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除了刚获准在中国开展或扩大业务的8家外资保险公司外,我国有19家外资公司共27个经营机构,3家外资公司在筹建之中,另有100多家外资公司在中国建立了200余个代表处,多家公司继续在择机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保险市场的圩放步骤将承诺以下事项:准入原则——中国将按照审慎原则,而非经济需求测试指标进行保险公司市场准入的审批;外资寿险公司则  相似文献   

2.
上海作为中国第一个对外资保险公司开放的试点城市,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外保险巨头们的必争之地。1991年以来.先后有近30家外资保险公司在上海设立代表处。对任何一家等待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公司来说,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尽早拿到分公司的营业许可证。然而,面对中国还不具备大幅度开放保险市场条件的现实,一些公司为了能在众多的竞争对象中脱颖而出,采取了“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的办法。总之,中国保险市场对外资开放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3.
张锐  杨平 《开放潮》2001,(5):32-34
无论是保险业界人士还是业外人士,大家都已不怀疑中国保险在不久的将来告别垄断,觊觎中保市场很久的外国保险企业将以更庞大的阵容挺进中国,中国保险面临着与对手的一次生死角逐。 入世为“洋”保险 的进入打开通道 虽然1992年至今中国保险市场仅仅向“洋”保险打开了一条门缝,但已在中国安家落户的19家外资(合资)保险公司的市场强劲势头着实使中国保险为自己捏了一把汗。 2001年 2月16日,由中国与美国合资的恒康天安人寿保险公司在上海剪彩开业。至此,1999年4月获准进入中国市场的六家外资保险公司东京海上保险…  相似文献   

4.
一、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市场的现状1979年12月,日本输出入银行在北京设立代表处,揭开了我国引进外资银行的序幕。其后的十余年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及市场的不断开放,外资银行掀起了一股登陆中国市场的热潮。进入90年代以来,这股热潮逐渐升温。据人民银行统计,截至1995年底,我国已有137家营业性外资金融机构。其中,117家外资银行分行,5家中外合资银行,5家独资银行,5家合(独)资财务公司,4家外资保险公司和1家中外合资投资银行。此外,外资金融机构在华设立的代表处也达到519家。从地区分布看,这些外资银行分布在深圳、珠海…  相似文献   

5.
段求平 《浙江经济》2000,(10):46-47
(一)我国可望在今年加入世贸组织。按照“入世”的要求,中国保险市场的大门将向外资企业打开,在三五年的时间内逐步开放,并放宽对外资公司的准入及其它限制。外资保险公司将借中国“入世”契机蜂拥而入,这对保险业的发展必将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就机遇而言:一是加入 WTO 有利于开发潜在的保险市场,增强国民保险意识。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后会利用先进的营销、宣传战略来与国内保险公司争夺市场,积极主动出击  相似文献   

6.
中国加入WTO后,将对世界开放保险市场,外国保险公司在保险业务的服务范围和领域都将逐步扩大,目前,外资合资的保险公司已达到27家,在数目上已经超过了中资的保险公司,而加入世贸之后,还将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保险公司抢滩中国保险市场,中国保险业也将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和压力。外国保险公司的进入,对于中国保险业在人才方面面临的挑战将是十分严峻的:国外实力雄厚的保险公司在长期的国际市场运作中,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谙熟现代金融、科技知识并拥有丰富市场经验的高素质人才,这类人才在国内是非常匮乏的,不仅如此,外资公司进入后,将会以其先进的经营理念。  相似文献   

7.
陆明祥 《开放导报》2002,(10):36-38
目前我国共有经营性保险公司40家,其中外资寿险和产险公司分别为13家和14家,在数量上已经超过中资公司,其经营范围、经营地域,均受到严格控制.  相似文献   

8.
刘成 《改革先声》2000,(4):23-24
我国保险业将更加开放加入WTO后 ,我国保险业对外开放将迈出更大步伐。按照美国公布的中美双边市场开放贸易细则 ,中国保险业开放内容包括 :地域限制 :5年后取消外资财产险、意外险的保险公司的地域限制 ,主要城市在2 -3年内开放。业务范围 :5年内外资保险公司的业务范围扩大到团体险、健康险和养老保险 ,这些业务占全部保险业利润总额的85%。数量限制 :在谨慎原则基础上 ,外资保险公司逐家申请执照 ,不在数量上进行限制。股权限制 :外方可以拥有合资保险公司的50 %的股权 ,逐步取消对外资保险公司设立分支机构的限制 ,人寿保险…  相似文献   

9.
一、入世后外资保险公司在我国发展的新特点 我国政府已明确承诺:中国入世后,外资在合资保险公司即可拥有50%的股权;一年后即可拥有51%股权;两年后,可在华建立独资保险公司;五年后市场完全放开.  相似文献   

10.
放开五年,国内保险业市场仍"洋不敌土",外资保险公司总市场份额未超5%。不过,普华永道对24家外资保险公司高管调查显示,外资保险公司对大陆市场乐观看好。  相似文献   

11.
加入WTO以后,潜力巨大且远未成熟的中国保险市场一直吸引着众多外资的目光。最新统计显示,目前在我国境内经营的外资保险公司数量已达到25家,经营机构30余家,数量远远超过中资保险公司,另有100多家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建立了200余个代表处。那么,如此庞大的外资军团,究竟给中国保险业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相似文献   

12.
WTO的大潮一波波地冲击着中国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中国保险业迎对外资保险公司严峻的挑战已成定局,如何把握历史机遇,迎接新的挑战,是中国保险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最后文件,我国加入WTO后,将会取消或放宽对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经营区域、业务种类、持股比例等方面的限制和规定。外资保险公司将逐步在中国开办各类保险业务,包括养老保险在内的一系列人寿保险业务。这样,保险的这块蛋糕将要面临新的分割。  相似文献   

13.
保险吗     
据中国保监会网站统计,截至2007年底,中国内地共有保险公司109家、保险代理公司1684家,保险经纪公司357家,外资代表处139家。作为金融业的主要构成部分,截止到2007年第三季度,银行业和保险业的总资产为53万亿,  相似文献   

14.
保险吗     
据中国保监会网站统计,截至2007年底,中国内地共有保险公司109家、保险代理公司1684家,保险经纪公司357家,外资代表处139家。作为金融业的主要构成部分,截止到2007年第三季度,银行业和保险业的总资产为53万亿,  相似文献   

15.
2002年,当中国加入WTO-周年之际,人们总以为会有众多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保险市场大显身手,孰料此时却有不少著名的外资保险公司撤离中国市场……  相似文献   

16.
基于变异系数法的财产保险公司绩效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大友 《改革与战略》2008,24(2):128-130
文章从盈利能力、偿付能力、经营效率和成长能力四个方面建立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变异系数法对我国18家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了评价。研究发现,外资公司的经营绩效整体较好,而中资公司的总体排名靠后。中资财产保险公司在盈利能力和偿付能力方面与外资公司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为做大做强我国保险业,中资保险公司必须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盈利能力、偿付能力和经营效率,提高企业的经营实力。  相似文献   

17.
2002年,当中国加入WT0一周年之际,人们总以为会有众多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保险市场大显身手,孰料此时却有不少名的外资保险公司撤离中国市场。  相似文献   

18.
保险业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保险业发生系统性风险,将严重威胁到我国金融体系的安全,因此,必须尽快建立中国保险业运营绩效评价体系,以此来提升对中国保险业风险运营效率的监测功能。首先设计了中国境内保险公司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选取来自中国保险业60家境内保险公司的运营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境内保险公司运营绩效评价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财险类保险公司与寿险类保险公司的运营绩效存在差异,财产类保险公司的运营绩效优于寿险类保险公司;中资类保险公司的运营绩效整体上优于外资类与合资类保险公司,外资类保险公司的运营绩效整体上优于合资类保险公司。并以此为依据,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适应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强和完善对外资保险公司的监督管理,促进保险业的健康发展,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外资保险公司,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经批准在中国境内设立和营业的下列保险公司: (一)外国保险公司同中国的公司、企业在中国境内合资经营的保险公司(以下简称合资保险公司); (二)外国保险公司在中国境内投资经营的外国资本保险公司(以下简称独资保险公司); (三)外国保险公司在中国境内的分公司(以下简称外国保险公司分公司)。第三条外资保险公司必须遵守中国法律、法规、不得损害中国的社会公共利益。外资保险公司的正当业务活动和合法权益受中国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20.
苏龙  狄灵瑜 《特区经济》2004,(9):158-158
一、当前中资保险公司与外资保险公司的资金实力比较分析随着加入WTO,我国向国际社会做出的开放国内保险市场的承诺将逐步兑现,我国保险市场竞争越加激烈。一方面将放开人民币业务寿险及产险的市场;另一方面,外资保险公司允许介入中国保险市场的地域将会扩大。目前已经在国内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