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概述 早期高速公路视频监控集中在收费站和某些特定路段附近,采用监控中心和站两级管理体制,因此对视频传输目的点分散,监控中心管理上多采取对站内图像选择性观看,传输容量的要求不是很高,多采用点对点的模拟(数字非压缩)光端机方式。近年来,一些特大型跨海大桥和特长隧道如东海大桥、杭州湾大桥、  相似文献   

2.
一.高速公路中视频信号一般传输方式 一)收费站至路段分中心的视频传输收费站至路段分中心的视频传输可以采用点对点光端机、全数字节点式光端机、编解码器等方式实现.  相似文献   

3.
目前高速公路监控系统具有大量摄像机图像视频信号和监控设备数据信号传输、存储和查看的需求.传统高速公路监控系统建设中,主要采用大量点对点光端机将视频图像信号和外场设备数据信号通过光纤传输到监控分中心,再通过模拟矩阵将视频图像在监视墙和大屏上显示.随着高速公路图像视频传输技术的迅猛发展,全数字视频管理系统在高速公路监控系统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其将光纤传输、视频信号、数据信号、计算机网络等统一到同一传输系统,并创造性地将数字视频矩阵也纳入该系统.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高速公路外场全程监控系统通常采用点对点(或节点)光端机传输,也有采用点对点光端机加ONU方式传输。这种方式占用光纤资源多、成本高、远端外场设备电源解决不方便、没有诱导功能。  相似文献   

5.
传统高速公路收费站的车道与车道之间,广场车道与监控楼之间,大部分业务都是用铜缆传输通信的.近年来,随着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以及组网成本的不断下降,光纤已逐步应用于收费车道以太网数据的传输中来,有些甚至已经应用到视频和语音业务的传输上.虽然光纤传输发展迅速,但目前还缺乏一种完全实现全光纤综合业务的成熟技术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概述 传统的高速公路外场全程监控系统通常采用点对点(或节点)光端机传输,也有采用点对点光端机加ONU方式传输。这种方式占用光纤资源较多,成本高,远端外场设备电源解决不方便,没有诱导功能。  相似文献   

7.
随着信息通信科技的迅猛发展,高速公路的视频图像监控传输从最初的模拟视频传输发展到现在的全数字化的数字视频传输,传输介质从最初的以同轴电缆为主发展到现在的以光缆为主,传输方法从最初单一的点对点非压缩模拟或数字传输,到目前的以MPEG-2、H.264压缩编码方式为主的以太网IP包方式,或多El捆绑方式与点对点光端机传输共存的相互补充的传输方式.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借助于各种信息化设备从网络获取信息.因为视频图像是最直观的信息,所以视频监控理所当然成为获取信息的最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远程公路视频监控系统一般分为收费站监控和道路监控两部分。收费监控系统主要是对收费站的车道、收费广场、收费亭的收费情况,对收费车道通过的车辆类型、收费员的操作过程以及收费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和特殊事件进行观察和记录,实施有效的监督。道路监控系统主要是对高速公路干线、互通立交、隧道等高速公路重点路段进行监视,掌握高速公路交通状况,及时发现交通阻塞路段、违章车辆,及时给予引导,保证高速公路的安全通畅。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高速公路视频监控系统是1999年设计的,采用了当时比较先进的视频监控技术,是建立在模拟摄像机、矩阵切换器、多画面分割器等设备基础上。虽然在从收费站向各级中心传输信号时采用了视频编解码技术,通过E1通道实现了视频的远距离传输,但是图像的采集处理均是通过模拟信息的方式实现,图像质量损失严重,设备连接不方便,对图像的访问方式非常有限,图像的显示只能在各级调度指挥中心,限制了图像  相似文献   

10.
与以往一般的高速公路监控系统接入不同,崇启大桥的视频监控系统通过采用EPON接入,沿线监控外场摄像机的视频图像通过光纤及户外型视频编码器(带EPON接口)传到主线收费站和启东东通信站,然后通过接入节点交换机汇集后由通信系统上传至监控分中心。  相似文献   

11.
在高速公路机电系统中,监控系统是三大系统之一,其重要性在高速公路交通管理中的地位不言而喻。视频通信传输又是监控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视频通信技术经历了由模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过程,而每一次发展都会带来监控系统建设模式的突破和飞跃。在传输组网上,视频通信传输从简单的点对点传输向全光信号、信号无损传输、多级管理的平台系统发展,同时视频质量从CIF格式到Dl格式再到高清图像呈不断提高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高速公路闭路电视监视系统中传统的方法采用视频光端机传输收费、监控系统视频图像.目前,这种模拟图像传输系统被国内大多数交通收费、监控视频系统应用.图像传输的网络结构为星型点对点,结构特点是网络结构简单、模拟视频光端机技术成熟,在短距离内及传输图像路数较少的情况下传送的视频信号质量较高.  相似文献   

13.
视频监控图像实时远程传输和联网控制是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对道路实施管理的重要手段,尤其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监控视频图像的远程传输联网,对保障相关职能部门对事件的正确处置和善后有着重要的作用,将有效提升高速公路应急处置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 福建省高速公路自2003年开始实施视频监控图像全省传输联网工程,在全省高速公路建成了基于SDH综合业务传输平台(见图1)、采用MPEG-2视频压缩编码方式和以太网IP包传输技术的全省高速公路视频监控图像分中心到省中心的远程传输及系统联网,从2008年开始采用H264视频压缩技术逐步完成了从MPEG-2视频压缩编码向H.264视频压缩编码系统的全面过渡,同时着手对全省高速公路视频监控全网络化应用及联网技术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及工程实践,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福建省高速公路基于收费站(所)、分中心、市级中心、省中心四级架构的监控图像基于组播方式全网络化视频监控传输联网的基本标准规范,以此为基础,2010年依托泉厦、福泉二条高速公路扩建项目的机电工程,从摄像机源头开始实施全网络化全组播方式视频监控传输联网工程的实践.  相似文献   

14.
系统组成 本系统主要由外场视频监控、收费视频监控和隧道视频监控系统组成.外场视频监控系统直接由泰井高速公路监控分中心管理,而收费和隧道视频监控系统则是一个树型分层控制结构,即区域联网分级监控.下层为各收费站监控室和隧道监控室,实现本级控制,并将图像信号上传至上一级监控分中心.上级监控分中心实现对整个路网的全面监视与控制,通过视频切换矩阵对道路、隧道和收费站摄像机的图像信号进行监视和记录,同时通过通信网络将所需的图像信号转发到省监控中心,最后由监控分中心实现视频图像的调度及摄像机的管理.区域联网分级监控是通过级别授权实现,而控制命令是通过网络逐级传输.  相似文献   

15.
引言高速公路是监控应用非常广泛的一个行业,由于高速公路的距离远,收费站点多,实现整个沿线的联网管理显得非常重要,其中应用到了多种传输和管理方式,尤以光纤传输应用最为广泛,同时依据当地网络环境,分站点的信息汇总后需要向异地总控中心进行传输,从早期的收费站点监控发展到现在,视频监控系统在交通行业尤其是高速公路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收费网络系统传输系统中,一般分为三部分:本地网络部分、传输部分、对端网络部分.本地网络部分包含本地工作站、交换机及本地路由器等;传输部分包含从本地网络到对端网络之间的设备,如光纤线路、SDH线路等;对端网络部分包含对端的工作站、交换机及路由器等.其中本地工作站到本地交换机或路由器的本地部分,由于在本地收费站局域网中,一般采取千兆或百兆双绞线,常指网线;传输部分,也即双方传输设备之间即收费分中心和所辖收费站之间,由于传输距离比较远,可从几公里到数百公里不等,一般采用光线路和SDH线路,而光线路常采用百兆、千兆单模光纤传输方式,SDH线路常采用2.5G、622M及2M等方式.  相似文献   

17.
高速公路视频监控系统由前端摄像机部分、传输部分、控制部分、显示记录部分、报警部分和报警联动部分组成。其中传输部分是关键,它是决定整个方案选择、系统搭建、设备选取等环节的重要因素。说到传输问题,先看看监控系统中传输的信号类别:图像、音频、数据,如何将这三种信号置于有效的控制之下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就是传输问题。现有监控传输有视频基带传输、光纤传输、网络传输、微波传输、双绞线平衡传输、宽频共缆传输六种传输方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了四川某高速公路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从站级监控系统、视频传输光平台到路段监控中心、路段监控中心到省监控中心三个方面介绍了视频监控系统的总体方案;又从前端设备、传输设备和监控中心设备三个方面介绍了本系统中所用的硬件设备。本方案节约了光纤资源,并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及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介绍了某在建高速公路中路段、隧道及收费站三大部分的视频监控系统。本工程以视频工业以太网交换机为主要传输设备同时结合了高清网络摄像机,构建了一整套高速公路视频监控系统网络。  相似文献   

20.
在高速公路普遍进入区域联网收费的时代,为了提高整个收费系统的可靠性及可维护性,解决目前高速公路收费车道至收费站之间传统信号传输方式带来的收费数据和视频图像信号传输抗干扰能力差,系统可靠性低等问题,作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信号传输方式——全光纤信号分散式控制传输方案。此方案应用在高速公路上,一改原有的采用信号电缆传输方式,为收费联网数据、监控图像的实时、准确、可靠传输提供了有力的保证,从而实现机电系统为收费运营工作更好地保架护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