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然 《致富之友》2011,(5):90-98
导言我在本论文中以"都市一代"(Urban Generation)而非"第六代"(the Sixth Generation)来指称中国大陆自九十年代初发展至今依然勃兴的独立电影运动。在这场电影运动兴起之际,社会主义中国正在经历社会政治与文化方面的"去疆域化"(reterritorialization)剧变,呈现出"后社会主义"(postsocialist)与全球化互相融合、撞击的现代化图景。本文并不试图简单地界定或规范"电影节电影"的概念,这个名词会被当作一个定义多元的指代,用于批判地考察两代中国电影——尤其是对在过去二十年中在国际电影节平台上大放异彩的"都市一代"——的全球流通轨迹。同时,对"电影节电影"的分析也必须考虑到意识形态刻板印象(ideological stereotypes)和政治诉求  相似文献   

2.
葛文:很高兴今天这么多人来听我的讲座,我很乐意和大家分享我的工作,并且谈谈我对中国独立电影,甚至非独立电影的看法。通常我在介绍电影的时候,总是忘了跟人们说我是谁。一场放映即将开始,我说这  相似文献   

3.
资讯     
《致富之友》2011,(9):100+103-104
CIFVF重庆独立影展义卖第二回:伊比利亚专场八月举办2011年8月28日,重庆独立影展(CIFVF)义卖第二回,在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举行。栗宪庭、余惠英、韩涛、徐童、高源、白补旦、吴玮禾、白祟民等艺术家纷纷捐赠作品参与了此次义卖。本次义卖由导演应亮策划,此次的义卖所得均将用于CIFVF2011的活动。重庆独立影展将于2011年11月13日至19日在重庆举行,目的是促进民间电影及数码录像媒介的创作与交流,鼓励重庆及国  相似文献   

4.
如何理解和认知"当代电影","当代电影"和"传统电影"又有何区分和不同?我想说的"当代电影",是近二十年或更晚近些时期电影发展中的某些不确定形态、风格的"电影",甚至是"非电影",尤其在科技、媒材巨变的时代潮流中影像艺术的变化与发展。当然,谈论"当代电影",也不应局限在传统概念、工业生产和传播模式下的电影后单纯的历史演变,而可以连接到同艺术历史中的某些电影创作、影像艺术实践的观念、思潮相连接(如60年代的录像艺术、70和80年代的实验电影和延展电影等)。可以看到的是,1990年代以来,电影全面进入博物馆,则真正改写了关于"当代电影"的论述和形态的表述。  相似文献   

5.
我个人将台湾实验电影的发展分成六个阶段,这六个阶段有许多并行与重迭的部份,大部分也都持续地在进行发生中,分成几个阶段来讨论可以明显地看到各种不同的电影面向影响着台湾实验电影的现  相似文献   

6.
我认为1983年是我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但在那时我从未想过自己会在以后的日子里与实验电影结缘。那一年,北海道近代美术馆邀请日本实验电影的重要人物川中伸啓(KAWANAKA  相似文献   

7.
此文是关于我何以进入创作艺术电影的世界。这个想法源自于我遇见了一些亚洲人,他们像我自己一样着迷于实验电影史,并受到启发而开始创作自己的电影作品。对我来说,这可真是一趟孤单的旅程。从我决定开始创作电影开始,一路连连遇到机遇和巧合——加上偶然的关键步骤,让我走到今天。  相似文献   

8.
正"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也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电影《阿甘正传》的这句经典台词,给人生的道路一个甜蜜的注脚。巧克力的外表看起来都很漂亮,但并不是每一颗都符合你的口味,在人生的关口,如果你不去选择,永远都不会知道未来怎样,就像你不知道下一颗巧克力是否好吃一样。  相似文献   

9.
时间:2009年3月15日地点:栗宪庭电影基金办公室左靖:请介绍下栗宪庭电影基金。我觉得有意思的是,如果要研究栗宪庭这个人的话,我觉得他设立栗宪庭电影基金表明了他一个比较大的转变,尤其是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他以前在当代艺术这个圈子里边获得他的名声和地位,然  相似文献   

10.
"新生代中国电影:交易商品"(New Gereration Chinese Cirema:Commodity of exchange)国际会议于2011年5月26—27日在伦敦的国王学院召开。这次会议被视作在英国召开的首个以当代中国电影为唯一话题的国际会议。会议集中探讨2000年后中国的市场力量及其在国际舞台上新的生态政治角色是如何对中国电影产生影响的。会议旨在对不同种类的影片进行探究,从中国商业大片到区域性影片,从流行的类型片浪潮到前卫艺术作品,从民族志纪录片到应用数字影像技术的业余影片,以搞清楚这些影片在全球和本土电影节路线和市场中是如何作为商品进行交易的。  相似文献   

11.
<正>"另一种电影"的提法.来源于法国学者雷蒙·贝洛(Raymond Bellour).意指20世纪的最后十年中.涌现在欧洲和美国众多艺术机构及美术馆中的诸多大型展览.这些展览都毫无例外的聚焦、展示"艺术家的电影".即艺术家使用现成电影为材料"创作"或"改装"的影像作品及装置。  相似文献   

12.
"当我沉溺于纪录片创作的时候,我常常感受到思考的快乐。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坚持拍摄水俣的电影。我说:这是因为水俣病让我不断地思考。这不是一句戏言。不论是采访水俣还是采访阿富汗,那些突发性的事件,常常打乱我们最初的拍摄计划。而这些,正是现实的活力和纪录片的乐趣之所在。"  相似文献   

13.
董冰峰:大家下午好。我们今天下午的讨论会现在开始。去年西班牙使馆文化处和马德里电影节、伊比利亚影像档案馆一起合作了首届中国西班牙纪录电影展,而今天这个讨论会是第二届中西纪录影展的延伸,去年的时候也有一个主题讨论会,当时马德里电影节没有代表出席,所以我们去年的讨论会和今年应该有所不同、有所区别。我先很快地介绍一下今天的嘉宾,今天我们请来了一些中国的评论家,  相似文献   

14.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想与大家讨论的题目是:从《蒋渭水——台湾大众葬葬仪》纪录片,谈影像与声音"从翻转到质变的行动"。我们都知道1895年卢米埃兄弟(Lumiere Brothers)在巴黎的咖啡厅,放映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部电影,1895年也是日本开始殖民统治台湾的第一年。从台湾的历史视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国电影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持续下滑。主要是因为中国电影出口贸易面临着思维及文化差异、缺乏品质独特的作品、海外营销不力等困境。中国电影要更好地走向国际市场,需要打破文化隔阂,提高制作水平,进行整合营销。  相似文献   

16.
杜阿梅 《致富之友》2011,(3):101-103
本期的"观点"选择了前真实电影节主席杜阿梅女士于2009年撰写的一篇关于独立导演黄文海的评论文章,文章以透彻的视角、清晰的思路回顾并分析了黄文海于09年之前的作品及创作历程,在从怀斯曼式的纪录电影风格朝更为自由的影片形式的转变历程中,黄文海持续地关注着生活在中国社会不同层面的人群,形成了一个导演对"当下"中国的独特思考与观察,并逐渐找到自己的"个人独立"。黄文海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带有"作者性"的美学意义上的"独立"而非仅仅是与体制相对的"独立"是作者杜阿梅更为重视的品质。杜阿梅由此延伸到对传统西方视点下对中国独立电影及其独立性看法的反思,在杜看来,中国的纪录片和独立电影已经到了可以被纳入西方电影制作的评论体系和美学探讨之中的时候,而不应仅仅被放在一个"‘专门化’的放映循环体系中"。  相似文献   

17.
美文展示台到了月球,我试着往前迈出一步,一下子竟跨出了四米远!我轻轻向上一跳,身体便像武侠电影里的大侠一样,飘起了五六米高。对了,我还看到了漂亮的环形山!环形山上到处是错综复杂的脚印,还有不少的垃圾。这时,一个陌生的声音响起来了:"一百年前,月  相似文献   

18.
张泠 《致富之友》2011,(1):112-119
"城市交响曲"电影起源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欧洲的先锋派电影运动,以鲁特曼的《柏林,大都会的交响曲》最具代表性。"城市交响曲"电影以令人眼花缭乱的蒙太奇手法重构了银幕上的都市空间和时间,表达了当时人们对崛起于机械大工业时代的现代都市的震惊体验。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电影《马路天使》、《十字街头》里,袁牧之和沈西苓也曾用大量的蒙太奇剪辑和丰富的声响,以类似"城市交响曲"的段落表现旧上海这个复杂多样的现代空间。当下中国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城市化进程之中,城市在不计后果地膨胀,带来分裂而魔幻的空间和时间体验。这一期的"视点"文章:《数字化"城市交响曲",捕捉时间的阴影:《三元里》中的蒙太奇与时空构造》便主要通过对独立影像作品《三元里》的时空构建手法的分析,探讨在新的数字技术环境和时代背景下,电影是如何在承接机械工业时代"城市交响曲"电影传统的同时,运用新的数字技术手段构建现代时空感知,碎片化地纪录和再现这种急剧都市化经历,并且考察电影媒介本身在适应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时代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变迁。(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影像档案馆程睿)  相似文献   

19.
南京印象     
严潇潇 《致富之友》2011,(1):106-107
倘若记忆无误,在北京之外的独立电影活动,安上了"中国"这样一个大名号的,便只有南京的"中国独立电影年度展"(简称CIFF)了。迄今的七届中笔者只是在近三年内实地观摩了两次,算不得熟稔,倒是在往来间发觉,或参展办展、或谈笑风生的,也有许多是熟人,再不熟的,面容或名字也都不陌生。当互为新老朋友的业内人士再次聚集一堂时,能够进发出何样的火花,越来越让人产生好奇。  相似文献   

20.
陈韵  张经纬 《致富之友》2011,(11):72-75
魔灯基金会(Magic Lantern Foundation)魔灯基金会于1989年作为媒体行动团队成立,其目标在于使用沟通工具来促进人权,并使边缘化人群为他们面临的问题发声在这一过程中,他们逐渐认识到视觉影像媒体(尤其是影像)作为促成社会议题的了解,并开展讨论、辩论的重要性魔灯的目标在于通过为印度及国外的独立电影提供更多制作、推广、发行、展览渠道,扩展独立电影的受众与可能性魔灯基金会是此次"你不属于:印度电影的过去与未来"(西天中土2011)的印度合作方(http://magiclanternfoundation or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