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经济自由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是社会基础设施(Social Infra-structure)的核心内涵。经济自由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存量资本的生产配置效率,并对国内外投资给出积极信号,推动经济增长。本文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框架下,研究各国社会基础设施发展水平的不同及其转型动态,用近百个国家的增长面板数据验证经济自由水平及其提升的增长效应。此外,本文还用动态面板数据的GMM估计方法检验发现,经济自由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而后者不是前者的Granger原因。该结论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政策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Lucsa(1988)模型基础上,以1990-2007年各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计算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通过对中国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考察各主要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以及它们的变化情况,可以发现:中国的经济增长严重依赖投资拉动,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断提高,而较高的行政支出对经济增长起了比较明显的负作用.  相似文献   

3.
资源再配置的增长效应:理论脉络及最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源再配置的增长效应一直都是经济增长理论与发展经济学长期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国内对资源再配置增长效应研究的文献有限且较为分散.本文梳理了基于宏观视角的资源再配置增长效应的理论演变脉络,以及基于宏微观相结合视角下资源再配置增长效应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与趋势进行了探讨,以期推动国内对于资源再配置增长效应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4.
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相关争论的再探讨   总被引:67,自引:3,他引:67  
林毅夫  任若恩 《经济研究》2007,42(8):4-12,57
由克鲁格曼挑起的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争论,也引起了国内经济学界对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热烈讨论。国内许多研究试图沿用克鲁格曼的立论所依据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方法分析我国经济增长的来源,以此判断我国现有经济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对关于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争论进行深入考察有助于对中国有关问题的研究和理解。本文力求通过对有关国内外文献的综述,对全要素生产率方法发展和理论基础的深入分析,以及对一些国家经济增长经验的回顾,来论证克鲁格曼当年挑起这场争论的出发点是站不住脚的,他的文章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意义存在误解,在经济学理论方法方面也存在一些缺陷。因此,我们不应该以克鲁格曼的方法和立论为依据,继续宣传与此有关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本文在对克鲁格曼挑起的这场争论的回顾中,总结了几点对中国未来发展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经济研究》2017,(1):72-88
宏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可分解为代表普遍技术进步的技术效应和要素流动配置的结构效应。本文利用中国宏观及产业数据,在增长核算基础上将TFP增长分解为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据以对改革开放以来不同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来源进行细致剖析。实证结果表明:(1)得益于后发优势,1978—2014年间中国经济增长整体质量较高,增长动力约1/3来自技术水平的普遍提升,而结构效应的作用仅为技术效应的1/5。(2)2005年以后,中外技术差距的缩小导致后发优势逐步衰减,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迅速下降;而结构效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提高,并维持了较高的TFP增长率;该趋势在二、三产业尤为突出,这也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的结果。(3)金融危机后,产能过剩的钢铁、水泥所属领域和\"金融与保险\"、\"房地产\"等细分行业技术停滞或倒退却积累了更大比重的要素,存在要素资源配置\"逆技术进步倾向\";要素驱动特征不断强化,至2014年才出现扭转迹象。宏观和产业TFP增长是未来保持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支撑。短期内应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将要素资源引导到技术和效率水平更高的细分行业,借助结构效应实现TFP增长;中长期则要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切实推动各行业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6.
吴俊  杨花英 《经济论坛》2011,(11):37-40
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经济取得飞速的发展,但当前现实情况是和中、东部地区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本文运用索洛经济增长模型,实证考察了全要素生产率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仍主要依赖于资本投入,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的模式长期来看必然难以为继,应该大力提高制度改革、技术进步、人力资源对经济的贡献度。  相似文献   

7.
理论上,政府支出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或)单个要素产出效率。本文采用面板数据随机系数模型对政府支出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政府支出规模大的地区,政府支出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但会降低单个要素效率;而政府支出规模较小的地区,其政府支出可改善单个要素效率,但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显著为负。总体上,政府支出规模越大,资本和劳动的产出效率越低,说明政府干预会降低经济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因此,前者可适当降低政府支出规模,同时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而后者由于市场竞争使技术创新成为经济主体的自觉行动,其技术进步不需要扩大政府支出的激励,政府支出应主要用于改善资本和劳动的效率。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我国1989-2011年省级层面的发展数据,在基于DEA法测算各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效率改进和技术进步分解内容的基础上,采用动态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实证检验了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各地区生产率之间的作用关系,研究发现:从总体上来说,外商直接投资对地区发展存在着溢出效应,只不过这种溢出效应具有综合性和空间异质性的特征;在区域层面上,技术进步上的溢出效应主要来源于东、中部地区,而对于全要素生产率来说主要源于东部地区。在此基础上,本文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浅析我国经济增长与自主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我国经济增长的现状,对资本积累、劳动投入、全要素生产丰等因素进行了研究,认为我国经济增长过去主要依赖于资本、劳动等要素投入.在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论证了实现我国经济未来的可持续增长要摆脱对要素投入的依赖,转而依赖自主创新.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产品多样化模型,推演出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动力模型。采用2000—2013年中国242个地级市的相关数据,结合空间面板杜宾模型,考察了TFP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城市TFP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城市TFP增长主要受到本市与临近城市的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本的双重作用;城市的研发投入对自身TFP增长具有正向影响,但对周边地区TFP增长的影响不明显;相邻城市的人力资本对TFP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本地人力资本对TFP增长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金玉国 《财经研究》2011,(9):101-111
进入规制强度反映了国民投资和经营的自由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代表市场开放程度和国民的实际经济法律地位。文章利用大样本的跨国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进入规制强度差异的原因及其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经济发展水平、英系法源、重大事件的发生和民主化程度有助于降低进入规制强度的结论。这意味着为了改变我国目前进入规制强度相对较高的现状,不仅需要积极稳妥地推进进入规制改革,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尤其要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以提高民主化和法治化水平。  相似文献   

12.
税收分权与经济增长——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利用1999-2008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据(不含西藏和港澳台地区),对税收分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中国式财政分权体制下,无论是从全国还是从分区域看,提高税收分权度对经济增长均具有消极作用。其原因并不是税收分权本身对经济增长有消极作用,而是不合理的税收分权制度安排,抵消了分权带来的激励效果。因此,要提高税收分权对经济增长的激励效果,就必须理顺中央与地方间的税权关系,赋予地方一定的税收立法权;理顺中央和地方间的事权关系,明晰各级政府的税权范围;理顺税费关系,规范制度外收入渠道,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相似文献   

13.
《经济研究》2017,(4):78-91
理论上,企业和政府部门通过直接参与生产或提供公共服务都能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在全社会总人力资本水平给定的情况下,人力资本在政府和企业部门间存在一个最优的配置比例。偏离这一最优比例,配置到政府部门的人力资本越多,经济增长率将越低。本文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中政府与企业雇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之比,度量一个地区的人才配置状况,对中国地级市2001—2010年间长期经济增长率的经验研究显示:政府-企业间人力资本差异越高的地区,经济增长率越低。各种敏感性分析表明,这一结果十分稳健。这表明大量优秀的人才配置到政府部门,确实有损经济增长。本文的政策含义十分明显,即政府应该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引导更多优秀的人才进入企业,而非政府部门就业。  相似文献   

14.
侯晓霞 《经济问题》2012,(10):97-100
基于1994~2009年68个国家的年度数据构建Panel Data变截距固定效应模型,通过对资本流向和流动方式的进一步细分,来考察资本流动对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境外国际资本流入对转型国家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强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经济效应不显著;国际资本流出仅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的经济效应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参照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开发的对外直接投资绩效指数,引入了中国各省份的对外直接投资绩效指数,并且结合2003~2009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来讨论省级对外直接投资绩效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从全国来看,省级的对外直接投资绩效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向关系,但对于中西部地区省份来说,两者之间呈现弱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王强  王健  车维汉 《财经研究》2015,(12):107-117
导致要素配置扭曲的原因很多,而制度原因也是不可忽视的.从中国和其他转型国家的经验来看,市场化改革对转型国家的要素配置效率具有异质性影响.文章从适宜制度理论的视角来分析一国的制度偏离对其要素配置效率的影响,并利用53个国家1995-2012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一国的制度偏离显著降低了要素配置效率,但随着要素配置效率的降低,制度偏离的边际效应递减;如果制度偏离降低一个单位,要素配置效率的提高大约会使TFP增长7.5%.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分析表明:中国的制度偏离对其要素配置效率的影响在21世纪初发生了转折,之后中国的制度偏离有了一定幅度的增加;中国要素市场的市场化进程滞后于适宜制度,并且制度偏离不断增大,对要素配置效率产生了双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快市场化改革、降低制度偏离可以提高中国的要素配置效率,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1978-2007年包括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内的跨国数据探讨结构变化的增长效应,通过扩展MRW(1992)模型得出结构变化与部门间工资比的关系,并着重考察结构变化和工资差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1)当部门间劳动边际产出存在差异时,劳动的重新配置有助于经济增长。(2)结构变化率和工资差异与经济增长正相关。(3)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结构变化的增长效应最大,物质资本的影响次之;在发达国家,人力资本的增长效应最大,结构变化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对广东省1985年~2007年时间序列数据单位根检验的基础上,验证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固定投资、进出口总额与经济增长四者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并尝试建立它们之间的计量模型。研究表明,金融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成因,但两者之间不相协调,也没有产生协同效应。研究进一步发现,广东经济增长没能有效地带动金融发展,金融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就此探讨其现有金融发展模式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向延平 《经济地理》2012,(8):172-175
利用2006—2010年反映武陵山区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旅游收入和GDP指标的数据进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局部Moran指数都为正且反映旅游发展、经济增长、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所有的点都分布在Moran散点图第一象限内,说明该区域各地区旅游发展、经济增长、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着空间自相关。同时,武陵山区局部Moran指数变化趋势分析则表明该区域旅游发展、经济增长、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空间动态变化趋势。研究结论为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0.
按照谷谷法,我国经济增长与波动轨迹可划分为10个周期。根据扩张与收缩的比率、波动幅度大小等波动特征,这10个周期又可分为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前经济"大起大落"阶段;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改革开放后经济平稳快速增长阶段。这三个阶段中,经济增长的平均速度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稳定性逐步增强。本文进一步从实证方面研究市场化进程对我国经济增长稳定性的影响,得出结论认为,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将有利于经济的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