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5 毫秒
1.
从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外来务工人员问题一直是社会科学的重点和热点.在研究中,有关体育参与的安全,服务,权益和生活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主要为:流动人口城市社区体育问题,社会"体育新话题","外来务工人员组织体育管理的选择"等,从外来务工人员思想层面上的进行思考,为学习提供一定的参考.但很多文献综述都出现一个共同点:外来务工人员现场调查和实证研究相对较少,从社会支持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的角度来看,缺乏讨论安全体系主要侧重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工作缺乏对外来务工人员体育活动内部因素的研究,所以研究有一些局限性,因此,很有必要研究外来务工人员的外来因素和外来务工人员的身心问题.并从调查主观社会因素着手,来研究外来务工人员的体育生活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外来务工人员就业与职业分布、工资收入与劳动时间、权益保护与自我维权意识、对工作的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考察发现,东莞外来务工人员来源地主要为我国中部地区,以刚毕业的新生代农民工为主,大多从事制造业工作,工资相对较高,工作环境较好。今后,应加快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化进程,加大外来务工人员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建立和健全外来务工人员权益保护和生产安全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3.
建立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培训教育市场体系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向品 《经济师》2008,(6):226-226
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已经成为城市经济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其劳动力素质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文章通过分析完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培训教育市场的必要性,总结当前培训教育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廖柳文  刘沛林 《经济地理》2011,31(12):2007-2012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进城务工的农民逐步实现自身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化是一大必然趋势。基于辅以结构式访谈获取的160份长沙县外来务工人员的问卷调查资料,探讨了外来务工人员进城落户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多数外来务丁人员有进城落户愿意,但受文化程度、职业类型、工作和生活满意程度、农村宅基地、收入水平、政策和社会保障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小部分外来务工人员真正实现了落户城市。要顺利实现外来务工人员进城落户,政府应从社会保障、政策配套等方面着手解决外来务工人员进城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5.
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打工子弟学校生存和建设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质量三个方面入手,在深入调研北京市房山区某打工子弟学校个案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现阶段来京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保障农民工子女享有平等的义务教育权及如何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质量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6.
浙江是全国外来务工人员主要流入地之一,是流动人口大省。目前,数以千万计的外来务工人员业已成为浙江产业工人,成为浙江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最近,我先后在杭州、宁波等地召开了外来务工人员座谈会,并在全省11个市开展问卷调查,在真实掌握浙江省流动人员业余精神文化生活现状、深入分析存在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思考提出了进一步丰富浙江外来务工人员精神文化生活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厦门市外来务工人员的问卷调查,发现厦门市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认同状况还是较好的。不管是对自身身份的认同,还是对社区归属的认同抑或是对组织的认同,厦门市的外来务工人员都能够积极地寻求融入当地的社会中去。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身份认同还比较模糊,与当地人的交往还不够广泛和深入等等。  相似文献   

8.
黄微燕 《经济师》2011,(3):280-280
文章主要探讨解决城镇住房的新途径,针对低收入家庭要求改善住房条件、外来务工人员要求解决住房困难的突出问题,提出进一步改革住房制度,逐步形成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的双轨制,以适应不同社会阶层的实际住房需要。  相似文献   

9.
截至2016年末,外来务工人员达到了1.69亿人,比增加了50万人.外来务工人员作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目前,其市民化大都呈现"半市民化"状态.因此,针对此问题,本文从制度、 社会、 外来务工人员自身三者出发分析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城市中的特殊群体——对南京外来务工人员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形成一个数量庞大的城市中的特殊群体。本文调查研究了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网络、交往方式、工作与居住地及劳动状况,指出要改善外来务工人员的劳动、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11.
从群体内部异质性的角度考察了工作经验对外来务工人员收入差异的影响。基于对大连市1032名外来务工人员的经验研究,发现工作经验对外来务工人员获得高收入的可能性会依户籍性质或教育程度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影响:外来工人与农民工的收入差异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呈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户籍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户籍歧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仍将是影响农民工群体收入劣势的一个主要原因;工作经验与教育程度的交互作用对收入的影响呈现出倒"U"型关系,工作经验在一定时期内对高教育程度的外来务工人员收入上升具有显著的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前,在深圳市南山区众冠工业区“知识改变命运,深圳让我成才”大型报告会上.四名读书成才的外来务工人员代表介绍他们刻苦学习、提高素质、改变命运的经历,在与会的1000多名外来务工人员中引起强烈反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陈汉新 《经济师》2007,(3):203-203
文章主要分析了城镇住房新情况,探讨解决城镇住房的新途径,针对低收入家庭要求降低经济适用房的房价、界于富裕层和低收入家庭之间的“夹心层”群体要求改善住房条件、外来务工人员住房困难突出的三大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搞好成本控制,抓好经济适用房的建设和管理,以降低房价;建设“限价房”,破解“夹心层”群体的住房困难,创新城镇住房制度;实行房籍制度“松绑”,解决外来务工人员住房问题,完善城镇住房制度。  相似文献   

14.
不论是杨艳丽、张桃花,还是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和退休职工,他们的小我梦想都不会那么轻易地实现,而只有让这些普通人的梦想成真,我们希冀的"中国梦"才会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5.
在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城郊型乡村外来务工群体的本地融入值得关注。以浙江省温州市进星村为例,探讨了东部发达地区城郊型乡村的外来务工群体在本地的渐次融入过程、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欠发达地区偏远乡村务工人员的阶梯转移及渐次融入现象提供了理论解释。主要结论为:其一,伴随城郊型乡村工业化初现、产业衍生集聚、产业结构转型等经济演变和发展历程,外来务工群体将渐次实现本地融入,但身份融入是“最后一公里”;其二,城郊型乡村外来务工群体的本地融入大体将经历从生计融入、生活融入再到身份融入的渐次融入过程,并呈现出融入主体由个体转向家庭、融入期望由赚取收入转向自我价值实现、融入障碍由自身因素转向制度瓶颈的基本特征;其三,宏观政策制度变迁、城郊型乡村经济演变与务工人员需求和意愿升级是城郊型乡村外来务工群体本地渐次融入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政府在逐步已建立和完善的覆盖城镇各类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的统一的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着重介绍宁波市近年来结合当地实际,通过先后实施了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障、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等制度,使各类特殊群体与城镇职工一样实现老有所养。随着最近外来务工人员社保“新政”制度的推出,以广覆盖、低本平、分层次为重点的新型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已覆盖宁市560多万本地城乡居民和所有外来务工人员,宁波也由此步入“全民社保”时代。  相似文献   

17.
臧滔 《现代经济信息》2013,(16):426-427
本文从建立大病医保体系的必要性和意义入手,分析了当前国内大病医保体系在运行过程中所面临的几方面问题,并详细介绍了美国对大病医保体系的构建模式与经验,在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张晨寒 《经济论坛》2006,(16):54-5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用工制度改革的深化,出现了大批由农村进入城市打工的农民。他们户口仍在农村,但已完全脱离或基本脱离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主要以在城镇各类所有制企业打工、经商以及从事其他服务业为生。理论界以及许多地方政府将这些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口称为“城市外来务工人员”,人们习惯上称他们为“农民工”。他们正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使工人队伍结构发生着历史性变化。他们面临的社会保障问题,已成为迈向城市化进程中不能回避的问题。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已经纳入政府工作日程,一些地方专门建立外来务工人员社…  相似文献   

19.
楼婷 《江南论坛》2005,(8):32-33
丰富外来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素质,对构建和谐社会尤为重要。本文以织里镇为个案进行了专题调研,并结合近阶段的工作实践.提出了一些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20.
药价体制与"医保"性质密不可分。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的建立是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干预药价的主要原因,也使"医保支付价"成为政府药价管理的核心内容。我国正向"全民医保"方向迈进,药价体制也应改"市场价管制"为"医保支付价管理"。主要内容包括:"医保支付价"与市场价分离;实行有利于"医保支付价"管理的药品批零价差管制;停止药品"行政性招标"和医院零差率售药;形成基于专家审议和利益相关方协商的药价决策机制;建立基于公民自治的联合"医保"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