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2007年3月13日,住建部在《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中明确规定:企业应具有本类别相关的行业工程设计甲级资质标准要求的专业技术人员,否则不能取得新的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这一规定,旨在促进建筑企业向工程总承包发展,但与建筑业实际不符。因此,住建部于2009年7月30日在《关于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对新标准提出了补充规定:将原有  相似文献   

2.
2007年3月,原建设部重新修订并颁布了<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标准>,同年11月,原建设部组织制定了新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实施意见>,该意见对<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标准>的申报、操作、管理等方面做了明确的规定,并首次明确的将信息化列入了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  相似文献   

3.
2007年3月13日,原建设部制定颁布了《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以下简称《标准》)。2009年1月9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了《关于印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稳妥地实施新特级资质标准的研究报告〉的通知》(以下简称《报告》)。两年多来,广大施工企业为实现《标准》所提出的要求做了积极的努力,但绝大多数企业仍不能达到《标准》的要求。这将严重影响特大型施工企业的生存,企业对此反映强烈。  相似文献   

4.
核心提示:本文从三个角度对新标准进行了解读,这对于企业及时调整人员结构和经营方向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2006年5月11日,建设部在网上发布了关于征求对《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纵观《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以下简称《特级资质标准》)修订稿,有许多令人关注的亮点,尤其是在引导建筑施工企业向工程总承包方向转型发展,着力打造具有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创新优势的现代化企业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将出台的《特级资质标准》,对于促进建筑行业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1年出台的建设部令…  相似文献   

5.
如何应对特级资质信息化新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施工企业来讲,有资质才能承担工程项目、获取利润,而有高级的资质才能承担技术含量高的工程项目,获得更好的收入,因此资质意味着生存的资本。前不久,建设部发布了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新标准,首次对特级资质施工总承包企业的信息化提出明确要求,并且作为必须具备的条件。这就把施工总承包企业信息化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目前我国共有特级资质的施工总承包企业260多个,近年来虽然这些企业在信息化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6.
欲速则不达     
对特级资质考评的看法.对企业来说,住建部信息化特级资质考评可以起到督促的作用,但是不能逼得太急,欲速则不达.信息化建设要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标准的制定应该切合实际.对于住建部的一些标准,不同的主体(包括软件商、专家等)解读都不一样.住建部信息化特级资质考评的标准应该是一道客观题,而不应该是主观题,否则,它就发挥不了指挥棒的作用,反而成为了一把利刃.  相似文献   

7.
标准超越中国国情我国建筑业的传统习惯,设计与施工企业是分开的,而特级资质新标准要求特级资质企业具有行业甲级资质标准的设计院,结果大部分企业不能满足这一条件,造成许多施工企业兼并收购设计院,增加了施工企业的资金成本.设计与施工是两个不同的专业,具有行业甲级设计资质的不一定能总承包施工,而能施工总承包的不具备设计能力.  相似文献   

8.
“十二五”发展规划总目标是,到2012年全面达到特级资质标准,2015年之前取得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打造“百亿”四建,成为工程建设领域一流的企业集团。市场开发达到150亿元,经营总额达到100亿元,实现利税4.5亿元。  相似文献   

9.
2011年是特级建企信息化考核标准实施申报年,标志看建企信息化将进入一个新阶段,从过资质考核为重点,逐步转入应用与创造价值为重点。过了特级资质标准考核,建企信息化依然有很多困难存在,大幅提升信息化系统应用价值,寻求、研究和应用突破这些困难的关键技术是我们下阶段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全力以赴支持江苏华建特级资质就位。作为全国首批、扬州最早获得总承包特级资质的企业,这项工作关系到华建品牌的“生命线”,必须全力以赴,确保万无一失。对照特级资质就位标准,华建在人才、科技含量等方面尚有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11.
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是我国建筑业企业的龙头,其市场行为是否与其自身的资质和能力相匹配,影响建筑市场秩序和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文章在界定建筑业企业市场交易资质匹配概念的基础上,选取"中标次数"、"中标率"、"中标总金额"、"平均单位标段强度"、"中标次数修正指标"、"中标次数百分比修正指标",以及"中标金额百分比修正指标"和"平均单位标段强度修正指标",建立了相应的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市场交易资质匹配度测算模型,并利用2009年南京市建设工程交易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测算结果与企业实际市场表现基本一致,表明模型建立科学,模型测算分值(QMI)能够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市场交易中的资质匹配状况.  相似文献   

12.
对特级资质考评的看法.住建部在标准的制定、宣贯、辅导、引导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就像一群人从来没有吃过海鲜,突然吃的话,只有两种可能:一种人觉得很好吃,另一种人会海鲜过敏.目前,大部分企业看起来都是海鲜过敏型.另外,住建部特级资质考评最终的实施结果可能是:没有什么企业会因为信息化不过关而倒下.  相似文献   

13.
建设部对建筑业企业实行资质管理10余年来,已数次对《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作了修改,每一次修改都是对原规定的补充与完善,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规范与适应。从2001年7月1日起,建设部又安排一年时间再次对建筑业企业按新资质标准重新就位,目前这项工作已进入扫尾阶段。 建筑业企业资质是企业市场准入的门票,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资质就位工作引起了企业的高度重视。根据建设部87号令颁布的《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第三条之规定,企业申报资质的条件是企业“拥有的注册资本、净资产、专业技术人员、技术装备和已完成的建筑工程业绩。”其中,注册资本可通过营业执照,净资产可  相似文献   

14.
资质划分过细,制约了企业走总承包发展之路 国家现行资质管理规定和标准意在引导建筑企业走转型发展、多元化发展之路.特级标准还重在引导建筑企业走工程总承包发展之路.但是资质管理规定中划分资质类别时,本属于房屋建筑施工总承包范围的工程却与总承包资质增项或专业承包存在重复现象.专业类别的增多,导致业主将本应该由施工总承包企业全部自行施工的总承包工程进行各种专业肢解,指定分包或重新招投标.有时,一个国投项目能进行多次肢解,多次招标.总承包企业的能力得不到发挥,总承包模式的转型之路就像无源之水,企业只能可望而不可及.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您好! 一段时间以来,我频繁接到施工企业的电话,询问本人是否作为某单位或公司的特邀专家,出席施工总承包企业特级资质标准信息化研讨会或培训班。为此,我特别严正声明,本人除作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住宅城乡建设部建筑业十项新技术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咨询专家.以及与我单位与我个人事前达成协议的单位外,不代表任何单位作企业管理信息化咨询和培训工作。请有关单位、个人提高警惕,避免上当受骗。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对企业的影响是深刻的,企业在应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发现了企业管理中的问题,促进了企业的管理模式、管理组织方面的创新。新特级标准的作用特级资质企业重新就位标准的颁布,从企业发展思路、人力资源配置,技术创新能力、规范管理能力、协调能力、  相似文献   

17.
资质是工程建设行业的准入通行证,是建筑企业身份地位的证明,也是建筑企业价值实力的证牌。资质改革不仅是国家发展所向,也是工程建设行业发展所趋,更是施工企业所盼。但是,原计划2021年上半年出台的建设工程企业资质标准几度征求意见后至今未出台,对行业企业未来有重大影响的这只"靴子"究竟何时落地成为行业热议焦点。那么,2020年11月30日下发的《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实施一年多以来,各界作何反响?建筑业企业资质改革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行业企业对新一轮资质标准有何期待,还需要提前做好什么准备?资质改革未来有哪些趋势?  相似文献   

18.
《工程造价管理》2013,(2):48-48
在建设工程实践中,许多无资质的企业或组织也能完成合格工程,低级资质企业也完成了相当多的高级资质标准的建设工程,甚至一些个体承包人都完成一些合格工程,因此,没有资质并不必然导致建筑质量不合格成为普遍的认识。对这一问题应如何处理?  相似文献   

19.
我们的技术方法就是:找出核心业务数据,通过业务驱动,坚持持之以恒,积小步为大步,顽强地推动信息化往前走。特级资质考核后信息化存在的问题问题1:原动力丧失。我们的信息化建设,毋容置疑,主要原动力就是在特级资质重新就位中通过信息化考核。当初,我们制定信息化规划时,确定的主要目标有两点:满足特级资质信息化考核要求、满足企业经营管理需要。说实话,对主要领导,第一个目标是现实的,第二个目标是模糊的。  相似文献   

20.
《施工企业管理》2006,(6):I0016-I0016
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第二工程分公司隶属于具有化工石油工程总承包特级资质的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局,公司现有员工2162人,拥有各类施工设备1820台(套)。公司是中国建设银行江苏分行特级信誉(AAA)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