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继承法肯定了公民的遗嘱自由,公民可以订立遗嘱自由处分财产,为了维护既缺乏劳动能力又缺乏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利益,继承法规定了必留份制度来限制公民的遗嘱自由.由于必留份制度本身的缺陷和可操作性不强导致该规定流于形式,事实上遗嘱人仍然可以无所顾忌地处分遗产.因此,我国继承法需要对遗嘱自由需要合理的限制.  相似文献   

2.
《继承法》规定,遗嘱人可以撤销、变更自己所立的遗嘱.但是如何撤销、变更各种形式的遗嘱目前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遗嘱是要式法律行为,其撤销、变更也应依据要式法律行为的要求进行.尤其是公证遗嘱,其设立须依据严格地特定的程序,其撤销、变更应该有法律依据,不得随意.本文拟从理论和实务角度探讨如何规范、完善我国公证遗嘱的撤销方式.  相似文献   

3.
试论遗嘱公证的风险与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倩 《经济研究导刊》2011,(29):258-259
遗嘱公证是公证机构最基本也是受理最多的一项传统业务。近年来,由于公证遗嘱是否真实合法、是否为最后有效遗嘱、遗嘱继承公证是否要核实所有法定继承人等原因带来的公证机构与公证遗嘱受益人或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之间的矛盾和纠纷逐渐增多,致使遗嘱公证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如何才能有效保障立遗嘱人和遗嘱受益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规避公证机构和公证员的风险,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我国法律规定的遗嘱形式有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录音遗嘱、口头遗嘱和公证遗嘱,其中,公证遗嘱的效力最高,也是重要的形式之一.公证遗嘱因其证明力、优先效力等特点,成为了遗嘱形式中的重要部分,不容分割.本文通过对公证遗嘱的概念理解,分析其法律效力,并介绍了撤销和变更的方式,对公证遗嘱作相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齐瑶  周婷 《经济与管理》2008,22(1):94-96
反补贴、反倾销和保障措施是WTO允许的维护公平贸易、保护国内产业安全的手段。目前,中国在反倾销领域是遭受调查较多的国家。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也将面临大量的反补贴调查的形势。为此,我们应未雨绸缪,尽快建立较为完善的补贴和反补贴立法体系,及早做好应对准备。  相似文献   

6.
小议遗嘱公证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莉 《当代经济》2010,(6):52-53
遗嘱是遗嘱人生前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处分其个人财产或者处理其他事务,并在其死亡时发生效力的单方法律行为。不少人认为立遗嘱是件忌讳的事,也有人因为缺乏法律意识,所以申请遗嘱公证的人不多。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财富的增加和法律意识的提高,遗嘱公证由于其无可取代的法律效力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对于防止财产继承的纠纷的意义重大。遗嘱公证是公证工作中的一项主要业务。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各地公证处办理遗嘱公证日益增多,这对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避免纠纷、减少诉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针对在办理遗嘱公证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焦洪涛  郭辉 《经济论坛》2010,(2):222-224
信托成立要件是信托设立的前提。信托财产是契约信托成立的最重要要件,我国信托法应该明确规定信托设定时信托财产从委托人"转移"到受托人的法律属性;遗嘱信托属于单方法律行为,它的成立不需要受托人的承诺;宣言信托不违反信托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西方发达国家早已认识到遗嘱信托制度建立的重要性,我国由于各种问题的存在,遗嘱信托制度还处于发展阶段,本文主要论述了我国遗嘱信托制度的现状,以及遗嘱信托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我国遗嘱信托制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10.
《经济师》2019,(5)
随着日益发展的经济,人们的财富日益增长,同时带来了很多遗产继承管理方面的问题,如怎样让财产在死后能继续保值增值、怎样让财产按照遗嘱人的意愿存续下去等等。遗嘱信托的出现有效的解决了这些问题。遗嘱信托属于信托的一部分,起源于英国的现代信托制度,被称为英美法系最伟大的制度发明。遗嘱信托制度可以很好的解决委托人生前的担忧,尊重委托人的意见,运用受托人的专业知识,为手艺人制定出一套完美的遗产管理方案,实现遗产的保值增值。遗嘱信托制度在英美法系国家发展迅速,被人们广泛的应用,在日本也日益进步。而在我国,人们对遗嘱信托制度极其陌生,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和法学研究者对遗嘱信托制度产生了兴趣并开始研究,但相较于英美法系国家和日本,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在此,为了遗嘱信托制度能得到更好的发展,文章给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德国共同遗嘱在适用范围、形式要求、遗嘱生效、推定及撤回等方面的法条详尽,经验成熟,值得我国借鉴.我国应正视共同遗嘱客观存在的现实,及时修订继承法,为共同遗嘱实务操作提供法律支持.  相似文献   

12.
合同自由的限制是现代民法发展的重要特点,适应民法理念在市场经济中的需要。保护弱势群体的是实质正义的内在要求,合同自由的限制对弱势群体保护是其重要的方式。公法与私法对合同的限制都充分表现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以遗嘱设立信托,委托信托受托人或者代理人,特别是专业机构通过遗嘱信托一次性或持续性管理身后财产,既是信托制度的主要功能,也是继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健全这项制度,对聚焦特殊群体、群众关切,完善我国基本民生保障和基本社会服务,促进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完善我国财产管理制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受英美法系影响,当前,我国台湾地区信托制度,已经形成完备的信托法制体系与成熟的业务自律规范。遗嘱信托在其项下,也取得了长足发展。我国大陆地区与我国台湾地区在法律基础与文化风俗上同根同源,因此,构建我国大陆地区遗嘱信托制度,我国台湾地区遗嘱信托发展经验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文章从遗嘱信托制度研究视角入手,结合我国台湾地区遗嘱信托发展的法制与实务分析,对我国大陆地区遗嘱信托制度构建与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公证遗嘱何以具有优先于其他形式遗嘱的法律效力,似乎很难找到科学、合理的理由。目前学者较为统一的看法是,因为公证遗嘱是经过国家公证机关公证证明的,最能体现遗嘱人的真实愿望,其真实性和合法性最为可靠。更有甚者,如果将公证遗嘱也视同普通遗嘱对待,当事人申请对遗嘱进行公证就失去了意。笔者认为,这种解释未免有点牵强附会,令人难以信服。  相似文献   

15.
16.
柯燕 《经济研究导刊》2011,(12):233-234
中国著作权法对职务作品的规定,虽借鉴了大陆和英美法系的经验,但仍存在着单位和作者之间利益不平衡、概念不清晰、对作者权益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这些都给司法实务带来了诸多不便。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以反思"五四"时代蔡元培倡导与坚持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的历史性贡献,与陈寅恪提示的王国维自尽所体现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精神意义,来铺陈在中文学术界论证学术自由的脉络。在进行论证学术自由之前,对于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意义及其局限予以简要分析,以便解释为什么学术自由是结合那两项自由的自由,而没有它们的缺失。然后,根据博兰尼对于学术自由的精微而深刻的洞见并加以推演,以及笔者的观察与思考所得,说明学术自由的理论基础及其实际含意。学术自由最有力量的理据建立在学术自由能够形成良性循环的认识上:学术自由产生学术秩序,学术秩序增进学术成果,学术成果肯定学术自由。最后,对于学术自由的实际含意进行扼要的说明:在具有能够遴选一流的、不投机取巧、诚实、负责任的学术人才的条件下,学术自由实际上蕴含着要求学术官僚系统"尽量少管学者们"的戒谕;如此,学者们才能自动自发地根据学术自由的原则,组成一个相互切磋、交流的秩序,只有在这个秩序之中,学术才能持续地发展与积累。  相似文献   

18.
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凸显了大型金融机构道德风险带来的严重危害。针对这个问题,国际性的金融监管组织和西方各主要国家相继推出了生前遗嘱制度来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作为一个舶来品,一个从民法领域借鉴过来的概念,特别是作为一种初创的制度安排,生前遗嘱制度尚有种种缺陷和不足,对于其存在的合理性目前也褒贬不一。在对生前遗嘱制度的概念、来源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对生前遗嘱制度进行评判,认为生前遗嘱制度虽然在操作成本、信息保密、跨境合作机制、风险预测等方面存在不足,但是这些都可以通过技术操作加以解决,更重要的是生前遗嘱制度可以使得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不断审视自身的缺点、增加其面临危机时的主动性、缓解其面临危机时的压力、防范道德风险的产生、降低金融系统性风险等。在此基础上,最终得出我国生前遗嘱制度构建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袁翔珠 《技术经济》2005,24(8):76-79
加入WTO使我国的经济体制规则面临极大的改革和调整,商标法作为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全面履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以下简称TRIPS协定)的挑战。虽然我国商标法律制度经过几次全面修改与完善,但与WTO有关规则仍存在很大差距。因此,为了更好的与TRIPS协定接轨,完善我国商标法律制度是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适应WTO的必然选择。文章从与WTO规则的差距角度分析了我国现行商标法存在的缺陷与不足,并探讨了我国商标法律制度进一步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修改、完善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制度成本节约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存在着相互促进的联动关系,马克思用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对立统一联结起生产结构和市场结构,澄明了制度变迁与人的发展的内在相关;诺斯以意识形态为形式因素,揭示了制度变迁对实现成本节约的意义;马克思在制度中理解人,赋予意识形态实质意义,提出了用全面自由发展的现实个人替代理性经济人偏好,确立了制度优化的高远动力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