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清时期的农业土地占有方式,与我国历代封建王朝一样,有官田(公田)与民田(私田)之分。明清时期国有土地的农业经营方式主要采取屯田制经营。民田的经营形式,则有自耕农经营、地主佃仆制经营、地主雇佣制经营、地主一般租佃制经营、农奴制经营等各种具体形式。其中地主一般租佃制经营是最主要,最普遍的农业经营形式。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在封建农业土地关系上,它既继承了历代封建农业的基本制度,同时又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的特定条件,出现了一些封建社会晚期所孕育的特征:第一、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到急速发展;第二、封建宗法关系减弱;第三、永佃制盛行。永佃制是租佃形态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封建经济所特有的弹性特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较充实的史料论证了关中地区三十、四十年代农村雇佣关系的四个特点。认为这种经营地主(富农)经济体制已具有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的性质。文章还论述了这种经济体制较之租佃地主经济体制的先进性及两大对立阶级:经营地主(富农)与雇工分别初具农业资产阶级和农业无产阶级的性质。并指出这种尚处于萌芽状态的新型经济体制的不成熟性和封建残余性。文章最后论证了当时关中地区已具备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的历史条件,指出这种新型雇佣关系普遍存在的历史必然性。本文作者以社会调查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对关中农村雇佣关系的特点、性质,关中地区土地集中程度,雇佣关系中两大阶级对立而微妙的关系诸问题,均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论农业经营大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经营大户是在中国农业发展进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生产经营形式,它,是指农村中自筹资佥能力较强、产业选择和产品定位符合市场需求、有适度的经营规模、采用新的生产经营方式、能带领农民增收致富、产品的科教含量较高和销售渠道较稳定的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经营大户包括家庭经营制的个体大户、雇工经营制的农场大户、合作(合伙)经营制的组织大户和公司经营制的企业大户四种类型。农业经营大户是新的社会阶层的成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种经营方式体现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目前以“双包”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已成为我国农业合作经济中的一种主要责任制形式。它的出现和所带来的明显经济效益,已得到社会普遍的承认。1983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这种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具有广泛的适应性,既可适应当前手工业劳动为主的状况和农业生产的特点,又能适应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对此,如何正确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从农业生产经营形式特点的角度,对家庭承包制作一点理论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自发出现的一种新的农业经营方式和经营机制,它与当地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农业生产要素聚集程度较高、范围较大、形成优化的组合形式与运动形式,它不仅使经营单位能获得最佳社会经济效益,而且能使务农劳力的收入不  相似文献   

6.
段超 《中国农史》2000,19(1):41-47
土司时期,由于中央政府的优惠政策和土司对农业的重视,土家族地区的农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表现为土地开垦的增多、农作物品种的增加等。在生产方式上,土家族地区既存在着与汉族地区相一致的农耕方式,也存在着刀耕火种的落后经营形式。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生产关系中先进的地主制经济与落后的领主制经济并存。  相似文献   

7.
马波 《中国农史》1995,14(4):58-68
本文在收集和整理大量方志资料的基础上;对清代闽台地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稻的分布和生产,作了较详细的论述。清代闽台地区的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中心。除澎湖、金门、平潭等海上小岛外,稻的栽培均十分普遍。福建沿海平原、闽江上游河谷盆地和台湾西部平原地区,为稻谷主要产区。闽江、木兰溪、晋江、九龙江下游地区实行双季稻制,台湾平原地区亦以双季稻制为主,但台南在清末有少量三季稻。清前期,闽台稻谷单产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在沿海平原双季稻区,亩产在4石左右,高者可达8—9石,闽北地区单产在3石左右,闽西较低,约1—2石。清后期,福建稻谷单产水平下跌,高者2一3石,低者不及1石,标明农业经济水平较前下降甚多。台湾地区则不同,清后期稻谷单产水平较前略有上升。这种差异的形成,与两地社会经济总体状况的盛衰,互为因果。  相似文献   

8.
第一期论明未清初嘉湖地区经营式农场 高产的主要原因··············,……罗仑论明清时期的土地制度及其变 化特征···························……郑庆平太湖地区的传统农业及其现代化……王达传统农业的概念、对象和作用···……王星尤农业文化一一农史研究的新视牙……王利华试论宋代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二”·……杨贵清代华北的农业经营与社会构造 ”“”‘”””’‘””·····……(日)足立启二东吴屯田与农田水利开发·········……汪家伦耕层土壤虚实说之探源与辫析 ’‘’‘.…  相似文献   

9.
范金民 《中国农史》1993,12(1):46-51
清代前期,苏州地区的农业经济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经营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在农业经济结构方面,形成了以农业为主的农副工兼营的综合型产业结构;在土地利用、田间管理、耕作制度和耕作技术等农业生产方面,有了明显的变化或发展,精耕细作的程度更为提高;在农业经营方面,商业性农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程度和范围远超往昔;在农业生产关系方面,永佃制较为普遍,地权进一步分化。所有这一切,标志着清代前期苏州的农业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0.
论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农业结构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农业结构问题研究相对薄弱,本文从秦汉至南北朝时期、南北朝至清代中期、清代中期以后三个阶段对凉山彝族地区农业结构进行了讨论,认为历史时期凉山彝族地区农业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各生产门类之间的结构关系的变化;农业结构呈现阶段性的回归式变化,即秦汉至南北朝以农耕为主→南北朝至清代中期以畜牧狩猎为主→清代中期以后农耕为主的演变;以汉族为主的农耕民族和以畜牧狩猎为主的彝族之间传统农业经济模式的差异及其变化,造成农业结构及其变化的地域差异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业结构的演化历程,人为因素决定了凉山彝族地区农业结构的变化与选择。  相似文献   

11.
美国的农业金融及其借鉴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的农业不论是生产力水平,还是经营管理水平,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中最根本的一条途径就是它有发达农业金融,特别是美国农业由集约化经营向社会化经营发展的50—70年代,农业金融为农业提供的资金大幅度增长,有力地保证了农业现代化的资金需要。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社会化经营发展的时期,需要巨额的长期的资金投入,从  相似文献   

12.
农业改革的推进使农业经营者呈现以生产力的分化为基础的阶层重塑,这种重塑对农业经营者和农业经营过程影响深刻。各阶层因生产力、生产方式以及生产目的的不同而产生了异质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其中以大资本为基础、以企业式规模经营为手段、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大规模经营与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其它阶层的需求之间存在本质性冲突,即资本大生产与家庭小生产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具有不可调和性,并且这种冲突由农业社会化服务需求层面扩展至了社会层面,加剧了阶层间的冲突。同时,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也呈现出反映阶层力量结构的重塑趋势,即朝更有利于资源俘获能力更强的大规模经营者的方向重塑。  相似文献   

13.
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或生产经营者,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既坚持了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基础地位,又克服了传统农业土地细碎化、经营效益低的不足,是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的有效形式。家庭农场以其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提高农业机械化和集约化水平,倍受社会的普遍关注,发展家庭农场是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引导农业走向市场化、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一、我国农户兼业化经营之现状80年代初期,我国的农村经济改革,变农村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大规模经营体制为一家一户的家庭联产承包的小规模经营体制,使农民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从而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此后,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户的多种经营和跨行业兼业经营越来越发展,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主要是东南沿海一带,兼业化经营已成为广大农户的主要经营方式。从各地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普遍的规律性,这就是多种经营特别是兼…  相似文献   

15.
明清杭嘉湖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明清时期杭嘉湖地区农村经济的主要变化。在农业种植上,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农民将生产的重点由粮食作物转向了经济作物,商业性农业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在经营结构上,为了交纳赋税,维持再生产,农民将重点由农业经营转向了副业和手工业生产。这种生产主要不是传统的男耕女织,以副补农,而是以交换为前提的小商品生产。在这种生产中,两极分化不断出现。由此反映了明清时期杭嘉湖农村经济已开始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作为商品交流、交换中心的市镇,就是在这种生产前提下产生和扩大的。市镇繁盛的程度、分布的密度与当地经济发展大体成正比,也反映了这种变化。  相似文献   

16.
建立贸工农一体化是我国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必然要求,从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来考察,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叫是以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的水平为基础的,是受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的客观规律所制约的,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的程度愈高,农业和工商业的社会联系和协作也就愈加密切。这样,从经营农业企业来说,如果只满足于向社会提供初级产品,即供人们生活必需品的原材料,这是不完全的农业,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只有把农业、工业和商业三者直接联系起来,才能保证农业这一主体的民.上此可见,在社会的生产发展过程中,农工贸之间经历了一个由结合到分离,再到新的结合的过程。贸工农一体化的出现也就体现了商品经济这种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符合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规律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制度是指在一定经济社会条件下的土地关系的总和,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制度,土地使用(经营)制度,以及国家的宏观管理制度。不同的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由于经济、政治和社会状况不同,土地制度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土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制度是农村一项基本制度。因此,没有一个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符合国情的土地制度,不仅直接关系着土地利用的效益和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对整个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制度是农村根本制度之一。它不仅同农民的命运息息相关,而且还影响到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政治的稳定。农村实行以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家庭承包制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获得的最大硕果。继续稳定完善现行的土地经营制,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应成为党在农村长期要坚持的一项基本政策和稳定发展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明清江南地区的“乡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江南一带特有的低洼地形,给农业生产的抗旱御涝工作带来相当大的难度。圩田的构筑事业成为发展这一地区农业经济需要解决的最根本性课题。正是由于圩田水利的重要地位,明清时期,各种行政干预手段和自发性民间团体先后插手圩岸的修筑和管理,与塘长制、圩长制相配合,结成一种以圩田网络为基本纽带的农村社会组织──“乡圩”。本文拟通过探讨明清两代“乡圩”组织体系的变迁,以突出这种圩田水利组织在维系江南地区乡村基层社会构成方面发挥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20.
方行 《中国农史》1999,18(1):29-34
本文以松江府为例,探讨清代江南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种棉织布的兴起,清代前期松江府农民的商品性生产总值超过了自给性生产总值,农民家庭手工业生产总值与农业生产总值大体相当。加以佃农耕地面积减少,地租负担减轻,并通过占有田面权与地主分享土地所有权,以及出现佃农中农化倾向,从而使佃农与地主之间的经济关系日渐减弱。同时,由于商品生产的发展,以及米麦花三棉丝质当的兴起,佃农与商人间的经济关系则日益紧密。农村经济关系,已从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经济关系为主,转向以农民与商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为主。这种深刻的经济变动,是市场配置资源、资源效益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