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荭  韦彩霞 《西部财会》2011,(12):26-29
近年来,IASB和FASB一直致力于改进贷款减值的会计处理方法,面对其增补意见稿(SD)中对贷款二分类法(好账户与坏账户)提出的各种理解和操作难题,2011年6AIASB与FASB在其联合会议中又提出了预期损失模型“三分类法”。对预期损失法的最新发展情况进行系蛴分析弄口评价.以期能铭稚动侍薪减值方法的改善讲程。  相似文献   

2.
刘峥 《财会通讯》2021,(8):160-163
农村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贷款减值损失则是银行资产减值的主要项目.值此金融资产减值模型变革的关键时机,探索预期损失模型在贷款减值损失的应用符合银行发展趋势及历史需要.基于此,文章以江苏常熟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对预期损失模型的应用及后续效果进行深入分析,最后提出保障农村商业银行预期损失模型顺利实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IASB于2009年6月25日就使用预期损失模型计量金融资产减值的可行性问题向公众广泛征询意见,并于2009年11月5日发布了<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征求意见稿)>,拟采用预期损失模型计提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工具发生的减值.预期损失模型是针对<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中的已发生损失模型计量提出的用于计量金融资产减值的另一种方法,文章在研究IAsB与FAsB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试图通过预期损失模型与已发生损失模型的比较分析.探索使用预期损失模型计量金融资产减值的可行性及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IASB于2009年6月25日就使用预期损失模型计量金融资产减值的可行性问题向公众广泛征询意见,并于2009年11月5日发布了《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征求意见稿)》,拟采用预期损失模型计提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工具发生的减值。预期损失模型是针对《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中的已发生损失模型计量提出的用于计量金融资产减值的另一种方法,文章在研究IASB与FASB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试图通过预期损失模型与已发生损失模型的比较分析,探索使用预期损失模型计量金融资产减值的可行性及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6.
本文比较分析了预期损失法与实际损失法的异同,举例说明了预期损失法在金融资产减值计量中的运用,并指出实际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杨焕云 《财会月刊》2011,(23):40-41
2011年1月31日,IASB和FASB联合发布了IASB 2009年11月的征求意见稿ED/2009/12《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的补充文件《金融工具:减值》。该文件最重要的贡献是对预期损失模型进行了完善,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2017年3月31日,财政部修订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以下简称CAS22),规定境内的上市企业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该准则规定的第八章金融工具的减值,要求以预期信用损失为基础,对准则规定范围内的项目进行减值处理并确认损失准备。该准则引入了IFRS 9一个更具有前瞻性的基于"预期信用损失"的新减值模型,即由原来的"已发生损失"模型变为"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但我们必须结合实务情况,才能将新准则更好的在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反映,因此,在下文中,我们将对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进行简单的介绍,并提出如何具体用于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应收款项的减值。  相似文献   

9.
赵银芬 《财会月刊》2014,(11):24-27
本文在系统分析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于2013年发布的征求意见稿《金融工具:预期信用损失》中所提出的预期损失模型三个阶段的内容后,从国家全局角度出发,结合预期损失模型的演进过程,分析了金融工具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理论和利益格局,并结合我国财务报告的实务操作难点、概念框架选择和会计监管,提出了我国实施预期损失模型的具体办法和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系统分析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于2013年发布的征求意见稿《金融工具:预期信用损失》中所提出的预期损失模型三个阶段的内容后,从国家全局角度出发,结合预期损失模型的演进过程,分析了金融工具国际会计准则的相关理论和利益格局,并结合我国财务报告的实务操作难点、概念框架选择和会计监管,提出了我国实施预期损失模型的具体办法和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为了向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多有用信息,更好地理解有关金融资产和信贷承诺的预期信用损失并取代现有相关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减值》的征求意见稿在借鉴和吸收前期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了预期信用损失确认、计量、列报及披露的原则。本文在阐述征求意见稿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对此进行了简要评析,最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以更好地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  相似文献   

12.
任玉龙 《财会月刊》2012,(14):48-49
本文在全面总结国际会计准则关于金融资产(包括贷款)减值会计核算模式改革情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和比较了已发生损失模型和预期损失模型的优缺点,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实际,认为应改进我国相关会计准则,对于银行贷款减值准备的核算应该采取渐进的方式,逐步过渡至预期损失模型。  相似文献   

13.
现行金融工具减值方法在金融危机中暴露出重大缺陷,IASB和FASB为金融工具减值准则的完善和国际趋同做了一系列的努力。文章对比分析IASB的预期信用损失模型、FASB的当前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和现行已发生损失模型,并归纳整理来自公众的反馈意见,从中得到启示。  相似文献   

14.
现行金融工具减值方法在金融危机中暴露出重大缺陷,IASB和FASB为金融工具减值准则的完善和国际趋同做了一系列的努力。文章对比分析IASB的“预期信用损失模型”、FASB的“当前预期信用损失模型”和现行“已发生损失模型”,并归纳整理来自公众的反馈意见,从中得到启示。  相似文献   

15.
IASB于2014年7月发布的IFRS 9最终稿《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规定,金融工具减值采用预期信用损失模型。以金融审慎监管和会计目标理论为指导,分析了预期损失模型替代已发生损失模型的必然性、预期损失模型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实施预期损失模型应克服的外在压力,文章认为,应按应计提减值的具体项目分类选择并对预期损失模型进行适当的修正。鉴于金融系统的复杂性,在中国实施预期损失模型绝不是一个单纯的会计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重构会计准则体系,而且要使这个体系与国际会计准则持续趋同,适应金融审慎监管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我国上市银行贷款减值准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采用IASB预期损失模型是未来我国上市银行计提减值准备的必然趋势。我国上市银行在未来两年内应加强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提高全面风险管理水平,努力开发制定支持预期损失模型的软件系统,逐步达到全面实施预期损失模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陆露  邵晓辉 《财会月刊》2012,(23):81-83
预期损失模型的优势在于对标的金融工具或资产在会计存续期间的预期信用损失能进行持续评估,由此使得预期信用损失的所有变动信息都会在会计计量损益中得到全面反映。虽然预期损失模型在理论上具有优越性,但在会计实务中却存在诸多限制,要使新的金融工具减值计提准则能有效地实行,必须构建有利于准则实施的会计环境。  相似文献   

18.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IASB在2009年底发布了预期损失模型以取代现有的已发生减值模型,文章讨论了预期损失模型和已发生损失模型各自的特征和利弊,分析了我国的现状与新模型实施所要求条件之间的差距,指出目前我国仍不宜引入新模型,而需要立足实际继续引导社会各界对新模型的理论探讨并提出了完善现有模型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现行的金融工具减值模型就由于其信用损失确定的滞后性备受质疑,IASB和FASB也一直致力于构建具有前瞻性的金融工具减值模型来解决这一问题.2014年7月24日,IASB发布的IFRS 9正式引入预期损失模型,用以替代已发生损失模型.文章通过对预期损失模型发展历程的回顾、最新模型的解读、新旧模型的对比和实例运用的分析加以研究,有助于对预期损失模型有更好的了解,从而为我国更好地运用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三分类”减值模型是IASB和FASB于2012年共同提出的金融资产减值模型,然而该模型在美国国内却备受争议,压力之下,FASB于2012年7月开始制定自己的减值模型。本文通过对IASB和FASB的减值模型进行差异分析、差异可能导致的结果分析以及趋同展望,以期帮助企业及投资者加深对金融工具减值模型最新研究进展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