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郑州市区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斐斐 《企业导报》2010,(5):171-172
通过建立区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郑州市区域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得出结论:近三年来,郑州市区域创新能力总体上不断提高,其中创新基础、创新环境等领域不断得到改善,创新投入逐步增加,创新绩效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
知识经济时代,区域创新已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和获取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其有效途径是提高区域创新系统效率.本文正是以区域创新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区域创新系统效率的提高为研究目的,进行了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在科学地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运用DEA方法评价区域创新系统效率.对构建和完善我国区域创新系统,提高区域创新效率,进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科技型企业为地区的发展注入了创新能力,这也正成为地区经济获取竟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针对我国科技型企业创新产品少、创新能力弱的问题本文结合区域创新系统理论探索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如何形成,提出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三阶段,即形成阶段、培育阶段、提升阶段。同时,将协同创新这种开放式模式融入到创新能力的发展阶段里,对我国的科技型企业由点到面进行创新能力形成机理和创新路径的解析,并结合相关创新机制提出推动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4.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主体,由于具有体量小、高风险等特征难以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创新能力评估;然而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各种支持都需要对企业的评估作为前提。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文章通过建立创新指数评价体系的评价研究,认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综合创新能力主要受到企业创新倾向、企业创新研发能力的影响并给出了创新评价结论,为各级政府、金融机构及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性和密集性的组织形式,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逐渐成为其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推动力量。本文在回顾相关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针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的特点,从产业集群内部各创新行为主体协同创新的角度,探讨影响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要素组成及其具体衡量标准。在此基础上,为更好地反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系统的内涵,从创新主体的投入能力、协同创新能力、创新环境支撑能力和创新产出能力等方面,筛选出25个评价指标,构建了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6.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指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能力,具体表现为将新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本文根据《山东科技统计年鉴2009》提供的数据,利用熵权法,对山东省各市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系统评价,这对于制定山东省区域创新发展战略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科技进步是创新驱动能力重要的评价指标,本文依据《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和《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对河北省科技进步进行评价,分析河北省创新驱动的全国水平,并指出制约河北省创新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区域经济整体水平的显著提升,围绕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各个地区都加大了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区域自主创新环境逐步优化,区域自主创新的产出不断提高,但从总体看来,我国区域自主创新的效果却并不理想。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路径比较研究(一)利益内驱导向下的"企业自发创新—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路径这种路径下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主要依靠企业自发的创新行为,是区域企业在市场利益导向下为追求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和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开放式创新及开放式创新能力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开放式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从技术能力、市场能力、创新文化等3个方面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开放式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认为科学化评价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开放式创新能力,有利于地方政府在营造开放式创新环境方面有所为,有所不为。  相似文献   

10.
未来15—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在这一伟大进程中,国家创新能力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国家创新能力在区域层次上的具体实现,区域创新能力代表了创新要素在一定区域内聚集、整合以及推动持续创新的基本能力。  相似文献   

11.
高新区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小改  曾旗 《价值工程》2005,24(5):15-17
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不仅有利于各区域了解其创新创业能力的相对强弱,更有利于了解其创新创业能力各方面的优势和不足。而人工神经网络具有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和容错性等很多优点,本文根据人工神经网络的原理和方法来进行高新区创新创业能力评价,并给出了评价实例。  相似文献   

12.
朱婷  余景亮 《价值工程》2021,40(16):87-89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江苏实现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必由之路.本文以《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为基础,通过对各级评价指标排名的变化,分析和总结2020年江苏区域创新能力的现状,同时与广东进行比较分析,找出江苏区域创新活动中存在的不足,从而对进一步提高江苏区域创新发展水平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潘经强 《企业导报》2011,(13):218-219
如何衡量创新人才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首要命题,构建创新人才评价体系至关重要。本文基于经管类专业创新人才评价的SWOT分析,遵循科学性、独立性、可比性等原则,构建了包含创新知识维、实践能力维、创新能力结构维等五个维度的经管类专业创新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指标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为全面评价经管类专业创新人才及有效选拔、培养经管类专业创新人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城市创新能力是由城市的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投入六方面要素所构成;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判断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由六大要素、25个指标构成的城市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对山东各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实证分析;提出了加快提高城市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高质量发展与创新驱动紧密关联,必须多举措协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代表了创新要素在一定区域内聚集、整合以及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为了有效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必须强化区域创新的综合保障、构建区域创新综合生态体系、促进创新创业项目孵化与成果转化、强化区域制造业发展相关的创新活动等。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对此进行了分析,该区积极实施战略科技引领计划,不断强化创新工作,通过促进区域创新平台建设、区域创新的服务支撑体系构建、高端创新资源在区域的聚集、区域制造业创新发展及合理布局等,不断增强区域创新能力,有效支撑了区域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先决条件,面对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和谐社会的建设要以西部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为突破口。从区域创新的角度出发,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西部12个省域进行了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并提出了和谐社会建设中提高西部省域创新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创新范式的变革必定影响区域创新能力。本文基于新创新范式对区域创新生态的影响,尝试从创新驱动群落、创新扩展群落、创新协调群落以及创新环境四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衡量其发展水平,并运用熵值法对西藏除外的我国30个省份创新生态系统进行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创新驱动群落和创新环境在提升区域创新竞争力上起着关键作用,且从整体上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其竞争力水平也相对较高,最后提出增强"核心驱动力"、优化技术市场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院文章从创新系统构成的角度对中国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根据其创新能力将30 个省级行政区域划分为领先型区域、优势型区域、潜力型区域和后进型区域,通过对各个地区的创新能力构成的强弱项进行了比较,着重对“潜力型”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的特征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从而寻找适合相关区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对策和路径.  相似文献   

19.
在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信息化、知识化、全球化和区域化的背景下,Ⅸ域知识资本优势成为区域核心竞争优势的根本,区域内知识资本的整合和培育是通过知识资本的扩张完成的,区域创新网络成为知识资本扩张的现实载体。因此,实现区域创新、增强Ⅸ域竞争力关键是依靠区域创新网络内各要素间的协同合作,对区域创新网络各要素之间协同能力进行测度,也就变得至关重要。文章通过对知识资本的扩张路径进行分析,从中发现测度Ⅸ域创新网络要素间协同能力的有关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分配具体评价指标,构建了一套较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0.
为了了解某一地区的区域创新发展现状以及潜力,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对于全面评价某一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可以为进一步提升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提供相关依据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