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军 《魅力中国》2008,(4):97-98
现在我们所要保护的所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曾几何时就在我们周围,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性的根本所在,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不能一味建设现代的东西,而忽视了我们的优良传统,我们要把它继承并发扬光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也只有靠整个民族共同努力,才能达到传承发展的目的,也因此我们必须向民众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熊怡 《今日重庆》2009,(5):64-64
2006年,国务院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中国迎来了自己的用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纪念日,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始迈入新里程。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但保护工作起步较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是对其保护的一种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应考虑其优势及注意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旅游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4.
程全 《发展》2012,(2):57-5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  相似文献   

5.
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正面临着传承的艰难,如何能万年传承民俗文化遗产?本刊记者对此采访了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创建者、"根脉"文化的传承使者王勇超——记者: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作为全国首家以民俗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展示为主的大型民办博物馆,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社会意义。首先请您对关中民俗博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鸿雁 《改革与战略》2007,23(11):119-122
近年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以及相关科研、教育的深入和宣传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走向大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旅游开发势在必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模式有原生地静态开发模式、原生地活态开发模式、原生地综合开发模式、异地集锦式开发模式等,但任何一种开发模式都或隐或显地存在伤害遗产的可能性.建立健全由法律机制、行政机制、规划机制、经济机制、教育科研机制构成的保障机制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的必要之举.  相似文献   

7.
卢林 《魅力中国》2014,(10):94-94
近几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保持文化的多元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一种活态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很大的不同。我国政府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采取积极措施,不断强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胡莹 《理论观察》2009,(1):174-174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承载着人类文化的宝贵记忆,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紧密相连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的具有永久保存的载体,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即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档案文化资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在形成过程中不仅包括其文字记载、影像资料、实物道具等,还应该包括在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过程中所做一系列的申报准备工作和相关的文字材料等。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留下了灿烂辉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留下的文明财富,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蕴含着一个国家的文明与智慧,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2009年"哈尔滨冰灯冰雕制作技艺"成功入选为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尔滨冰灯冰雕艺术传播不仅是哈尔滨文化的传播,还是民族精神的传播.针对哈尔滨冰灯冰雕的传播与保护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与保护路径.  相似文献   

10.
11.
刘忠群 《魅力中国》2014,(3):100-100
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卫人民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令世人瞩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祭河神”是中卫悠久、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泛流传于中卫民间的“祭河神”,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深深根植于中卫这块肥沃的土壤之中,与中卫人民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是我们研究中卫历史、文化、经济、民俗的宝贵资料。 中卫位于宁夏中西部,先民们已在这里繁衍生息了3万多年。独特的风物地貌,赋于了黄河文化的丰富而独特自然品质。由南向北贯穿宁夏四百九十多公里的黄河,进入中卫后,一改勇猛彪悍旧颜,变得温柔多情,妩媚动人,黄河两岸,遍野飞红,漫地叠翠,一派江南风光。中卫曾是古“丝绸之路”北线的重要驿站,也是汉儒、游牧、伊斯兰、军垦等多元文化的聚集地。古老的水车和羊皮筏子是黄河水道上中卫悠久历史的见证。“祭河神”是中卫地区黄河民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2.
冯娟 《魅力中国》2014,(5):85-85
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以自身为活动主体,以娱乐为主要内容,以满足自身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目的的文化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工作的体现,也是群众文化生活在历史长河中的沉淀和传承。  相似文献   

13.
穆文俊 《魅力中国》2013,(17):88-88
本文基于对传统礼仪和音乐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揭示了古代礼乐文化背景下,仪式对于中国古代音乐的重要性,也是礼仪的相互影响作用对古代音乐发展的影响。民族音乐学研究的“礼乐”概念。对于古代音乐史的研究是很有启发性的。要从“礼”、“俗”的视角分析某些古老的音乐现象.可以进一步澄清古代对于礼俗相互作用下音乐的发展.更深刻地揭示出隐藏的礼乐文化。  相似文献   

14.
顾希佳 《杭州研究》2010,(1):163-168
传统戏曲曲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大重要门类,本文在回顾杭州市范围内戏曲曲艺的历史渊源与流变历程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它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并进一步论述当前应该如何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5.
于楠楠 《魅力中国》2011,(10):365-365
知识产权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我国已经出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知识产权的,适用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知识产权在反对非法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如何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应该发挥服务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服饰的记忆     
张晓松 《中国西部》2006,(10):130-131
苗族,一个不断迁徙的民族,一个无文字的民族,一个以强烈的自我保存、自我认同和自我传承意识来维系生存和繁衍的民族,服饰是其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他们的服饰,记录了民族的生存繁衍、内部秩序、信仰与伦理、历史与传说等大量信息。几百上千年过去,在漫长的迁徙流转历程中,依然没有迷失自己。  相似文献   

17.
黄倩婵 《魅力中国》2014,(13):94-94
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洒落在我国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职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翁源位于广东省东北,韶关市南部,是粤北的南大门。它历史悠久。建县于梁承圣末年(公元554年)。是广东最早的16个建制县之一。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需要我们去挖掘、保护和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8.
余姚市泗门镇通过政府搭台、群众参与,不断创新民间文化,使该镇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闪亮。2009年年初,泗门镇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一批“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是该镇积极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取得的积极成效。  相似文献   

19.
2007年5月11日,宁强县福兴老字号王家核桃馍制作技艺和洋县谢村黄酒、岐山县臊子面、咸阳张记馄饨、宝鸡西凤酒、西安中华老字号西安饭庄陕菜和陕西风味小吃、同盛祥牛羊肉泡馍、德发长饺子、德懋恭水晶饼等制作技艺,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陕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民间饮食制作技艺确立了它的文化地位. 纵观陕西老字号,无不历史悠久,品质精优,风味独特,特色鲜明,信誉卓越,追求完美,且有一份执著,更有一份人情.这一产业及其商业行为,有效的创造并传承着这一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国内的数字博物馆发展势头迅猛,众多数字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陆续建立起来.而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正需要这样一个数字化平台,三校者的结合可谓势在必行.分析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数字博物馆的结合状况,首先,数字博物馆的发展,在内容、 形式上都做到精雕细琢,使参观者初次见到便留下深刻印象.第三校,非遗博物馆的经营管理人员应注重对相关信息的更新,努力拓宽接收信息的渠道并保证其畅通.第三,非遗数字博物馆乃至所有的数字博物馆都需要进行统一领导,其运营管理也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第四,政府方面要长期发挥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