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正义与法律效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
法律社会学视野下的环境法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环境法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的盲目崇信下 ,大量的环境法律法规应运而生 ,但效果并不明显。其原因在于现有立法与社会现实的严重脱节。为此 ,必须引入法律社会学的分析方法 ,以求对当今环境立法的超前和滞后两种弊端以理论因应 ,遏制环境法的流动化趋势。  相似文献   

3.
刘健 《时代经贸》2013,(12):184-185
中国的法治发展是与社会结构转型、体制转轨和大国崛起等进程复杂交织在一起的社会总体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法治的实现既需要国家权力施行善法,也需要法律约束国家权力。本文着眼于当今社会法治发展存在的内在悖论与难题,界定了法治的边界,重申了法治的价值,分析了法治失范的历史原因与现实原因,提出可以通过发掘传统文化中的善治思想、明确宪法地位以加强权力控制、发展市场经济来达到市场整合的方法促进法治的进一步转型,以期对法治社会的构建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法治发展是与社会结构转型、体制转轨和大国崛起等进程复杂交织在一起的社会总体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法治的实现既需要国家权力施行善法,也需要法律约束国家权力。本文着眼于当今社会法治发展存在的内在悖论与难题,界定了法治的边界,重申了法治的价值,分析了法治失范的历史原因与现实原因,提出可以通过发掘传统文化中的善治思想、明确宪法地位以加强权力控制、发展市场经济来达到市场整合的方法促进法治的进一步转型,以期对法治社会的构建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作为行为法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和“纯粹法社会学”的创始人,布莱克为唤起人们对一种“科学的”法社会学理论的注意力,而把抽象的理论公式运用于对社会生活的解释和分析中,做出了引人注目的贡献。当前的中国,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务界,都已经注意到了“西方”制度和“本土”文化之间的冲突。如何能把制度置于实践的检验之下,在外来制度与本土环境的互动中,寻找到一个最佳的契合点,并以此为根据来建立行之有效、适应国情的法律制度,实现原初的立法目的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  相似文献   

6.
公平与正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罗尔斯正义理论在批判吸收前人正义思想的基础上,以新契约论观点对正义作了系统的论证,提出了"作为公平的正义"基本范畴。其正义理论中平等自由原则、差别原则、最少受惠者利益最大原则等对当前我国建设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追求社会公平与正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进步的价值取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应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关键环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之一。从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视角下思考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工资法律制度属于劳动法律制度的一种,也是劳动基准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我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今天,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工资法律制度的正义性所体现出的时代意义便更加突出。工资法律制度的制定可以有效地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是缓解劳资矛盾的重要手段,是社会主义国家法治理念所要求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基因科技的发展,对之进行社会学(伦理学、法学、社会学等问题)研究逐渐得到人们与广大学者的重 视,基因社会学作为科学社会学的新课题也呼之欲出。分析了基因社会学问题的由来、社会性研究的现状,并对基因社 会学的研究进行了初步设计。  相似文献   

10.
要做到作为公正的发展,实现人民共享发展成果,避免环境权利与环境义务的不相对应,实现生态文明,必然追求环境正义。环境正义是社会公正理论在环境问题上的体现。环境正义的实现,必将通过社会机制传输引发社会公正的制度创建,促进社会公正全面实现。  相似文献   

11.
温茨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问题引出环境正义的议题,将环境正义的实质归结为分配正义,不仅揭示了环境正义与社会正义之间的内在关联,而且突出了解决环境正义问题需要树立人类环境正义意识的事实。温茨把实现环境正义的希望寄托于"同心圆"理论,寄希望于人类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和自然资源分配问题上形成这样一种共识:只有在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其他自然物之间结成一张责任之网,环境正义才可能真正得到张扬和实现。  相似文献   

12.
理论无意识与反思社会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擎 《开放时代》2002,(1):17-23
遗憾的是,经过了二十年的“理论狂欢”,中国学术思想界仍然缺乏真正的——作为优秀思维品格和有效研究方式的——理论素养。理论无意识的惯习不是个别学者的问题,而是存在于我们“学术场域”的共同盲区。但愿由贺照田的忧虑和质疑所引起的讨论,能够促成中国的反思社会学的兴起。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4.
为使行为服从理性或是某种必然性的统治,以摆脱任意或是偶然性的操控,人们对法律客观性的追求从未中断,他们将法律视同真理,认为法律是逻辑自足的体系理论,拥有完备的行为模式及解决各种纠纷的标准答案.然而,法律语言的隐喻性、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动态性、法官个性的不确定性等,却使法律客观性陷入了困境.法律本身是否具有客观性是法治命题能否在理论上成立的前提,人们在质疑法律客观性的同时,亦在为法律客观性寻找出路.  相似文献   

15.
随着“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通过法律的有效实施,以达到法治期待,从而构建和谐有序的法律秩序是法治国家的关键所在。然而,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仍有相当数量未能真正有效地实施,未达到预期的法律实效,离法治国家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本文通过如何对法律的有效实施以达到法治目标的探讨,从而在法制现代化的道路上,使二者能真正有效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李放春  晁群 《开放时代》2023,(4):94-107+8
马克斯·韦伯的思想学说进入中国的时间远比今日学界所知要早。本文着重梳理了20世纪20年代韦伯的社会科学思想输入中国的基本情况,期对20世纪韦伯学说的全球传播与交流史有所补阙,并进一步丰富现代中国社会科学(特别是社会学)的学术史知识。上世纪20年代顾孟余、俞颂华等留德旅德背景的中国学人最先为韦伯学说引入中国学界做出了贡献。1925年德国学者蓝德莱来华讲演,首次向中国正式引介韦伯的理解社会学。此外,韦伯社会学学说还通过中国学人译介高田保马、关荣吉等日本社会学者的作品而为国人所知。在这个过程中,《东方杂志》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学术媒介作用。经由德国以及日本这两条路径,中国学人开始初步了解韦伯及其社会科学思想的基本面貌。诸如“精神社会学”“理解社会学”“文化社会学”等提法,皆标示出韦伯学说及其所代表的不同于“西方社会学”的“德国社会学”进路之特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的文明古国,曾产生了灿烂的法律文化.然而在近代,却面临着中华法系解体的尴尬,并在文化冲突的窘境中开始了法治化进程.本文试图从法律文化的角度,将古代中国与古希腊罗马法律传统进行比较分析,并对宋朝的法律制度进行了文化考察,从而揭示中国与古希腊罗马法律传统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李文彬  李越  陈喻伟 《经济研究导刊》2009,(29):205-206,212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律师是一种新型的社会管理资源,能发挥促进社会成员相互沟通、反映各阶层要求方面的媒介和传导的作用。新修订的《律师法》在要求律师发挥"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职能的同时,要发挥"维护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职能。因此,将律师业务和律师职业的社会职能两个因素加以综合分析,找出二者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对更好的发挥律师维护社会稳定作用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社会学与社会福利之间具有内在的亲和关系,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福利的基础学科之一。在现代社会学时期,社会学家们对社会福利给予了高度重视,提出了功能主叉的和冲突论的社会福利理论,提升了社会学研究社会福利的理论水平。  相似文献   

20.
汪洋 《经济论坛》2009,(14):41-42
当前我国风险投资行业处于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但有关风险投资的法律体系还不健全,不能适应风险投资快速发展的需要。为了促进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对我国现行的企业法律制度、公司法、证券法等进行调整,形成完整有效的风险投资法律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