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2007—2015年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人口数量时空变化趋势、分布特征和人口变化的影响因素,可为经济区人口政策、产业布局、城市规划等方面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文章采用城市首位度、人口不均衡指数和GIS手段对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口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1)2007—2015年,经济区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增幅逐年降低,但人口总数仍保持稳定增长; 西安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集聚效应不断增强。(2)经济区人口不均衡指数连年上升,人口分布呈现不均衡化发展,相对东部沿海地区,较高的人口不均衡指数表明其人口分布不均较为显著。(3)经济区人口密度低值区集中分布在秦岭北麓、渭北旱塬沟壑区和秦岭南麓; 人口密度高值区与人口分布热点区都集中分布在以西安、咸阳为中心的大城市; 人口密度分布等级除西安变化明显外,其余各市均保持稳定,但各等级人口密度值均发生变化,如西安市单位面积内人口数量逐年增加。(4)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文化因素是影响经济区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结论]经济区在未来发展中,不仅要考虑区域内人口流动情况,自然地理环境、社会文化因素,还要提高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水平,不断促进区域人口分布的均衡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探讨关中—天水经济区水资源状况,可为经济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根据关中—天水经济区2007~2016年相关统计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构建指标体系对经济区水资源承载力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经济区水资源承载力得分由2007年的-0.067增加至2016年的1.877,水资源承载力与开发利用潜力呈现由大到小的变化,而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则呈逐渐增大趋势。(2)经济区各地市间水资源承载力存在显著差异,西安、咸阳两地的水资源承载力得分最高,均超过1.300,但水资源承载力和开发利用潜力最小;而杨凌、铜川两地的水资源承载力得分最低,均小于-2.250,但水资源承载力和开发利用潜力则最大。(3)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水资源供需量、工农业生产用水是影响经济区水资源承载力大小的主要因素;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的贡献最大。[结论]经济区水资源承载力与开发利用潜力变小,开发利用强度增大;各地市间水资源承载力差异显著,将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区人口、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起着明显的制约作用。为了促进经济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应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与废水处理,合理控制经济区人口容量,提高社会节水意识,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推行节水型与节约型经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旅游业的竞争优势、资源评价、定位优势和产业调整方向等方面分析"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现状,从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理念、地域观念、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分析制约因素,提出"关中-天水经济区"旅游业从优势资源整合、整体品牌建设、积极创意营销、建设无障碍旅游区、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教育服务人才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4.
5.
一、区域现状分析(一)区位条件和资源基础渭城区西连秦都、东邻西安泾渭工业园、南隔渭河与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相望、北部有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坐落境内,陇海、咸铜铁路在此交汇,312国道、208省道、机场高速、福银高速穿境而过,已形成了航空、铁路、公路“三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 相似文献
6.
7.
在大区域中谋划发展是西部经济滞后地区未来发展的关键
宏观经济理论告诉我们,大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是依托经济发展强极带动周边更多的滞后地区,以拥有广阔的经济腹地蕴育巨大的发展潜力。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经济的一体化根基在于地区间合作互利,有效推进步调统一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大区域内骨干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地区之间合作机制的平等化基础之上。经济一体化发展格局并不意味着,滞后地区就此可以“等、靠、要”,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势必有利于在大区域中迎得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大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格局对于滞后地区讲,是大机遇,也是大挑战。 相似文献
8.
9.
四、健全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实施方案
1、培育区域中心城市
健全关中城市群体系,首先要做大做强现有地级以上城市。加快西咸一体化步伐,使大西安成为亚欧大陆桥经济带的心脏,使宝鸡成为陕甘川宁毗邻区的中心城市,使铜川成为渭北的中心城市,使渭南成为关中东部的中心城市,使商洛(商州)成为东秦岭地区的中心城市。其次要发展新的区域中心城市。大西安和宝鸡之间缺少一个中心城市,应当使杨凌成为中国农科型的中心城市。关中东部也缺少中心城市,华阴(华山)是关中的东门户,应当将其发展成秦晋豫接壤区的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10.
努力推动大关中城市群与大关中经济区发展建设大西安为中心的大关中城市群(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的紧迫性
1.是落实中央对陕西期望的需要
2000年《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指出:“实施西部大开发,要依托亚欧大陆桥、长江水道、西南出海通道等交通干线,发挥中心城市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西部大开发。”2004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重申,西部大开发要“贯彻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区域发展指导方针,依托水陆交通干线,重点发展一批中心城市,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贯彻国务院关于西部大开发的方针,必须加快建设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群,落实中央对陕西寄予的期望。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天水市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总结了甘肃天水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和经验,提出了发挥比较优势,突出航天育种示范区和甘肃省优质绿色农产品加工城市建设两大特色,不断优化农产品布局和农业产业结构,着力发展畜牧、果品、蔬菜三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中药材、马铃薯等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发展思路保障粮食安全、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发展、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等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12.
巴西现代农业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瑞珍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29(5):76-79
巴西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是:农业资源开发潜力大,重视创汇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生物技术应用广泛以及农业机械化程度和农业合作化程度高。其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是:重视农业科技发展、建立完善的现代农业支持体系、加强农工贸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充分发挥各种行业协会和合作社的作用、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加强农业信息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13.
傅伯仁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29(1):64-69
欠发达地区农业发展因受到自然资源禀赋弱、产业基础条件差、劳动力素质低、制度创新缺失、公共产品供需失衡等问题的强力约束而步履蹒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为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但是,如何充分利用条件,化解矛盾和问题,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尚有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为此,该文就目前欠发达地区农业发展中实际存在的困难和几个突出问题,提出培养新型农民等6项思路。 相似文献
14.
靳淑平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5):95-100
社会的发展阶段是客观存在的.同样,现代农业也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呈现不同的阶段特征.本文在诸多专家学者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各时期的政策背景农业生产形势,结合《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 ~2015年)》提出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业机械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等几大现代农业发展量化指标,将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划分为经济复苏阶段、高速起步阶段、波动上升阶段、整顿调整阶段和全面提升阶段,并概括描述了每一阶段的主要特征.通过对现代农业的历程分析,进一步提出了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的不协调状态的4种表现,即粮食连年增产与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的不协调、农民纯收入的增长速度与来自农业生产的收入增长速度不协调、农业GDP在国家整个GDP中的比重与国家用于发展现代农业的资金比重不协调、农业科技进步率的连年提高与农业劳动力的素质下降不协调. 相似文献
15.
天津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特征与功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张雅光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30(3):6-10
天津农业发展的战略定位是发展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争取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天津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具有区位优越性、产业融合性、功能多样性、要素集约性、发展可持续性、高度开放性、生态保护性等特点;具有强化经济功能、完善安全环保生态功能、突出辐射带动功能、拓展社会文化服务功能;重点包括种源农业、绿色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加工农业、海洋农业、口岸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 相似文献
16.
加大土地流转力度 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阐述了土地流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介绍了永春县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分析了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创新观念,提高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建立机制,推动土地顺利流转;健全网络,强化土地流转的管理和服务;加强引导,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效运作,培育新型农业产业;加大投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等六条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7.
天津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该文在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与主要特征分析基础上,评价天津农业发展现实基础和制约因素,提出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发展目标,指出发展重点是种源农业、设施农业、加工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以及做好科学规划、强化规划保障;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构建科技支撑体系等5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郑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评价与模式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我国大中城市郊区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文章以郑州市为研究对象,在分析郑州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条件的基础上,建立了都市型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法对郑州市都市农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与北京市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2009年郑州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综合指数值为0.49,处于都市型现代农业起步阶段的中期,但与北京相比(综合指数值为0.72),尚有较大差距.最后列举了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主要模式及模式选择影响因素,明确郑州应该选择生产、经济功能和生态、社会功能兼顾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毕节市现代农业发展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晋臣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4,35(5):88-94
本研究以毕节市现代农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法,对2005~2010年的毕节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5 ~ 2010年,毕节地区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呈现不断上升的状态,2010年,毕节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指数为0.48,处于现代农业发展准备阶段.2005~ 2010年,毕节地区现代农业支撑水平、产出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等水平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2010年,毕节市现代农业支撑水平、产出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等水平指数分别为0.33、0.46、0.39和0.73.加强基础设施、农业技术培训与推广,提高城镇化水平、组织化水平、产业化水平是未来毕节市现代农业的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加快我国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路径,促进我国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方法 文章基于2005—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熵值法构建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耦合协调模型测算出31个省(市、区)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水平,并借助Tobit模型对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水平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最后运用Dagum基尼系数对二者融合水平进行区域差异分析。结果 (1)我国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水平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但还处于失调阶段,呈现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空间分布格局。(2)城镇化水平、公路区域密度、技术创新水平、财政支农力度、人力资本水平以及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均能促进两者的融合,公路区域密度对融合水平促进作用最大。(3)从基尼系数绝对值看,31个省(市、区)融合水平总体差异不大,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内,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间的差异最大。结论 各地应加强政策支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提升科技创新和应用力度、培育高素质人才和优化资源配置缩小区域差异,以此促进我国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