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者基于CGSS2005调查数据,采用多层次线性回归模型,探讨了住房不平等对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存在区域差异;城市居民住房的绝对不平等影响了其幸福感,住房数量显著提高居民的主观幸福感,而住房面积对幸福感呈现倒U型的影响;居民住房的相对不平等对幸福感具有显著负向效应;区域住房不平等(住房基尼系数)与幸福感呈现出倒U型关系,临界点在0.325左右,当低于临界点时,区域不平等的扩大会提高居民的幸福感,但超过了临界点则导致居民幸福感的下降.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对中国收入不平等与居民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论发现,中国的收入不平等对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而且它对农村居民和低收入者的负面影响要显著大于城市居民和高收入者。此外,收入不平等除了自身对居民的幸福感有显著负面影响外,还通过社会犯罪间接地对居民的幸福感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它与社会支持投入效能相关。关于社会支持对幸福感的影响,文章提出了社会支持的定义和心智干预选择模型的观点,并以贵州苗族老人为研究对象,对其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探讨提高社会支持效能、保护与开发优秀的苗族传统文化资源、改善苗族生活品质内涵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幸福是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实现的生活目标,如何通过消费提升幸福感已经成为目前一个新的学术研究热点.本文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典型消费行为地位消费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通过结构方程和多元层次回归等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第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地位消费可以提高主观幸福感.第二,新生代农民工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同样的地位消费水平带来的主观幸福感越高.第三,社会比较倾向越低,地位消费所带来的主观幸福感越高.这一研究结果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掌握他们的消费行为,同时对于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构建和谐社会也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5.
谁是幸福的?——个体特征、外部环境与主观幸福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和心理体验,而个体特征与外部环境是理解幸福内涵的两个核心维度。本文从个体特性、个体状况、社会活动以及社会环境等四类因素出发考察了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决定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来看,与个体特征相关的年龄、性格、收入与健康等因素,以及与外部环境相关的对社会收入不平等程度的评价及对民主化进程的满意程度,与居民的主观幸福感之间有着显著的关系。如果不考虑年龄因素,在其他所有与居民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关系的因素中,居民的性格因素的作用高于其他因素。收入因素的边际作用高于收入不平等的因素,不过相对于其他因素,收入因素和收入不平等因素的边际作用是最小的。  相似文献   

6.
杨红娟  邓婕  孙茜莉 《经济问题》2012,(9):83-86,92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员工主观幸福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综述目前比较经典的国内外主观幸福感测试量表的基础上,针对中国企业的实际,提出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并以云南某企业为例进行调查,运用SPSS软件,通过因子分析法对提出的员工主观幸福感的初级指标进行筛选,构建企业员工主观幸福感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员工主观幸福感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7.
流动人口作为一个游离在城市市民边缘的特殊群体,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如何使流动人口更好地融入城市,将成为城市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议题.本研究对流动人口的城市归属感和主观幸福感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目前阶段,提高城市归属感依然是提高流动人口幸福感的主要途径,但归属感并不是影响幸福感的唯一因素,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等个人因素也对幸福感有显著影响,这为提升流动人口主观幸福感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巨大转变,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不局限于经济因素。基于此,利用2017年对北京市16区居民主观幸福感的调查数据,采用OLS估计方法,分析居民社会参与、社会公平、人际信任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结果显示,居民社会参与、社会公平和人际信任显著地正向影响其主观幸福感;社会参与和社会公平对农业籍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程度大于非农业籍居民,而人际信任对非农业籍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程度却大于农业籍居民;非城六区居民主观幸福感受社会参与、社会公平、内核层信任和外层信任的影响程度大于城六区居民,仅有中间层信任的影响程度是城六区居民大于非城六区居民。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使用的主观福利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烁  张文韬 《经济研究》2021,56(9):158-174
本文利用2010年、2014年、2016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中国居民使用互联网对其主观福利水平的影响。研究显示,使用互联网显著提高了人们的整体幸福感,但对于幸福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作满意度和生活满意度,互联网使用带来的影响并不一致:互联网的使用会显著提高人们的工作满意度,但同时会降低人们的生活满意度。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影响主观福利水平的作用机制:一方面,使用互联网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灵活性,进而对其工作满意度产生正向影响;另一方面,使用互联网则可能导致家庭关系的弱化和主观相对收入的降低,进而对其生活满意度产生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改善,而公众幸福感却并没有得到同步提升。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要求已经处于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政府因素等都对公众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因此,在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各级政府应加大对民生事业的关注和支持力度,更加关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诉求,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公众幸福同步提升。  相似文献   

11.
梁爽 《经济师》2012,(5):110-111
随着高校负性生活事件数量的急剧增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尤为突出的表现是主观幸福感的缺失。主观幸福感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及人生态度。文章结合大学生实际心理状况以及自身教学经验,探讨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培养,以期构建"幸福校园"。  相似文献   

12.
城乡分割、就业状况与主观幸福感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讨论了不同人群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并在对概率模型进行分解分析的基础上,对城乡之间以及城镇失业与就业居民之间的主观幸福感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本文的结论发现,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高于城镇居民主要是由于预期的满足程度、收入变化预期、对生活状态改善的评价等差异所引起的;城镇失业与就业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差异则主要是由收入效应导致的。  相似文献   

13.
高校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不仅影响着辅导员自身的发展和生活质量,而且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行为、学习及成长,关系着学校发展与稳定。因此,重视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提高高校辅导员的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在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输入“辅导员幸福感”,只搜集到几篇文献,对于高校辅导员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4.
幸福度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主观感受.是人们对生活各方面满足程度的一种综合体验.通过对河南省城市居民幸福度的调查发现,经济仍是欠发达地区居民幸福度的基础:影响欠发达地区城市居民幸福度的因素已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幸福度应由共性指标评价向共性指标与个性指标相结合评价转向.  相似文献   

15.
幸福是一种感到满意的愉快体验,是人生的最终目的.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指人们从主观精神层面感受到的幸福,是一个人对整体生活的满意度与快乐感,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通常包括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个维度.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从学校层面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提升策略进行研究,以期提高和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促进其更好地发展并成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相似文献   

17.
城乡分割、就业状况与主观幸福感差异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罗楚亮 《经济学》2006,5(3):817-840
本文讨论了不同人群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并在对概率模型进行分解分析的基础上,对城乡之间以及城镇失业与就业居民之间的主观幸福感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本文的结论发现,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高于城镇居民主要是由于预期的满足程度、收入变化预期、对生活状态改善的评价等差异所引起的;城镇失业与就业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差异则主要是由收入效应导致的。  相似文献   

18.
赵欢君 《时代经贸》2014,(6):470-471
本文综合运用运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幸福感研究成果,通过心理测验问卷对嘉兴市女性农民工的幸福感进行测量,探究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人格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嘉兴市女性农民工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主观幸福感总体上联系不密切,但会对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可能产生明显的相关影响。外向的女性农民工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感受明显低于内向的女性;神经质的女性农民工对健康的担心较少,忧郁或愉快的心境会明显地减少;女性农民工的社会掩饰水平高,其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水平和松驰与紧张状况就会降低。  相似文献   

19.
利用CGSS数据分析我国社会流动、机会不均等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结论显示:(1)与父代的职业地位相比,子代向下的社会流动将会显著降低其主观幸福感,而向上的社会流动并没有显著地促进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提升;(2)机会不均等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负面影响十分显著,它与向下社会流动的交互效应对居民的幸福感也有显著的负面影响,这意味着机会不平等感知增强了社会不流动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钱雪松  袁峥嵘 《经济经纬》2022,39(1):138-150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显著提升了居民幸福感,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指数、使用深度指数和数字支持服务程度均对居民主观幸福感产生了较为显著正向影响.与高收入(中东部地区、城镇地区、男性、高教育水平)群体相比,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中低收入(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女性、低教育水平)群体主观幸福感的提升作用相对更大.数字普惠金融通过缓解生活压力(体现在经济压力和制度排斥压力方面)的路径提升居民主观幸福感.数字普惠金融提升居民幸福感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数字金融普惠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