安全和银行的信贷安全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获得了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将近100年的发展历史中取得了长足进步。而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起步较晚,其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为加快出口信用保险产业升级,出口信用保险的商业化转变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国外出口信用保险商业化转变的先行经验出口信用保险渗透率即出口信用保险承保金额占总的出口额的比例,是反映一国出口信用保险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部分发达国家的这一指标可高达50%,综观其发展历程,不难看出这些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经验——积极推进出口信用保险的商业化转变。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始于1989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接受政府的委托正式开办机电产品出口的信用保险业务,并在随后的几年里将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在全国迅速推广开来,受保市场达70多个国家和地区.1994年中国进出口银行正式成立,并开展了包括出口信用保险在内的各项业务,从而形成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中国进出口银行2家共同办理出口信用保险的局面.虽然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发展很快,但与发达国家比,还处于起步阶段,承保的出口企业仅占全国外贸企业总数的2.7%,出口信用保险承保的出口额仅占出口总额的1.1%,而英国该比例是45%,日本是50%,并且无论在发展规模上还是在管理技术上我们都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问题的核心是,日益扩大的需求与供给能力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相似文献   

3.
出口信用保险是保险在中国算是一个相对新兴的保险种类,就出口信用保险是否应该商业化,理论界主流的观点都认为商业性出口信用保险应该进行商业化。本文就这一观点进行驳斥,通过分析出口信用保险的理论基础、国际上出口信用模式的发展及当今社会经济环境进行分析,给出当前中国出口信用保险业务不应该商业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陈华  华伟 《金融与经济》2012,(10):55-58
出口信用保险作为国际通行的贸易促进手段,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许多国家先后以不同的模式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出口信用保险体制。近年来国际信用保险市场商业化运营趋势日益明显,出口信用保险经营模式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而我国作为一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出口信用保险历史短,发展相对落后的弊端十分明显。本文通过介绍五种国际出口信用保险经营模式,然后对其做了比较分析并进一步得出国外先进做法对于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在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方面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出口信用保险是规避收汇风险的有效途径,信息攫取则是发展出口信用保险的手段之一,对出口信用保险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当信息攫取、资本、国际贸易对出口信用保险发展的边际贡献率相同时,出口信用保险增长率达到稳态,并以一个稳定的速率增长。将出口信用保险纳入Ramsey模型,从信息攫取角度分析中国出口信用保险业发展,结论表明,无论长期还是短期,信息攫取对出口信用保险发展都存在显著影响。但出口信用保险行业的信息攫取力度仍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6.
WTO的《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原则上允许各国政府运用官方促进的出口信用保险,由此出口信用保险成为国际上通行的促进出口贸易的有力手段。本文以国际贸易要素禀赋理论为基础,运用2002年至2014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就出口信用保险规模和出口信用保险发展不平衡对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显示,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对扩大出口贸易规模具有促进作用,而出口信用保险发展不平衡则对出口贸易规模具有抑制作用;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效应存在地区差异,东部地区相对于中西部而言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规模的促进效应更大,而中西部地区的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规模的抑制作用更显著。因此,完善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功能,制定差异化的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对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2013年我国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当年出口信用保险保额超过3 000亿美元,占出口额的比重达到14.8%,但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的作用究竟如何?采用2002~2013年我国外贸出口额、8个出口行业和出口到84个国家(地区)的贸易额,以及同期出口信用保险数据作为样本,在扩展引力模型的框架下,从多个层次、用多种方式研究了出口信用保险与我国外贸出口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出口信用保险在增加出口、推动出口市场多元化、支持有关出口行业发展等方面有较为显著的促进作用;对出口到风险较高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以及船舶、机电产品等具有较高外部融资需求行业的杠杆作用更为明显;此外,在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表现出一定的"逆周期"效应。  相似文献   

8.
吴喆  吴钰 《上海保险》2014,(8):60-60
日前,平安产险正式获得短期出口信用险牌照,将为涉外企业提供更加完善的保险服务。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是指保障信用期限一般在一年以内、最长不超过两年的出口信用保险业务。长期以来,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属于政策性保险范畴。  相似文献   

9.
出口信用保险(Export creditInsurance)是指国家为了推动本国的出口贸易,保障出口企业的收汇安全而制定的一项由国家财政提供保险准备金的非赢利性的政策性保险业务。出口信用保险由保险机构对企业投保的出口货物、服务、技术和资本的出口应收账款提供安全保障机制,主要承保国外买方的商业信用风险和国外的政治风险,按信用期限长短分短期出口信用保险和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承包信用期限不超过360天的出口业务,中长期限承保信用期限为360天以上的业务。目前出口信用保险已经成为国际贸易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出口信用保险的…  相似文献   

10.
出口信用保险作为国际通行的贸易促进手段,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许多国家先后以不同的模式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出口信用保险体制。近年来国际信用保险市场商业化运营趋势日益明显,出口信用保险经营模式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而我国作为一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出口信用保险历史短,且发展相对落后的弊端十分明显。论文通过介绍以英国、加拿大、法国、德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为代表的五种国际出口信用保险经营模式,并对其做了比较分析,进一步得出国外先进做法对于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在促进对外贸易发展方面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国际上出口信用保险呈现出三大趋势:经营机构的私有化、政府角色的再定位以及出口信用保险服务的国际化。针对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现状,结合当前出口信用保险发展的国际潮流,探讨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性质定位、承保机构、承保方式、政府作用等问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2.
李婧 《金卡工程》2010,14(10):252-252
出口信用保险是国家为推动本国的出口贸易,保障出口企业的收汇安全而制定的一项由国家财政提供保险准备金的非赢利性的政策性保险业务。理论上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有着正向的推进作用。本文根据中国信保常州办事处成立以来的出口信用保险额和出口贸易额的数据,得出了与理论相同的结果:出口信用保险是促进出口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以此探究了常州市出口信用保险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扩大承保基数促进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出口信用保险是国家为了推动本国的出口贸易,保障出口企业的收汇安全而制定的一项由国家财政提供保险准备金的非赢利政策性保险业务。目前,世界贸易额的12-15%是在出口信用保险的支持下实现的,出口信用保险已经成为促进一个国家出口贸易发展的重要工具。自1985年12月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上海分公司小规模试办出口信用保险以来,虽然  相似文献   

14.
浅论出口信用保险产品的现状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乔山 《上海保险》2011,(1):10-13
一、出口信用保险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开展较晚。在改革开放6年之后的1986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了出口信用保险部。而直到1989年,在财政部设立出口信用风险基金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才开始承接短期业务。1994年,中国进出口银行作为一家政策性银行也开始办理出口信用保险业务。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省级营业机构的业务数据,探究使用出口信用保险是否能够提高出口竞争力,以及通过何种机制产生影响。研究表明:使用出口信用保险可以显著提高出口竞争力,且对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促进作用更大。通过检验该影响的非线性特征发现: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竞争力具有显著的门槛效应。通过构造链式多重中介效应模型发现:出口信用保险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发挥间接促进所在地区出口竞争力增长的链式中介效应。出口信用保险的链式多重中介效应影响机制存在地区差异,出口信用保险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通过促进科技创新水平提高出口竞争力,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提高出口竞争力。出口信用保险通过科技创新促进出口竞争力的机制存在非线性门槛效应,随着研发投入的增长,出口信用保险对我国出口竞争力的促进作用会产生质的飞跃,表现出科技赋能保险现象。  相似文献   

16.
出口信用保险在国际贸易中应用广泛,它用于防范出口交易中的商业风险和政治风险以及出口商的贸易融资。出口信用保险通常由专门的出口信用保险机构来提供。最近十几年来,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金融服务亦随之国际化.对贸易具有特殊促进功能的出口信用保险也出现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10—2020年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各分公司相关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对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发展效率进行测度。首先,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得出各地区历年出口信用保险发展效率指标值,测度结果表明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发展效率非DEA有效,且在2010—2020年期间呈现“倒N”形波动状态,发展效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其次,运用皮尔逊相关性对各地区出口信用保险发展效率的测度结果进行层次聚类,研究表明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存在区域异质性;再次,分别从规模效率、技术水平和技术效率三个方面提出创新出口信用保险营销模式、推动政企合作、加强产品创新等对策建议,以期助力我国出口信用保险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实证研究利用2005年至2011年我国各省出口信用保险保费收入与对外贸易额、GDP及失业率数据建立面板模型,以研究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是否具有显著的政策性作用。模型结果表明出口信用保险的确具有增加出口、拉动经济及平稳就业的政策性功能;并且对于外向型经济弱省,出口信用保险对经济拉动作用更加显著,对外向型经济强省,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贸易本身及控制失业的作用更加明显;同时无论在出口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还是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时,出口信用保险的政策性效应都是存在的,在出口经济受到总体形势抑制时,这种拉动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首先介绍了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阶段,并对出口信用保险的出口支持作用进行实证检验,结论说明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对出口有显著的支持作用。最后,本文总结了中信保成立以后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发展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20.
庞欣 《河北金融》2012,(4):58-61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下,我国出口产品遭遇的贸易形势严峻、面临的风险增大,作为WTO允许的国家政府可支持的出口信用方式——出口信用保险受到各界的普遍关注。而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存在保险渗透率低、结构失衡、运作机制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制约着出口信用保险的发展。本文借鉴英法两国的发展经验,浅析我国出口信用保险的现状和问题,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出口信用保险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