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我国国际收支失衡原因及治理对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国际收支呈现资本和经常项目双顺差运行格局。国际收支持续大额顺差,不但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复杂性和难度;同时也增加了国际贸易摩擦,影响对外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使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2.
该文讨论了在我国对外收支“双顺差”的格局下,汇率与对外收支“双顺差”的关系以及对外收支对国内货币供求的影响,然后利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IS-LM-BP模型探讨了应对“双顺差”的汇率政策选择。探讨了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何时升值以及如何升值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当前,经常账户和资本帐户“双顺差”,以及国际储备和国内净储蓄“双储蓄”已成为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的主要问题。文章通过实证分析,对“双顺差”与“双储蓄”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了分析,同时分析了影响我国“双顺差”与“双储蓄”增长的因素,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4.
汇率变动、经济转型与国际收支平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亮 《青海金融》2008,(4):15-18
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呈现双顺差格局,中美贸易磨擦凸显,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高涨,给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带来诸多挑战。提升币值水平能否有效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如何正确解读币值变动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相互关系,本文试图从实证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分析造成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内在原因,并提出实现我国经济均衡发展的科学思路。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在国际收支双顺差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推动下超常增长。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我国国际收支仍呈"双顺差",但顺差规模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复苏,大量"热钱"涌入,使外汇储备增加从而对我国货币政策造成影响。本文从理论上阐明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外汇储备与货币政策的内在联系,分析我国外汇储备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及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呈现双顺差格局,中吴贸易磨擦凸显,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高涨,给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带来诸多挑战。提升币值水平能否有效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如何正确解读币值变动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相互关系,本文试图从实证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分析造成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内在原因,并提出实现我国经济均衡发展的科学思路。  相似文献   

7.
2008年,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格局不会改变,国际经济中的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不断增加,使得中国国际收支形势的复杂性日益显现。而且,“双顺差”格局在中长期内蕴藏着很大的风险,决不可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8.
危勇 《西南金融》2007,(4):15-17
经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经由“双缺口”向“双溢出”转变。在“双溢出”格局下。中国经济内外失衡交错。现实表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的借助高顺差来平衡国内高储蓄的战略模式已经缺乏可持续性,中国经济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发展战略来从根本上摆脱现实困境,由非稳态均衡向稳态均衡回归。本文提出了平衡目前中国经济的三种策略。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由于我国国际收支持续性的双顺差,造成我国外汇储备迅猛增长与超适度规模。本文分析了外汇储备的超适度规模对我国货币政策运用带来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94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除个别年份外,都保持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顺差"的格局。本文通过对我国1994-2007年的双顺差现象的分析,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两方面阐述了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产生的由来。在充分肯定双顺差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关注国际收支长期持续的双顺差所导致的各种问题,并针对双顺差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1.
自1994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除个别年份外,都保持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顺差"的格局。本文通过对我国1994-2007年的双顺差现象的分析,从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两方面阐述了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产生的由来。在充分肯定双顺差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关注国际收支长期持续的双顺差所导致的各种问题,并针对双顺差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2.
6月初,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我国2007年国际收支平衡表。统计显示,2007年我国国际收支交易规模持续扩大,继续呈现“双顺差”格局。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为4.3万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0%;经常项目顺差3718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735亿美元。2007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5282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619亿美元。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相关负责人。  相似文献   

13.
肖彦苹  夏文涛 《中国外资》2009,(20):211-212
流动性过剩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是内需不足,直接原因是“双顺差”,为了消除流动性过剩的影响;在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同时,还应该采取综合措施,从源头上治理流动性过剩。  相似文献   

14.
李丹儿 《中国外汇》2006,(12):14-15
近年来,我国持续的国际收支“双顺差”已经影响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进而影响人民币的币值稳定。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由1994年“发展经济,稳定货币”的双重目标改为“保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单一目标。但12年一轮回之后,当我们重新审视开放国度下尤其WTO过渡期即将结束的中国经济发展轨迹.不难发现.在经济垒球化的背景下,单一目标是不可行的,无论哪一国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都不能不顾及“经济增长、货币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重目标。在开放经济体中,四重目标之间实际上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是金融宏观调控的辩证统一体。作为金融宏观调控主要手段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必须兼顾这四大目标,中国亦然。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蒲应 《浙江金融》2007,(3):16-16,15
自1991年以来的中国国际收支状况表明,除1992年、1993年、1998年之外,其余各年份的国际收支均处于“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的“双”顺差格局。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根据“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原则,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应该处于“一顺一逆”的状态。本文着重介绍分析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至今关于“双顺差”的代表性理论和观点,归纳学术界所提出的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本质和主要原因以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总结对于双顺差的研究的主要进展,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国际收支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全球流动性过剩背景下的中国国际收支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济 《中国外汇》2007,(12):12-13
双顺差格局继续,五大特点彰显2007年,在全球经济失衡和全球流动性过剩并存的背景下,我国国际收支继续保持"双顺差"格局。2007年上半年,经常项目顺差1629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902亿美元,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13326亿美元。与此同时,国际收支呈现出五大特点。特点之一:国际收支顺差增幅较大。  相似文献   

17.
我国金融宏观调控中"米德冲突"及解决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进一步扩大,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受到了巨大的“外汇占款”的挑战。为了保持货币供需平衡求得人民币的稳定,央行不得不被动地增加货币供给,同时,为了防止通货膨胀,又不得不抽紧国内的银根,这样一来经济建设所需资金就会受到很大制约,中国金融宏观调控产生了“米德冲突”。随着市场对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强,香港无交割的远期人民币汇率屡创新高,大量热钱也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地涌入中国,中国正经历着一次前所未有的人民币币值稳定的严峻考验。  相似文献   

18.
一 流动性过剩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企业资金并不紧张 从2002年开始,我国出现了流动性过剩局面。经过近几年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社会上流动性过剩的程度有所减轻,但仍没有根本扭转。一是产生流动性过剩的原因,仍没有消除。国际收支双顺差是导致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今年顺差规模有所减少.但仍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9.
动向     
《中国货币市场》2008,(10):73-73
农行股改方案获国务院通过;财政货币政策联动支持住房消费;上半年我国短期外债占比创新高;2008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双顺差”;日本推出26.9万亿日元经济刺激方案  相似文献   

20.
李洁  崔莲  赵青 《金融纵横》2008,(6):33-35,32
持续的国际收支“双顺差”使得我国对外经济交往以及国内的经济运行受到影响。本文从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现状剖析双顺差产生的根源,提出推进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转变出口导向的外贸战略,采取综合措施化解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性矛盾,有助于缓解国际收支双顺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