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围绕西南民族研究出现了三场分歧.歧见的实质在于,“体质、语言和历史相结合”方法论对民族研究的重要性;该选择“造国民”还是“造民族”;否认中华民族的组成分子为“民族”以免人假借“民族自决”分裂中国,还是承认其差异,给予扶持,促进平等团结来维护主权.这些分歧被急迫、粗糙地处置,使得人们忽略了民族研究方法论转向“语言、历史和主权相结合”的潜在共识.将三场分歧置入主权政治为坐标的宽广时空视野下,不难发现,“造民族”与“造国民”实乃传统国家转向主权国家的同一过程之不同面向,不可能二选一,也非只能二选一,“造民族”并不妨碍“造国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实践也证明,承认中华民族及其组成分子为不同层次的“民族”,注重平等、团结奋斗,方能有效捍卫主权.历史地看,有主体意识和理论自觉的本土化方法论,对于当代中国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沿“主权”脉络继续往前走,仍有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民族和民族主义始终是建构现代国家必须面对的政治问题。民族与民族主义像是双刃剑,既是一种有效的政治动员工具,同时也蕴含着政治分裂的因子。近代以来,民族与民族主义问题深嵌于构建现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并将继续深刻影响中国构建现代国家的各方面。在构建现代中国的进程中,民族与民族主义既是整合的动员力量,也是需要审慎面对的冲突之源。本文将以新疆为案例从"权力集中"和"权力渗透"两个面向展现1949年至1966年中国整合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历史故事,回顾具有社会革命经验的政权通过民族—阶级组合策略整合境内的少数民族地区的过程,讨论整合策略的结构特征。本文还试图揭示在社会主义运动背景下的现代国家构建中处理民族与民族主义的政治逻辑,并尝试探讨其历史合理性和调整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中国已日益开放和融入世界,但与这一大潮流有意无意相反的,是某些国民和知识分子的心中一种非理性民族主义思潮的时时涌动。这种思潮的产生当然有许多现实的原因,但是如果从近代以来历史的角度观察,它们的出现也并非偶然。本文从本世纪初义和团运动前后,国民心理由非理性的盲目排外到运动失败后争相崇洋恐洋的急遽变化,具体分析这种非理性民族主义产生的文化基因、以及它在本世纪中国史上一次又一次重演的轮回定势。  相似文献   

4.
潘光哲 《开放时代》2003,1(6):30-37
本文以整合式的思考取向,探讨"改造国民论"这个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深具连续性的议题.近现代中国各种"改造国民"之论述,有其渊源,而其影响所在,更寄望能改造存在处境的现实关怀.提出"改造国民"这一论述之论者,一方面进行民族自我的批判;另一方面则就其针砭所及,提出民族自我的改造,产生了相关的行动,涉及的层域也相当广泛.学界若能展开综合性的研究,分析彼等论述内容之差异,显示出其共同特征之所在,辨正各自思想之定位,呈显出较有新意的解析,当能提升、深化研究近现代中国"改造国民"论述的学术价值,对其思想意涵做出更恰当的评估.  相似文献   

5.
"中国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自主探索发展模式,强调本民族的文化和文明传统.全球化对民族精神的冲击主要体现在对民族文化、国民价值观和核心传统观念的影响.发展中国家不但要减少全球化在经济上的负面效应,而且要抵御全球化对民族精神的冲击.现在"中国模式"还未完全定型,必须在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重塑民族精神,增强凝聚力,提高国际竞争力,才能真正成就"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在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较为显著的进步.民族关系属于我国政治领域的研究范畴,民族经济则属于我国经济领域的研究范畴,二者彼此之间具有较为密切的联系,民族关系的协调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民族经济的良好进步,民族关系与民族经济相辅相成,有利于带动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促进国民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本文旨在分析民族关系与民族经济的深刻内涵,以便为更好地发展二者提供有效的实施措施,从而为我国各民族建立良好的关系提供保障,促进我国民族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7.
近日,一条消息令国际经济界瞪大了眼睛,对国人来说,也是喜忧参半,这条消息便是“中国造”横扫全球。2001年6月,爱立信宣称要在两年内将大量手机  相似文献   

8.
"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是党中央确立的实现全国全面整体小康和富裕的根本之路,也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必须在充分科学理解全国关于最近十七大对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努力探寻一条切实可行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措施.  相似文献   

9.
中国企业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守护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自己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文化传统、行为方式、制度形式和价值观念。中国企业由于是在中华民族遭受内优外患的特殊历史条件下诞生的,这就决定了中国企业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管理文化,它还承担起守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历史责任。发扬中国企业文化的优良传统有利中国民族工业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张衬 《经济经纬》2000,(2):94-96
伴随着国际市场新一轮的兼并和收购浪潮,中国企业纷纷与外商合资,不少国际大公司在"近期贴本占市场,远期垄断图大利"的战略思想指导下,挤垮中国民族品牌,以期长期占有市场,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临近,外国品牌与国产品牌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本文分析洋品牌抢占中国市场的成因,以及国产品牌难以占领市场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提醒政府和经营者重视民族品牌,牢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强调自主探索发展模式,强调本民族的文化和文明传统。全球化对民族精神的冲击主要体现在对民族文化、国民价值观和核心传统观念的影响。发展中国家不但要减少全球化在经济上的负面效应,而且要抵御全球化对民族精神的冲击。现在“中国模式”还未完全定型,必须在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重塑民族精神,增强凝聚力,提高国际竞争力,才能真正成就“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12.
李潇雨 《开放时代》2021,(1):206-223
近代西方体制、概念、知识在20世纪中的进一步舶来使中国的社会情境从以往的"帝国""家族"向"民族国家""国民同胞"转变,不同性质的革命实践也导致了国家形态、边疆领土、边地少数族群的意义被重新界定.本文根据摄影师庄学本在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所拍摄的系列边疆摄影作品,讨论其摄影经验如何反映中国国家近代化的历史延续与转折,并考察国家转型过程中不断变化的价值取向又如何导致其摄影发生范式转换.此项研究有助于解析中国社会史、政治史以及视觉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为理解20世纪中国的变迁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一直是政府和诸多专家关注的焦点,而这些地区走上富裕道路的一条有效途径是:充分利用自身地域禀赋的自然资源和条件,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产业。本文作者在对甘肃省河西民族地区四个民族自治县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确定了四个民族自治县显在和潜在的特色种植业,着重论述了以种草为主的特色种植业产业化开发可行性分析和产业化开发构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特色种植业产业化开发的几点创新建议。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与国民幸福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目的、是本质、是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手段、是主题、是中心、是第一要务。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我们应该在理论上深入研究"国民幸福度",在实际工作中稳健提升"国民幸福度"。"以人为本"应该是"以人的幸福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应该是"全民的、世世代代的幸福最大化";"幸福最大化"的中国传统路径应该向现代路径转换;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应该落实在"国民幸福度"的最大实现上。  相似文献   

15.
《中外民族教育政策史纲》介绍了包括中国其他14个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教育政策历史.本书所研究的"民族教育政策"着重是指一个多民族主权国家中央政府对其境内的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本文主要浅谈一下对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民族教育政策和国外不同国家民族教育政策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在探寻和思考中国特色发展道路时,一定要认识到,这条道路的选择和开拓是不可选择性与可选择性的统一。发展道路的不可选择性即不可逾越性,就是走什么道路必须遵循客观规律。道路的可选择性即可逾越性,是对历史提供的选择机会和跨越条件的准确把握和利用。新中国60年和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与现实都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就是"现代性的实现与超越过程"。客观地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已基本成型,但还不完善,还存在许多问题。应继续坚持与发展"中国道路",只有这样,才能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大业不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7.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及所处的历史地位和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中国工人阶级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力军,同时中国工人阶级也完全有能力完成这一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18.
在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将某些历史文化悠久、自然景观优美的地区兴建为“民族文化大县”或“民族文化名 县”的构想是值得鼓励与支持的。然而在具体实施中,会遭遇来自认识上的、生态基础上的以及经济发展方面的种种制 约。为此,着重分析和探讨了建设西部“民族文化名县”的具体规划思路及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官方话语中,“民族”根式念既被用来指称各族全体,又被用来指称国内各族。一些学者对此表示不满,并提出使用“族群”根式念来指称国内各族,从而引起一场“族群”与“民族”概念之争。本文通过考察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期间与日本侵略者、国民党关于民族话语的政治斗争,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何要在两个层面使用“民族”概念,并对当前这场概念之争提出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一、和谐的民族关系是甘肃民族地区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二、甘肃民族关系的现状及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分析,三、调整民族关系。促进甘肃民族地区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