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循环经济理念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结合,逐渐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想,循环经济发展成为一种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通过社会效率、经济效率与生态效率目标指标构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与聚类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区、市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与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各地区循环经济发展不平衡,东中西各地区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可以将各地区发展水平分为四类。  相似文献   

2.
文章由2013年河北省数据资料,通过选取10项统计指标构建评价体系。利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河北省11个地市主要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将河北省划分为四个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经济区域。根据SPSS软件结果,分析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原因,有利于提出针对性较强的经济策略,并对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行深层次分析,提出缩小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协调各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区域发展差异测度及协调对策——以山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旭芳  刘敏 《经济问题》2007,(3):124-126
区域差异是指在一定时期特定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上存在的不均衡现象.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与可比性原则,结合山西经济发展的实践构建了测度山西经济综合实力的指标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予以客观评价.同时运用聚类分析法将经济区域分为经济发达区、经济次发达区和经济欠发达区三类,在对其进行分析之后,提出了推动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系列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4.
张晓兵  王美昌 《经济地理》2011,31(10):1599-1603,1617
基于2001—2008年关中一天水经济区相关数据,首先使用人均GDP标准差系数和变异系数考察其县域经济增长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其次,通过因子分析法构建和估算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最后,以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为指标进行了空间集聚性和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2001-2008年县域经济增长差异快速拉大;经济发展水平处于低水平非均衡空间分布状态,二元结构、空间集聚性与异质性、中心-外围模式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时空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09个县(市)为基本单元,从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和发展潜力三方面进行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并应用ESDA等分析法揭示1990-2008年山东省县域经济的时空动态。结果表明:山东经济快速发展,县域经济差异先扩大再缩小,但整体变化幅度较小;城市辖区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其它地区,平原区经济发展缓慢;鲁东和鲁中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提升速度快,经济发展重心向东北部偏移;县市经济发展空间自相关显著,高一高集聚区集中分布在山东半岛,低一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鲁西南黄淮平原区和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东西差异仍是导致山东省内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测度了各年自贸区内各经济体之间不同指标的变异系数,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了各年各经济体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值及变异系数.研究发现,自贸区内各经济体之间经济规模、产业构成、外资吸引力及内资积累能力、经济外向程度都存在显著差异,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差异显著.此外,运用x2检验法对区内各经济体之间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差异的趋势进行了检验,发现近10多年来区内各经济体之间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差异没有呈现收敛的现象,也就意味着,区内经济发展差异将长期存在.因此,作为自贸区成员国之一的中国,有必要从自贸区制度安排的制定和执行上发挥作用,消除由于经济差异存在带来的成员国对推进自贸区的疑虑和抵触.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甄江红  赵明  周瑞平  成舜 《经济地理》2005,25(5):690-693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范畴,文章从经济规模、经济效益、经济结构和生活质量四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内蒙古101个旗县市区及12个盟市两个层面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判,分析其区域差异的空间特征及成因,初步划分区域经济类型。  相似文献   

8.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安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县域经济现状客观准确的描述,是研究县域经济和制定县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构建出安徽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依据2005年安徽省统计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安徽61个县(包括县级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度和排序。通过分析得出。经济规模与富裕程度差异是产生安徽县域经济差异的决定性因素,安徽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应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区域和城乡协调发展、新农村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呼伦贝尔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但各地区发展并不平衡,区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并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对呼伦贝尔13个旗市区的经济水平、工农业发展现状、环境因素及公共服务发展水平五个层面进行了排序和比较分析.通过定量分析,对呼伦贝尔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大陆地区外贸失衡与地区差距的关联与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的综合评价表明,中国大陆地区对外贸易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地区差异。以中国大陆1985—2006年间28省份的人均GDP、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三者的变异系数为样本空间进行的VECM模型检验发现,地区外贸差异与经济差距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对外贸易差异是地区差距的格兰杰成因。总的来说,对外贸易差异主要通过要素收益变化与要素流动制约性、技术溢出与要素收益变化、要素积累与要素收益变化、制度创新与制度变迁4个方面对地区差距的变化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国家对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的大力支持下,各地区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最为突出的是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是个动态过程,对某个地区经济发展进行准确综合评价是取决于该地区的经济政策和发展机遇的前提.本文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通过利用R语言因子分析法,建立10个指标的评价体系对新疆各地、州、市经济发展水平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新疆各地州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尤其是南北疆经济水平两级差距较大,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前三的地州集中在北疆.需要不断地改善经济发展水平相较于落后的地区,缩小各地州之间经济发展差异,实现新疆各地州经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为一个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拥有一套与地方不同的复杂的制度安排。制度差异导致由兵团和地方组成的新疆区内劳动力市场是非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因此呈现出一种制度性分割状态。制度性分割造成了兵团与地方之间劳动力流动的低水平和单向性。为实现兵团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打破制度性分割,大力发展融合型经济,使兵团与地方的改革步伐协调并行,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根据现代农业的特征及新疆兵团农业的特点,选取适合的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以兵团十三个农业师为对象,运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法,对兵团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兵团各师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经济师》2020,(2)
文章首先采用层次分析法主要从人均经济水平、城市化发展阶段和城市整体经济实力三个方面对湖南省29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依据综合评价值,把全省划分为4个经济发展梯度区;其次,力图揭示区域梯度差异形成的历史、政策、区位、投资和人口素质等诸多的因素;最后提出实现区域城市经济均衡发展7个方面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选取10个经济指标,运用TOPSIS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对福建省67个区域的经济差异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级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可划分为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较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3类。进一步分析3个等级区域产生经济差异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以缩小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因子分析的湖南省区域旅游经济区区划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以湖南省14个市、自治州的旅游经济综合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湖南旅游经济发展原始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文章选取40个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法分析,结果显示,所列市(州)旅游经济区在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产业地位上存在巨大的地域差异.结合湖南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文章解释了该省旅游经济区域差异存在的原因,提出缩小区域差异,加强合作以发挥各市(州)旅游优势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取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人均出口总额、人均实际利用外资、出口依存度、资本依存度等6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35个中心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根据综合评价值的大小,将城市划分为4种类型:外向型经济发达城市、外向型经济较发达城市、外向型经济不发达城市、外向型经济最不发达城市。从地域差异来看,中国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很不均衡,东部中心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大大高于中部和西部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取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人均出口总额、人均实际利用外资、出口依存度、资本依存度等6个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35个中心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根据综合评价值的大小,将城市划分为4种类型:外向型经济发达城市、外向型经济较发达城市、外向型经济不发达城市、外向型经济最不发达城市。从地域差异来看,中国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很不均衡,东部中心城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大大高于中部和西部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19.
河西地区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不均衡,为探讨其经济差异问题,以县域为研究单位,运用泰尔指数和主成分—聚类分析法,分析了河西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演变轨迹和县域经济综合差异。结果表明:1998~2013年河西地区县域经济总差异、区间差异与区内差异都呈现出倒"U"型演变特征,区域间差异是县域经济总差异的主要贡献力量;20个县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差异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实力、动力和活力三方面,且具有西部高于东部、工矿区和牧区高于农区的区域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20.
基于数字经济理论内涵构建中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测度,并采用Kernel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方法揭示数字经济发展的分布动态、区域差异及来源,利用变异系数和空间计量模型检验数字经济发展的σ收敛和β收敛特征.研究发现:2011—2018年,中国区域数字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稳步提升;4大板块数字经济发展差异显著,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区域差异的主要来源;空间分布呈非均衡性和渐进演进态势,空间集聚特征明显;除东北部外,全国和其他区域数字经济发展不存在明显的σ收敛;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趋势,且发展水平较低的西部和东北部具有较高的收敛速度;地区数字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存在趋同,但收敛速度不同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