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借用了一个简化的非完全信息的动态博弈理论,分析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本文认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关键在于中央银行的声誉,而要想建立起中央银行良好的声誉,就必须增加货币政策的透明度,进而保证公众对货币政策预期的一致性,一直将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那么就可以不仅仅是固定在一个通货膨胀目标上,而是保证通货膨胀率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基础上实现对经济波动的调控,兼顾稳定物价和稳定产出波动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2.
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和传导是中央银行与市场利益各相关方博弈的动态传导过程,预期是其中的关键.通过构建包含预期管理的货币政策博弈模型,可以研究中央银行实施预期管理的宏观效应、预期引导和货币政策主动性.预期管理可以降低通胀水平和波动幅度,货币政策透明度与预期引导效果正相关,信息披露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中央银行政策的主动性.因此,中央银行应重视对货币政策操作的事前沟通和事后解释,探索实施通胀目标制,赋予中央银行更高的独立性,并应提高中央银行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和预测水平.  相似文献   

3.
谭克虎  姚影 《经济问题》2005,(11):36-38
经理人的职业道德问题对企业的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构建信任博弈模型对企业家与经理人之间的博弈关系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论证了制度对建立重复博弈的重要性。最后,提出“信誉档案”机制的建立可以促使企业家与经理人之间的信任博弈能够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4.
该文通过对Kydland-Prescott方程的改进,结合我国实际,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货币政策博弈模型,对不同信息结构下,中央银行和经济主体间的动态博弈过程进行具体分析。在此基础上,就货币政策的优化分析了我国实施通胀目标制的可行性。研究发现:稳定的通胀预期可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降低货币政策的实施成本;中央银行采用机会主义获得的短期效用不能持久,反而导致通胀预期的不稳定,对经济的危害更大。最后,该文对货币政策的优化操作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非均衡博弈、央行的微观独立性与最优金融稳定政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从当前金融稳定理论发展和中国金融稳定操作现实出发,构建了中央银行-金融机构-居民部门的非均衡博弈模型,试图寻找最优金融稳定规则。本文的基本结论如下:第一,在当前的金融稳定政策框架下,中央银行的货币与稳定政策组合存在多重均衡的可能;第二,基于中央银行和金融机构对于流动性的信息的不对称,金融机构具有隐藏信息和游说央行的负面激励;第三,中央银行出于对未来支付体系稳定的考虑,在与金融机构的博弈中处于被动地位,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均因此而丧失独立性;第四,居民不具备真正的博弈参与权,而只是博弈结果的承担者,其结果是承担真实或隐性的通货膨胀税;第五,根据以上博弈分析,建立最优金融稳定政策必须在微观机制和宏观机制上实施重新设计,包括金融稳定政策的“最后”性、中央银行的监督权赋予和保持距离型制度安排、金融稳定内含于货币政策,以及稳定与改革的分离和成本的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6.
王丘  黄世祥 《技术经济》2005,24(12):71-73
本文从委托-代理理论中关于信任的论述入手,分析了我国农产品贸易中的信任危机,并阐释了博弈规则对信任机制构建的重要性,最后提出农产品贸易中信任机制功能强化的措施:平衡委托方和代理方的信息实力;参与贸易的各方应改变思维,形成利益共同体;政府作为贸易规则的制定者、解释者和监督者,对强化信任机制的作用至关重要;营建重复博弈大环境,减少因一次博弈带来的信任缺乏。  相似文献   

7.
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完全信息博弈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完全信息博弈分析陈学彬(上海财经大学)传统经济理论在分析货币政策效应问题时,通常将政策作为一种决策者可以任意控制的工具,即作为一种外生变量来考虑,而忽略了政策制定者(中央银行)与政策调节对象(公众)的决策行为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实际上,货币政策行为及效应是中央银行和公众在主观和客观条件(决策目标和决策信息等)的制约下进行理性决策的结果。这种理性决策行为是双方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一种博弈行为。利用博弈论方法进行宏观货币政策效应分析,可以在完全信息与非完全信息、对称信息与不对…  相似文献   

8.
简单的最优货币政策是促使通货膨胀与产出二者之间达到“神奇巧合”的货币政策.本文立足于最优货币政策共识和预期的异质性,全面分析了中央银行预期管理.通货膨胀预期形成中的问题主要是信息问题,透明度与交流是预期管理的关键货币政策工具,着重于信息提供和中央银行的意图表达,能够盯住更多的目标.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依靠中央银行的政策行为作用于价格稳定目标,比较而言,通货膨胀目标制能够形成预期管理的内生机制.本文建议,当下中国在经济疲弱、价格剧烈动荡之际,应率先推出“准通货膨胀目标制”,管理经济下行风险,从而推动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为框架,结合我国综合运用数量型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现实和公众学习机制,探讨我国通胀预期的演变。研究发现:我国通胀预期的形成是货币政策、通胀目标和公众学习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我国对通胀目标采取顺周期调整,舒缓了外部冲击对货币政策的压力,在保持货币政策相对稳健性的同时,造成了通胀大起大落的变化周期;公众学习对通胀预期形成的影响受货币政策工具类型、反通胀立场、政策可信度的影响。我国在管理通胀预期过程中应明确构造以通胀目标为代表的名义锚,借助中央银行的沟通渠道,提高其透明度,通过反通胀实践,改善其可信度,以降低公众的预期形成偏差,引导公众形成与政策目标一致的通胀预期。  相似文献   

10.
高技术企业集群信任治理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组织的高效运作依赖于信任机制作用的发挥,谋算型信任是中国高技术企业集群信任治理的主要表现形式。利用不完全信息重复博弈模型,在分析不同条件下集群内企业博弈策略选择的基础上,探讨企业间合作关系形成的约束条件,并从制约信任机制作用发挥的因素出发,提出提升中国高技术企业集群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博弈论的复杂产品系统技术创新联盟信任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创新联盟具有极大的竞争优势。由于复杂产品系统创新活动的高风险、高投入以及高技术特点,其创新活动需要不同企业之间的合作,因此,技术创新联盟就显得十分必要。而信任机制是技术创新联盟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提高复杂产品技术创新联盟稳定性的重要途径。运用博弈论方法,通过对联盟内企业间一次性博弈和重复博弈的分析,阐释了复杂产品技术创新联盟中信任机制的形成机理。基于此,引入法律、信誉和情感等外部作用因素,构建了建立外部作用约束下的复杂产品技术创新联盟企业之间的信任机制博弈模型,提出了建立联盟信任关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降低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性的理论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货币政策的决策和执行过程可能存在动态不一致性。如果中央银行预先公布了保持低通胀的最优货币政策,但在随后的执行过程中,企图利用公众已经形成的低通货膨胀预期,执行完全相机抉择的政策,那么公众的理性选择是根据中央银行的最优化问题,重新确定自己的预期通货膨胀,使中央银行的  相似文献   

13.
信任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成为现代公司管理中成功的关键。信任的缺乏将导致一系列管理难题。从公司管理过程中信任的形成机理出发,运用重复博弈理论,提出构建公司管理信任机制的六种途径和三种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4.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与政策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央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摆脱通货紧缩,刺激经济增长。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效率和效果来看,不仅取决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还取决于金融机构,公众的市场化行为,这就要求宏观环境能得到改善,货币政策能相机抉择。  相似文献   

15.
论国际短期资本在我国的实际流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传统经济理论在分析货币政策效应问题时,通常将政策作为一种决策者可以任意控制的工具,即作为一种外生变量来考虑,而忽略了政策制定者(中央银行)与政策调节对象(公众)的决策行为之间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影响。实际上,货币政策行为及效应是中央银行和公众在主观和客观条件(决策目标和决策信息等)的制约下进行理性决策的结果。这种理性决策行为是双方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一种博弈行为。利用博弈论方法进行宏观货币政策效应分析,可以在完全信息与非完全信息、对称信息与不对称信息的假定条件下进行。尽管现实中的信息是非完全和不对称的,但是,完…  相似文献   

16.
利他、互利与信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引入利他与互利偏好,建立一个信任模型,通过投资博弈分析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的特征。利他偏好的选择性使信任行为表现出“自己人”与“外人”的两分现象,个人对“自己人”情结越强,自己人圈子越小;而信任的互利基础使得二阶信念对信任的建立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最后我们应用这一理论分析禀赋(收入)差距对人际信任水平的影响,分析发现随着合作双方禀赋差距的加大,双方信任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17.
以公众权益为视角,运用演化博弈分析方法,分别从未引入约束机制的公众生态权益模糊情形以及引入约束机制的生态权益明确情形,建立跨区域生态规制演化博弈模型,剖析不同情形相邻地方政府间的博弈行为。结果表明,明确公众生态权益,引入强制约束机制后,原有博弈结构被改变,长期内,有利于规避跨区域环境规制的“囚徒困境”。进一步探析博弈参数发现,反馈机制、责惩措施、行为效果感知、行为成本等要素均能改变鞍点位置,推进博弈稳定策略向博弈方严格落实国家生态规制方向演进。研究结论可为政府制定跨区域生态规制策略提供有针对性的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论利率市场化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率市场化对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有利有弊,但总体上利大于弊。它将确立新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改善利率结构,抑制“金融灰市”,促进金融市场发展与金融创新,削弱商业银行“惜贷”行为,增加非国有企业融资机会,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同时,利率市场化将降低货币流通速度,增加货币政策时滞,改变企业投资行为,影响公众的预期,从而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效应与最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已成为一个新的国际趋势。较高的货币政策透明度有利于增强中央银行的责任感和可信度、提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央行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还有利于引导商业银行和公众形成合理预期,提高货币政策潜在的效率。但它也有其负面效应,为此,在当前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通货膨胀的背景下,探讨中国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最优化的一些基本原则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中央银行以保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增长为重要的货币政策目标。中央银行政策是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当前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从分离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职能、增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实现宏观调控方式的转变、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增强货币政策的前瞻性五个方面探讨了完善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