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最近的几年里,我国的农业发展受政策、消费、技术三方面因素影响,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一定领域内的成就。首先,政策因素上,国家的关注为我国的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次,消费因素起了主导的作用,在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时代里,人们的购物方式主要是以网购为主,线上交易的产品类别扩大化和多元化,城市居民渴望通过网络能够直接获得新鲜的农产品,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产生的。最后,从技术因素上我国的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行业和其他国家相对比,劣势是起步比较晚而且发展速度较缓慢,在近几年得到各方推广之后才获得较快的发展。尤其是2012年之后有很多大型企业陆续加入到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行业之中,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行业因此也获得了一个新的发展商机,人们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这个新兴的行业之中。本文主要对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概况以及具体的运营模式展开研究,目的是了解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目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2.
云南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种类多样,生鲜农产品是农产品中的核心和特性产品,随着电子商务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和信息服务方式的不断创新,从创新经营理念、流通渠道的思路出发,分析、优化、构建云南生鲜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的多元化营销模式,有利推进生鲜农产品产业化建设,促进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利益双赢,服务云南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3.
针对传统农产品物流园区存在问题,本文构建了一套适应电子商务环境的农产品物流信息共享和协同的运作模式,并通过建立物流信息、物流管理和物流运作三大系统平台实现新的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4.
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燕 《中国市场》2014,(49):18-19
本文首先分析了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物流配送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种不同的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对每种模式的运作过程、特点加以分析,并对其优劣势进行了比较。最后建议在电子商务环境下选择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时,应考虑地方特色和产品特色,采用多种模式相结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也在不断地进步,人类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人们在高速发展的经济时代所享受到的是优秀的服务以及更高的生活水准,而且伴随着如此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各行各业也在迅速改革,迅速的围绕新时期引进新技术来完成企业转型等重要工作。电子商务就是随着新时期新技术的不断引进慢慢发展起来的新兴行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人类享受的是便利的电子贸易活动,人们可以在电子平台进行交流贸易活动,足不出户就能很好的解决商品流通的问题,使得人类的生活更加方便。目前农村的经济发展也加入了电子商务的经济发展圈,百姓可以通过电子平台销售农产品,进一步获得对应的经济收入,而且电子商务平台能够很好的帮助农民解决农作物无销路的问题。而且随着农村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物流配送模式越来越丰富,逐渐保证了农民的农作物有稳定的销路而且经济利益也是稳定的。因此,本文就从电子商务环境下村镇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农产品电子商务是农产品绿色供应链出现的新领域,它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物流模式新变化,为生鲜农产品物流创造了更多更好的机会。在对农产品绿色供应链运作模式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南京市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现有运作模式的例证分析,对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绿色供应链运作模式进行探讨,并从建立和完善相关体系、完善政府提供法制的规范和保障、建立支持绿色供应链的网络化信息系统平台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根据山东省农产品电子商务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如农业和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利用率不高,农产品的消费特征与电子商务存在矛盾,单户生产与大市场需求存在矛盾,农民观念较旧,提出B2C、P2B、P2C、P2G2B2C、P2I2C五种适合山东省农产品的电子商务模式。  相似文献   

8.
安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对拓宽农产品销路,解决信息不对称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安徽也非常重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这对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动安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然而,与发达省份比较来看,安徽仍然存在着农产品电商整体水平不高、电商化程度不够及电商模式单一等问题。分析了安徽农产品电商现状及问题,并探讨了安徽农产品电商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9.
随着Internet和相关Web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的交易模式产生了极大的改变.本文对在线招投标、网上拍卖以及电子谈判三种近期的主要电子商务交易模式进行综述,介绍当前主要的电子商务交易模式的主要分类与研究前沿,为电子商务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传统供应链模式逐渐面临着各种挑战,电子商务技术为农产品供应链创新提供了契机。本文基于电子商务环境,针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进行研究,分析了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了创新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美国农产品贸易政策的全面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农业政策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新政"。2002年5月产生的"2002年农业法案",是美国国会根据形势变化做出的调整而产生的新法案。美国农业政策影响了美国农产品生产和贸易。了解美国的农产品贸易政策应该从市场准入、国内支持和出口竞争入手。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与欧盟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产业内贸易理论,采用格鲁贝尔—洛伊德指数、布吕哈特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汤姆&麦克杜威尔水平和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本文综合评估了1996年以来中国与欧盟15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及结构特征。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与欧盟整体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较高,且以技术差异为特征的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双方四大类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3.
推进中俄农业合作生产基地建设,要加快建设高水平的中俄农业合作生产基地;积极推进黑龙江省对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的建设;拓展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农产品合作生产基地的建设;制定并完善中俄农业经济合作的投资保障措施。发展中俄相邻地区农产品贸易与物流,应完善农产品贸易信息平台和贸易政策;积极开展农产品在俄罗斯的质量认证和获取市场准入;围绕俄罗斯远东市场规划建立国际物流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产品贸易要获得长足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必然选择。针对我国农产品贸易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完善我国的农业标准化、实行绿色营销策略、调整农业环境政策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新贸易格局下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长期的贸易顺差转变为贸易逆差。对我国这样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农业问题尤为特殊而敏感。造成农产品贸易逆差格局的原因分为内外两方面,内因是我国农产品竞争力下降,外因是我国农产品贸易环境恶化。本文在分析了这两方面原因后,指出了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产品贸易在农业对外开放之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农产品贸易面临着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农产品贸易壁垒严重、生产成本上升、竞争优势减弱等困境。其应对策略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加强汇率调节,稳定人民币币值;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完善相关法律体系,积极应对贸易壁垒。  相似文献   

17.
城市近域农产品物流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庆峰  肖艳 《中国市场》2008,(49):52-53
城市近域农产品物流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着眼点。本文在分析农产品物流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城市近域农产品物流典型模式及其特性的分析,提出了基于城市近域的一体化农产品物流模式。  相似文献   

18.
发展我国农产品超市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农产品超市与传统农贸市场的特点和存在条件进行了比较,指出超市门槛高产生的主要原因不是垄断的结果,而是超市本身投资大、经营成本高所致。最后提出了发展我国农产品超市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因地制宜的发展方针,实行规模化生产、加工与流通,制定一些优惠扶持政策,不断提高超市经营管理水平,重视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引进外商投资超市等。  相似文献   

19.
利用相对比较优势指标和双边贸易互补性系数分别从时点和时段两个角度考察了东盟与澳新农产品的贸易关系。结果表明:东盟与澳新的农产品差异很大,决定了双方的农产品贸易关系为互补关系;这种互补关系是由东盟与澳新不同的气候和农业生产资源禀赋决定的;这种互补性也预示着双方的农产品贸易合作大有潜力。  相似文献   

20.
农产品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农产品贸易的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不仅在总量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出口额和进口额方面也是名列世界前茅,但还存在出口深加工和技术创新不足、附加值低、非关税壁垒严重、出口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我国应加快建立农产品加工管理体系,加大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力度,完善农产品出口管理体制,从而更好的适应现代农产品贸易的国际环境,促进其在国际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