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业的转型与升级,是一个集结构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思想理念的转变和制度创新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我国台湾省在1986年提出了产业转型升级,并且进行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当时它的外向型产业及企业特点与目前的浙江相似,而且当时台湾省产业转型升级时面临的各种问题也与浙江相似。另外,台湾省与浙江的自然条件及企业文化也颇为相似。所以,台湾省的经济发展历程对浙江块状经济的转型升级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大义豫商     
耀东 《商周刊》2011,(5):56-57
“豫商”这个“以义致利”的独特群体,在面临中国经济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转型元年,必然要考量新平台之上的动力之源。探问豫商的升级之路,正当时。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金华、义鸟等地上百家婺商企业的调研,分析婺商群体发展现状和特点,从当代大学生的独特视觉看婺商奋斗的三十年,并对婺商队伍建设和未来展望提出建议,供相关政府管理部门与研究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4.
纺织服装产业如何转型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变“浙江制造”为“浙江创造”,既是企业摆脱生存困境的需要,更是实现浙江经济长远健康发展的需要。长期从事产业经济研究的林风霞特为本刊撰文,深度分析了纺织服装产业为什么必须转型升级,以及转型升级的障碍、路径,对我省纺织产业有较好的启示作用,对于其他制造业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常态”下,作为经济增长和产业集聚重要载体的开发区,其转型升级受到广泛关注。基于产业集聚和产城融合视角,以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进行研究,梳理开发区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道路及发展理念,并探讨其转型升级路径及发展模式。结果发现:①常熟经开区转型升级路径共经历了“内外并举”、“由低向高”和“由重向优”3个阶段;②聚焦特色主导产业并发挥其引领与带动作用、增强产业集聚效应是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之一;③基于“产-人-环”一体化开发区转型发展新模式,能够有效促进产业升级与园区建设间协调发展,并以此共同驱动开发区转型升级。研究结论可为中国开发区转型升级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金华、义鸟等地上百家婺商企业的调研,分析婺商群体发展现状和特点,从当代大学生的独特视觉看婺商奋斗的三十年,并对婺商队伍建设和未来展望提出建议,供相关政府管理部门与研究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7.
《经贸实践》2008,(11):19-20
工业转型升级怎么搞?块状经济提升为现代产业集群怎么抓?这是当前经济工作中的“热点”和“难点”。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专门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作出决定,部署了全省经济转型升级的下一步战略步骤。温州市正在拟订有关实施方案,政府、协会、企业和专家合力推进传统优势产业“又好又快”。本期“热点透视”中温州泵阀产业转型升级的思路与做法,或能成为我省各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他山石”。  相似文献   

8.
李敢 《经济前沿》2012,3(3):76-82
从经济社会学视角审视产业转型升级研究,其间涉及到社会分层的合理化、企业承继,以及产业组织化等议题。本文以民营企业“富二代”接班为例,借助于诺斯的“共享心智模型’’理念,探求了民营企业财富与运营控制权的代际传承与产业转型升级之间的关联。本文结论的是,企业承继涉及到的不只是产业特征和经营特质等物质财富问题,更关联到心灵财富问题,即基于“国家(政府)一市场一社会”逻辑框架上“心智”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9.
广东已经发展成全球制造业基地,农业产业化快速推进,服务业进入加速发展期。由于内外因素的共振,广东也面临产业转型升级的压力。在各级政府的引导下,广东企业的转型升级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近年来,广东和越南的经贸合作快速发展,但潜力还很大。在中越经贸关系中,广东地位突出,粤越贸易和投资额都基本占中越贸易、投资总额的1/4左右。在吸引中国投资方面,越南有其优势。在广东企业近年“走出去”的初步实践中,越南正成为企业布局的重点区域,发挥着广东企业走向东盟的桥头堡作用。展望未来,只要越南能够持续保持其良好投资环境,中越双边关系稳定,我们相信粤越经贸合作在广东企业“走出去”和广东产业转型升级双动能推动下、在“中越经贸合作区”等大型项目的带动下,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夏炯 《经贸实践》2013,(11):34-34
近年来,德清县围绕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引导企业大力实施“机器换人”,以自动化、信息化装备改造提升传统生产模式,促进产业提质增效,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1.
《经贸实践》2008,(11):4-5
工业是我省最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领域,是创业创新的主阵地和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实现经济“标本兼治、保稳促调”的目标任务,保持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是关键之举。我们既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增强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力,又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扎实有效的政策举措,千方百计为企业排忧解难,加快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2.
资源是集群企业转型升级的基础。从资源禀赋视角出发,研究了集群企业转型升级的资源结构,从类型和规模两个视角分析了集群企业转型升级资源需求的差异性。研究发现,集群企业转型升级所需资源由市场资源、技术资源、金融资源和人力资源构成;购买者驱动型产业集群企业对市场资源需求明显高于生产者驱动型产业集群企业,生产者驱动型产业集群企业技术资源需求明显高于购买者驱动型产业集群;不同规模集群企业资源需求呈现“倒U”现象,中型企业资源需求明显高于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  相似文献   

13.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表面上看是对经济或金融的冲击,实质上是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冲击。在后危机时代,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刻不容缓。行业协会作为政府与企业之外的重要的“第三元主体”,可以有效地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关于企业转型升级的研究已有近20年历史,对于其研究历程和发展动向虽有相关综述性研究,但尚未有研究运用文献计量方法进行系统科学的整理。采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绘制企业转型升级知识图谱,并结合共词分析、聚类分析和战略坐标等方法,以CSSCI数据库中1998-2014年5 427篇企业转型升级研究论文为对象,探讨该领域研究状况、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研究结果显示:全球价值链、加工贸易、制造业转移、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集群升级和转型升级路径等是中国企业转型升级领域的主要研究热点;品牌经济、传统产业转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研发投入和代工企业等可能成为该领域研究前沿。  相似文献   

15.
钱鸣  毛平 《当代经济》2017,(35):100-101
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日益深度融合,给制造业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生产方式和产业生态.中小制造企业转型升级须深刻认识产业环境的这些变化,才能结合企业自身特点把握发展机遇.本文深入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制造业的变革以及中小制造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为中小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徐丽 《广东经济》2013,(9):68-71
创业投资产业是创新经济的助推器,是经济转型的加速剂,在转型升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到2010年底,广东创投产业投资高达500多亿元,推动了100多家企业海内外上市,做大了一批中国著名的科技企业,培育了数千家优秀上市后备企业,有力地促进了创新经济发展,加速了经济转型。但应清醒看到,广东创投产业发展还不能够更好适应转型升级历史性任务的要求,必须加快制定出台相关政策,理顺体制机制,大力争取国家配套资金,加速创投产业发展,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嵊州市“牵手”阿里巴巴,借“网”整体营销集群产业,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助推集群产业转型升级。嵊州成为首个与阿里巴巴合作的县级市,开创了集群产业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的先例。  相似文献   

18.
珠三角转型已经进入资本化发展时代。没有金融支持,珠三角大量的制造业就很难以实现转型升级。前不久在接受《南方日报》专业记者采访时孟庆轩建议,与上海、北京相比,珠三角应定位区域产业金融中心,企业总体应以“产融结合、产融双驱、产融平衡”的思路寻找突破,破解珠三角数万家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难题,报刊只登载了这次对话的一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关于企业转型升级的研究已有近20年历史,对于其研究历程和发展动向虽有相关综述性研究,但尚未有研究运用文献计量方法进行系统科学的整理。采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工具绘制企业转型升级知识图谱,并结合共词分析、聚类分析和战略坐标等方法,以CSSCI数据库中1998-2014年5 427篇企业转型升级研究论文为对象,探讨该领域研究状况、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研究结果显示:全球价值链、加工贸易、制造业转移、中国产业结构升级、产业集群升级和转型升级路径等是中国企业转型升级领域的主要研究热点;品牌经济、传统产业转型、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研发投入和代工企业等可能成为该领域研究前沿。  相似文献   

20.
义乌改革探索,三十多年奋勇前行。投身于墙材事业的义乌人秉承了先辈“鸡毛换糖”的精神品质,以实际行动“率先转型升级、率先探索实践”。过去两年,义乌在发展新墙材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推动“机器换人”、推广新墙材应用、淘汰落后产能等方面积极推进,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新建3家蒸压砖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