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崔译文 《商业科技》2008,(14):339-339
近年来,CPI持续走高,论其原因既有总供给影响,又有总需求影响。既有国内因素,又有国外因素。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CPI持续走高,论其原因既有总供给影响,又有总需求影响。既有国内因素,又有国外因素。  相似文献   

3.
梁柱 《财贸研究》1995,6(5):42-43
<正> 通货膨胀,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归根到底是结构失衡的表现。反之,如果社会经济处于均衡的状态,通货膨胀就不会出现。一般而言,经济均衡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是经济总量均衡;第二是经济产业均衡,指在生产上有关联的产业在实物量上的均衡。因此,经济总量是否均衡与通货膨胀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总量的失衡必然会导致通货膨胀。这里,经济总量失衡是因,通货膨胀是果,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4.
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几年,中国经济呈现良好态势:一方面,对外贸易顺差持续递增,外汇储备增长迅速稳居世界第一;而另一方面,国内一直享受着低通胀高增长。可是从2007年开始,以食品为代表的结构性通胀成为一大难题,全球性通货膨胀也越加剧烈。因此重新在中国的国情背景下研究进出口贸易和通货膨胀的关系是很有必要的。本文基于实体贸易下,通过总需求总供给和成本输入两个方面来研究开放经济下通货膨胀的风险。并且提出了政策性意见。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物价持续上涨,人民抱怨声不断。但通货膨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特别是近期中国通货膨胀主要与国内外货币流通性过剩相关,通货膨胀将长期存在,因此应对通货膨胀需要有短期与长期之分。  相似文献   

6.
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状况是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方面,社会供求关系基本平衡是国民经济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如果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将会造成商品大量积压,商品价格指数下降,生产者利润减少,打击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从而使得生产倒退,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7.
胡导 《财贸经济》1990,(12):10-15
1988年在我国出现的商品抢购现象,经济理论界把它归结为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产物,这几乎是被普遍接受的定论。然而,1989年6月份起,在我国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格局一时还未改变的情况下,全国却出现了大面积市场疲软。这就不得不引起一些人对我国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判断提出怀疑,认为:既然市场疲软,就是供给过剩;既然市场疲软,就是需求  相似文献   

8.
杨文进 《财贸研究》1994,5(3):14-18
总供求是宏观经济学中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但由于受方法论错误等因素的影响,使其在理论上很不完善,在实践中极难把握。如总供求有意愿与非意愿,真实与非真实等内容的区分,以何种形式的总供求作为一般总供求的代表形式,这在理论与实践中极难确定,由此要判断总供求之间的真实关系就很困难。在实际和动态中,决定总供求能否真正平衡的是经济结构的协调程度,价值形态与使用价值的运动是否一致等因素,可这些因素及其影响是在总供求内容及其一般关系式中无法得到反映的,因此使总供求关系式的运用受到极大限制。  相似文献   

9.
10.
论通货膨胀     
  相似文献   

11.
12.
13.
通货膨胀的传递理论是通货膨胀理论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政府制定合理货币政策的重要依据。因此,弄清通货膨胀的传递(限于篇幅,本文只研究通货膨胀的国内传递)机理,尤其是正确计量通货膨胀的传递时距,对保持我国货币流通的稳定,预防和控制通货膨胀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经济学界就我国在体制转型时期要不要保持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总量分析法是否仍然适用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出现了肯定与否定的截然对立的观点。尽管实践已经作出了答案,但对这场争论进行理论反思还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16.
我国通货膨胀之所以会发生,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货币流通的实践违背了纸币流通规律,经济体制存在总需求膨胀机制和总供给不足机制,金融宏观调控软弱无力。现就以上问题分述如下。一、货币流通实践违背了纸币流通规律  相似文献   

17.
18.
王煜 《财贸研究》2004,15(6):36-38
本文应用HP滤波方法估算了我国的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并通过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实证分析了产出缺口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结果显示,1994年以来我国通货膨胀预期不是适应性的,而是围绕着一个固定值波动,也就是说,我国存在着传统型的菲利普斯曲线。根据以上结论,本文给出了针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