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新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基本要求,这是新形势下我国粮食安全政策的战略定位和基本遵循。过去10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由于需求刚性增长,且相对于供给增长增速更快,粮食供求紧平衡已成为常态。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一方面必须毫不松懈地抓好粮食生产,千方百计增加产量,另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减损节粮。从我国国情出发,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增产与节粮并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2.
中央在十五计划中明确提出:“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这是在中央件中第一次引用了粮食安全的概念,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我国粮食安全状况如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我国粮食安全状况如何?怎样建立我国的粮食安全体系?对此,笔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明晰中央粮食储备目标和规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安全供给在粮食储备(主要指政府储备)目标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的理论,对目前我国中央粮食储备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人口众多,粮食生产具有不稳定性,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关系到全局的大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不仅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更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稳定。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是五十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的基本经验之一。正因如此,国家决定建立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制,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决策。  相似文献   

4.
2003年粮食安全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史无前例地写进公报,中央“十五”计划《建议》指出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这样,“粮食安全”概念第一次出现在五年计划的《建议》、第一次出现在党和国家的正式文件。到2003年,国家粮食安全列入  相似文献   

5.
正确判断我国目前的粮食安全现状,是制定宏观粮食政策的基本前提。本文结合国际上衡量粮食安全的常用指标,对我国粮食安全现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从我国粮食自给率、人均粮食占有量、国家粮食储备率、粮食生产波动、技术进步等各指标看,我国的粮食总量安全状况良好,国家粮食政策应适当调整以实现全面意义上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6.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以“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一经提出,立即引起社会热议。中央一号文件近日公布,再次聚焦粮食安全,提出要抓紧构建这一战略。毫无疑问,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对于确保我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时期的粮食流通工作提供了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  相似文献   

7.
江苏是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使命。在界定粮食和粮食安全概念的基础上,从粮食的可供性、可获得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四个方面分析江苏粮食安全现状,发现其存在粮食价格波动幅度较大、粮食种植结构不尽合理以及粮食物流和储备体系短板明显等问题,并提出江苏要进一步提高粮食供给能力、优化粮食种植结构以及完善粮食物流和储备体系,以提高江苏的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8.
2013年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进一步重视粮食问题,主要领导同志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制定了新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工作任务。更复杂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大从国民经济全局和战略高度强调,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是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做出的战略部署。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鸣。粮食流通监管,是实现粮食调控目标,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当前,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0.
粮食安全是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甚至关系到国家存亡的重大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的基本形势,指出了我国粮食安全存在的主要隐患,提出了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稳定粮食安全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积极推进我国粮食安全体系的建立中国农业科学院刘志澄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它是关系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所以,世界上任何国家都非常重视粮食问题,特别是粮食安全问题。所谓粮食安全,1996年11月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史无前例地写进公报,中央“十五”计划《建议》指出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这样,“粮食安全”概念第一次出现在五年计划的《建议》、第一次出现在党和国家的正式文件。到2003年,国家粮食安全列  相似文献   

13.
《粮食科技与经济》2010,35(3):I0002-I0003
第一条 为了规范粮油仓储单位的粮油仓储活动.维护粮食流通秩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相似文献   

14.
国家粮食政策重点要放在产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家多次强调要强化对粮食主产区的政策倾斜。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出台了支持保护粮食主产区的政策。但从总体来看,国家的粮食政策面向全国,对产区和销区并无重大区别(粮食直接补贴资金除外),政府的对粮食生产经营、粮食安全的投入基本是平均分配的。在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和国际市场粮食充足,价格较低的条件下,这种全面照顾的粮食政策难以达到确保粮食安全的宏  相似文献   

15.
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我国粮食连续九年增产,但去年粮食净进口仍超过7000万吨,粮食自给率降到90%以下,突破了长期以来粮食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的粮食安全目标。从今后的趋势看,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粮食需求仍将保持较高增长,而粮食增产的困难越来越大,进口还将增加,粮食自给率可能进一步降低。正确看待粮食进口增加,树立新的粮食安全观,对促进农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破解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这道两难命题。离不开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辩证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作为粮食主产区,要一手抓粮食生产,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一手抓农民增收.设法建立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同时努力实现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统一.只有将两内在有效统一起来,才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探索出一条符合我国实际的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针对我国粮食总量阶段性过剩的实际,今年“粮食安全”概念第一次出现在中央五年计划的建议件之中,所谓“粮食安全”,国际粮农组织对它的权威解释是要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情况都能买得起它所需的食品,名农业问题专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陈锡说,粮食安全不仅是秤问题,还包括市场、流通、储备、进出口调剂以及对低收入人口的定向补贴等内容,因此,粮食安全是对我国传统农业、粮食工作的一次观念更新,是中央对农业、粮食问题的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8.
关于财政支持粮食主产区粮食加工业发展的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粮食安全问题是我国政府十分关注和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河南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重要省份之一。近年来在发展粮食生产、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方面不断思考、研究和探索,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本文结合河南省的情况,就国家进一步支持粮食主产区粮食加工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等问题提出个人的一些建议,供参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粮食供需和市场形势十分复杂,保持国内粮食市场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难度加大,需要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着力发展粮食生产,加强粮食市场调控。当前的工作重点是: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增强粮食宏观调控物质基础;切实加强粮油市场调控,确保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健全粮食储备体系和轮换机制,科学调节供求总量和结构;认真落实国家粮食购销政策,切实保护种粮农民利益,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着眼粮食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积极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建设。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要求。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粮食安全的警钟要始终长呜,巩固农业基础的弦要始终绷紧,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要求要始终坚持”。最近召开的全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强调了进一步加强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极端重要性,明确了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采取的十项措施。这是中央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针对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着眼于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的战略决策,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深谋远虑。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20.
1 粮食补贴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直接补贴政策 一是政策目标与实际操作存在偏差,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实行粮食直接补贴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和确保粮食安全.但各地采取的是不和粮食商品量挂钩、不管种不种粮食都给补贴的做法.这与中央政策的总体目标存在一定的偏差,长此下去可能引发粮食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