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文治 《开放时代》2010,(10):36-59
鄂豫皖苏区富农政策形成与共产国际、中共中央及革命场域民众动员需要有莫大关系,而不同时期富农政策贯彻执行的过程中,又会形成相异的中共与富农博弈情况。总体而言,中共在乡村与富农总的博弈轨迹是,前期中共动员农民,包括联合富农打击能够拉动农民心弦的革命组织敌人豪绅地主、贪官污吏等,后期随着共产国际指导下的中共富农政策转变,同时也为满足民众动员的需要,中共逐渐从联合富农走到联合、动员贫雇农、中农打压富农上面来。因此在整个鄂豫皖苏区革命运动中,中共与富农经历了一个从合作、半合作到富农抗争及全面受控的过程。纵观该革命场域不断“左”倾化的富农政策及其实践造成的中共与富农相异博弈关系,透视出苏维埃乡村革命时期中共民众动员策略并不精细,此时还是一种全赢全输的排他性零和博弈。  相似文献   

2.
陈贵明 《开放时代》2016,(3):98-111
蛊毒传统在闽西的地方政治实践中一直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它更介入并干扰了当地的阶级划分运动。本质上说,蛊毒是将人群区分为"我群"和"他者"的一套社会分类的观念和实践。这种蛊毒观念作为一种知识,为乡民认知阶级概念提供了参照。蛟洋乡民正是通过参照乡村既有蛊毒常识,在人群区分的意义上产生共鸣,从而对阶级概念获得自己的认知和体验。另外,乡民共享的蛊毒观念,可作为集体动员的资源。在阶级划分之前,乡民为蛊毒观念所驱动,早已将畜蛊嫌疑人归入另册。后来运动的开展正好为他们惩治嫌疑提供了合法的平台。工作组为适应形势的需要,接纳蛊毒传统的动员能力,与乡民合谋将畜蛊嫌疑人划为富农。乡村宗教文化与中共政治文化之间这种错位和合谋提醒我们,对于阶级划分的研究不应过于强调自上而下实行的过程,而应更多关注普通民众在具体实践中的介入方式,探讨他们应对政府政策的社会文化资源和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关于新富农政策演变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富农是指20世纪50年代前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完成土地改革之后,在人民政府发展生产的政策鼓励下农村中最先富裕起来的农民。新中国政府对新富农的政策最初是允许其生产和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政策很快就发生了变化,从限制到逐步消灭,并在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剥夺了新富农多余的财产。本文回顾了这一历史过程,并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4.
苏南土地改革前农村雇佣关系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南土地改革前,农村的雇工分为长工、季节工、日工等类型。雇出雇工的主要是雇农和贫农,地主、富农没有当雇工的。雇入雇工的阶层以地主、富农为主,但也有中农、小土地出租者、贫农雇入雇工,这就导致了苏南雇佣关系的复杂性。雇工的工资和劳动时间因地因时而异。由于各个阶层害怕中共算剥削帐,雇佣关系和雇工工资在土地改革前夕已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5.
企业家精神代际传递与农村迁移人口的城市创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研究》2017,(11):74-87
本文建立了一个家庭选择模型来刻画农民工家庭在城市的创业行为,并利用一项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企业家资本对后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后职业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那些具有特定家庭出身的农村移民,进城之后会有更高可能性从事企业家型的创业活动。这表明,尽管一段历史时期进行的阶级成分划分在当时给这些家庭带来了人力与物质资本方面的负面冲击,但这些家庭的非物质资本依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代际传递,使其后辈在迁入城市后仍更可能成为企业家型自营者,并为社会创造就业机会。未来新型城镇化模式的建立及城镇化相关政策的制定都应该更多关注自我雇佣型流动人口,尤其是激励那些企业家型流动人口的创业行为。  相似文献   

6.
本文考察了中国农村地区家庭成份的划分对家庭成员受教育水平的代际影响。考察地主/富农家庭出身的男性户主的受教育水平,我们发现它在毛泽东时代因成份歧视的影响出现了下降,而在改革开放之后又有所反弹。我们也发现,年龄在16—18岁之间的孩子中,地主/富农和中农家庭的后代具有较高的受教育水平。我们的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家庭作为一种文化制度,其延续性和坚固性需要予以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察了中国农村地区家庭成份的划分对家庭成员受教育水平的代际影响。考察地主/富农家庭出身的男性户主的受教育水平,我们发现它在毛泽东时代因成份歧视的影响出现了下降,而在改革开放之后又有所反弹。我们也发现,年龄在16—18岁之间的孩子中,地主/富农和中农家庭的后代具有较高的受教育水平。我们的结果表明中国农村家庭作为一种文化制度,其延续性和坚固性需要予以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一、阶级构成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围,阶级结构根源于社会的经济结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已经提出社会划分为阶级的根源在经济关系,但他们主要用产品分配的形式来划分阶级,我们认为领取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少不同,确实是构成不同阶级的重要因素,然而,阶级划分的最主要的标准应是对生产物资占有的多少,有的集团占有生产资料,有的集团不占或很少占有生产资料,从而构成不同的阶级。在荷兰占领台湾时期,他们将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土地(即所谓王田)、猎场、渔场据为已为,任何耕种土地、狩猎、捕鱼的台湾人民都必…  相似文献   

9.
丛林在澳大利亚人的眼中,一向是一片男性的世界.但本文却从生活在丛林中的女性的角度,分析她们的文本,解读她们与丛林的关系,理解她们对丛林的感情;从她们的作品中审视当时丛林中的各种关系阶级关系,男人与女人的关系,黑人与白人的关系.丛林女性的存在,改变了丛林传统的男性中心;丛林女性的作品,展示了一片截然不同的女性天地.  相似文献   

10.
朱磊  关晓月 《现代财经》2007,27(12):78-81
通过对津京沪农业的横向比较与自身农业的纵向比较,天津农业经济结构、农民文化程度、农民收入及农村基础建设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为了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通过实行惠农政策,改善农村基础公共设施,支持农村教育,提高农村医疗水平,坚持科技富农,推进乡镇企业产业化.最终实现科技化、产业化和生态化的都市农业。  相似文献   

11.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发展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夯实农业基础、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农业合作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需要农业合作经济政策的引导和规范。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制定并实施了以激励为导向的农业合作经济政策,基于政策文本结构,对中国农业合作经济政策的目标、原则及特征进行全面深入分析和阐述,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笔者认为,西方传统思想忽视个人闻的关系,把集体理解为若干"经济人"的集合;马克思则强调人们之间的依赖和制约并将其视为个人的行为特征之一,主张关注阶级成员结成的关系,认为这种关系还要受与其他阶级结成的关系的制约,并由此出发理解阶级的集体行动.笔者基于对马克思相关观点的理解尝试探讨个人间的依赖和制约是怎样最终促成阶级间的依存和对抗的,认为奥尔森秉持西方传统思想去解读和批评马克思阶级理论,所得出的结论有失偏颇.马克思基于自己独特的个人观念去阐释阶级的集体行动,他的论述没有遇到阿罗试图从"经济人"行为选择出发解释集体行动时遇到的困惑.  相似文献   

13.
所有制以及由它决定的阶级阶层结构是马克思主义的两个重大理论,在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所有制结构和阶级阶层结构本质上是一个经济范畴,同时又是历史范畴,所有制与阶级结构的发展演变最终取决于和服务于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所有制结构直接决定阶级阶层结构,阶级阶层结构又反作用于所有制结构。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为减轻农民负担,中央尽管出台了一系列稳农富农政策,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但在广大农村,尤其是在偏远的纯农业乡村,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仍然不可忽视。本文对当前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减轻农民负担的重要措施,从而达到减轻农民负担推进农村和谐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对财政支出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进行了述评,进而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以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为主要指标对区域重新进行划分,把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域类型。在此基础上,利用面板数据对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联性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具有比较鲜明的地区差异性,不同地区类型的各项财政支出的产出弹性差异较大。其蕴含的政策意义是在优化地方财政支出结构时,一定要特别注意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及各项地方财政支出的产出弹性相适应。  相似文献   

16.
革命、暴力与正义--蒋光慈文学世界中的政治想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朝勇 《开放时代》2006,1(1):94-109
本文通过对蒋光慈文学文本的叙事分析,解读了蒋光慈关于革命与暴力的政治想象。本文认为,蒋光慈以一种阶级自我预设的道义绝对优越,诉求革命与暴力的正当性,其结果却让革命的正义陷入了悖谬或虚诞。  相似文献   

17.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地权分配的再估计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这里所说的地权分配指的是阶级分配,即在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分配。富农属于农民阶级范畴,但除佃富农外,占有较多土地的富农,在土地关系上,同经营地主没有多大差别,因而不妨同地主阶级合并计算。 在我国历史上,一向没有地权分配统计。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才有一些公私机关和个人作过一些调查统计和估计。前此仅有北洋政府农商部发布的几次农商统计(从第三次起)可供参考。 长期以来,流行这样一种估计,即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按户数计约占百分之八左右)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占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这个估计见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要文献,因而为人们所一致接受。  相似文献   

18.
任慕  王箫轲 《经济视角》2010,(12):71-73
国际关系学者对于修昔底德、霍布斯等政治学家相关著作的文本解读,向来以现实主义视角为出发点,并将这些政治学家视为是现实主义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不断发掘此类文本中的"现实主义元素",从而证明现实主义诸多理论的正当性。然而,以后现代主义方法,对这些文本加以解读尤其是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后,从中可以发现,现实主义方式的文本解读,实际上采用的是"实用主义"原则,其背后反映出一种潜在的话语霸权。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对于古典政治学文本进行多方位的解读和重构,不仅十分重要,而且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9.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是城市绿地规划及建设的重 要指导性文件。历时性的文本解读可以梳理城市绿地系统规 划脉络,厘清规划思想、规划内容、规划方法等变迁与发展 特征,了解政策法规、城市发展等因素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建设的影响,并为未来绿地系统规划编制提供可借鉴的方向 与思路。利用文本分析法,结合ROSTCM6软件,对重庆70 余年的13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文本进行定性及定量解读,从 规划范围与层次、绿地分类、绿地布局、绿地指标4个方面梳 理重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变迁脉络;总结出重庆城市绿地 系统规划具有“公园绿地始终为规划核心内容,系统化思维 逐渐形成,生态保护理念日趋凸显及山城特色不断被塑造” 的发展特征;探讨了政策标准、法律法规、制度改革与技术 进步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提出响应 城市发展定位、协同国土空间规划的重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编制新思考。  相似文献   

20.
土地改革与闽西苏区社会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革命时期闽西苏区的土地改革是一场影响深远的社会政治、经济革命 ,对闽西农村传统的宗族社会造成巨大冲击。土地改革中 ,阶级意识的启发与阶级成分的划分 ,使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完成了社会动员 ;乡村苏维埃的建立 ,使国家政权的力量直接渗透至乡土社会 ,并由此重构了苏维埃区域的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