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1994年1月1日起,我国实施了新的外汇管理体制,主要内容包括:(一)从1994年1月1日起,实现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二)实行银行结汇、售汇制、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三)建立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改进汇率形成机制;(四)禁止外币在境内计价,结算和流通;(五)取消外汇收支的指令性计划,国家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实现对外汇和国际收支的宏观调控。存在的问题1.新外汇管理体制有可能加大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在新的外汇管理体制下,汇率并轨,取消了官方牌价而  相似文献   

2.
在1994年和1996年,中国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两次重大改革。1994年改革的中心内容是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建立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取消外汇留成、上缴和额度管理制,实行银行  相似文献   

3.
最近,中国政府对外宣布了明年贸易投资自由化的五大措施,其中之一便是:“将外商投资企业统一到银行结售汇体系”。这一措施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在推行外资国民待遇方面迈出了一大步。去年,我国外汇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取消了用汇的计划审批,取消了外汇的留成与上缴,实行了银行结售汇制度,国内企业的贸易及与贸易有关的非贸易经营性用汇(如运、保、佣等),可以直接到外汇指定银行柜台办理兑付。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管理政策保持了基本不变,继续允许其保留外汇帐户,外汇收入可以不结汇;同时为了方便企业的外汇买卖,保持其优惠政策的连续性,继续保留了外汇  相似文献   

4.
自1994年1月1日起,我国实行了新的外贸外汇管理体制,对外贸出口企业实行统一向银行结、售汇制,建立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人民币浮动汇率制度,取消外贸企业承担的无偿和有偿上缴外汇的任务。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过渡办法,仍允许其外汇收入在外汇指定银行或境内外资银行开立现汇帐户,坚持自主使用、自求平衡的原则,外汇缺口经外管部门批准后可直接到银行购买,这种新的体制必将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一、我国外汇市场形成与发展概述 我国外汇市场建设始于1979年的外汇调剂市场,在过去的20多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打破了改革开放前高度集中统一的外汇管理体制,使我国外汇资源的配置逐步由计划方式向市场机制转变,表现为从最初的外汇额度留成制到汇率并轨后的银行强制结售汇制;从初级的外汇调剂市场到较高级的外汇调剂公开市场,再到逐渐符合市场机制运  相似文献   

6.
外经贸部新闻发言人胡兆庆最近就当前对外经贸热点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我国为什么从7月1日起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银行结售汇? 答:1994年我国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汇率并轨,建立了银行间外汇市场,对中资企业实行银行结售汇,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有条件可兑换。同时,为了保持对外商投资企业政策的连续性,继续保留了外汇调剂中心专门为外商投资企业办理外汇买卖。两年多来,随着外汇体制改革成果的不断巩固和发  相似文献   

7.
浅谈外资企业结售汇制与我国外汇体制改革何丽丽中国人民银行1996年6月20日发布了《结汇、售汇及付汇管理规定》、从7月1日起,将外资企业纳人银行结售汇体系,并取消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汇兑限制。这是我国17年来外汇体制改革中又一重大决策。纵观我国外汇体制...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民币升值压力的不断增大,引起了人们对我国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度的思考。在1996年6月20日颁布的《结汇、售汇及付汇管理规定》中,将外商投资企业纳入了银行结售汇体系,即外商投资企业除可在外汇调剂中心办理外汇买卖之外,还可以到外汇指定银行办理结售汇。在经常项目可兑换的条件下,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账户进行区分后,其经常项目的外汇收入可在外汇账户核定的最高限  相似文献   

9.
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进一步对外开放,推动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改革我国的外汇管理体制,并已于1994年1月1日起实行新的外汇管理办法。工商银行是我国第二大外汇定点银行,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对于我  相似文献   

10.
杨帆 《特区经济》1994,(2):49-51
<正>一、汇率并轨对于我国经济的基本影响 1994年1月 1日开始,我国在汇率和外汇管理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 第一,结束80年代初期实行的外汇留成制度,实行外汇收入结汇制,即中国企事业单位经营出口、旅游、服务、海外投资和劳务承包所取得的外汇收入,必须及时调回境内,按银行挂牌汇率,全部结售给外汇指定银行,外商投资企业除外. 境外法人作为投资汇入的外汇及个人所有的外汇等,允许在外汇指定银行开立现汇帐户. 第二,实行银行售汇制,允许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有条件可兑换,取消经常项目正常对外支付的计划审批,企事业单位进口用汇,持有效凭证可以在外汇指定银行按照当日汇率买进。改革初期,对于进口用汇仍有限制,出口企业按结汇额的50%在外汇指定银行设立台帐,在台帐额度内可以自由买汇;出口企业用汇超过台帐额度的部分,以及没有出口创汇的企业进口所需外汇,实际上还需要审批。 境外投资、贷款、捐赠的外汇汇出,继续实行审批制度。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海峡两岸的经贸关系有了较大的发展,两岸经香港的转口贸易占各自总贸易额的比重逐步上升,因而使得两岸经济的依赖程度日趋密切,截至1995年5月,祖国大陆和台湾对两岸贸易的依赖度已分别高达8.65%和9.42%。 1994年,祖国大陆改革了外汇管理体制,实行了以银行结售汇制度为核心的新的外汇管理体制,在单一汇率的基础上实现了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的有条件可兑换。这无疑将进一步推动祖国大陆金融体制、外贸体制和企业制度改革的深化,加快祖国大陆对外开放的步伐,同时,也必将对台湾经济及两岸的经贸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首先。新的外汇体制,降低了台商的投资及经营成本,台币兑换人民币,比  相似文献   

12.
自1994年1月1日起,我国实行了新的外贸外汇管理体制,对外贸出口企业实行统一向银行结、售汇制,建立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人民币浮动汇率制度。  相似文献   

13.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安排自1994年外汇体制改革以来,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安排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但目前外汇管理体制的内在特征表现为:各类外汇收入全额结汇与贸易、非贸易及资本项目售汇形成的银行结售汇差额,扣除了央行规定的结售汇周转头寸限额后,形成外汇市场的供求差距,最终反映为中央银行净  相似文献   

14.
台湾原来也是实行比较严格的外汇管理制度。外汇的使用仅限于事先核准的贸易与投资,且由“中央”银行统收统支;汇率由“中央”银行确定,基本上实行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从1979年2月1日起,台湾当局开始改变原有的外汇管理办法,实行了所谓的“机动汇率”制度,建立外汇市场。新的外汇管理体制实际上是高度管理下的浮动汇率和局部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杨帆 《亚太经济》1994,(4):56-58,55
论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前途及其对企业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杨帆一、我国汇率与外汇管理制度的重大变革1994年1月1日开始,我国在汇率和外汇管理方面进行了重大改革:第一,结束八十年代初期实行的外汇留成制度,实行外汇收入结汇制,即中国企事业单位经营出...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的金融制度改革进展加快,举措频频,其中商业银行贷款规模控制的取消.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对银行、证券、保险及信托业实行分业经营和管理,中央银行管理体制的改革.全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建立.人民币汇率的并轨等等.都非常引人注目。但总体来看.我国的利率管理体制仍然是管  相似文献   

17.
1979年开始,我国对部门及地方企业实行了全面的外汇留成制度。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地方对外经济贸易活动日益发展,创汇增多,地方的外汇留成亦相应增多。因此,如何运用好地方的留成外汇,提高使用地方留成外汇的经济效益的问题,也就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要提高使用地方留成外汇的经济效益,应该把地方政府  相似文献   

18.
白雁  霍龙 《北方经济》1994,(3):13-15,12
人民币汇率并轨以后对我区经济金融的影响及对策白雁,霍龙(内蒙古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自1994年1月1日起,我国的外汇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主要内容是:①人民币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交易价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②实行银行结汇、售汇制度,取消...  相似文献   

19.
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根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家将从今年开始进一步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对外贸出口一律取消外汇留成,实行统一的结汇制,建立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对进出口总额、出口收汇和进口用汇实行指导性计划,相应取消出口企业无偿、有偿上交外汇额度;外贸企业按国家规定的统一税率依法缴纳所得税;对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重要的进出口商品实行配额总量控制,其他进出口商品由有外贸经营权的公司放开经营;国家采取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对机电产品出口,继续给予鼓励,由国家机电产品进出口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具体制定办法;设立国家进出口信贷银行,为资本货物出口提供信贷支持。  相似文献   

20.
海关保税监管区域是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增长的重要部分。随着区外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保税监管区域企业结售汇相对不便利,外汇管理制度亟待改革。本文总结了当前保税监管区域外汇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