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休闲农业开发模式选择及农户增收效益比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从休闲农业及农民收入的现状出发,总结分析了目前农户参与休闲农业开发的两种主要类型:“直接主体模式”和“间接主体模式”。并从具体开发形式及农民利益的实现等方面进行了对比,认为应将“间接主体模式”作为休闲农业开发的长期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
山区既是承担重要生态功能地区,也是相对贫困地区,公益林补偿政策的实施对森林生态建设、农户的生产要素和收入来源都会产生影响。如何实现山区生态改善和农户增收是当前普遍关注的问题。文章基于浙江省12个县(市)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OLS模型估计公益林补偿政策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且通过Heckman两阶段检验,并采用Bootstrap法检验非农就业在公益林补偿政策对农户增收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公益林补偿政策对样本农户家庭年收入具有显著影响。(2)公益林补偿政策对农户非农就业和家庭收入水平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公益林面积占比显著促进样本农户非农就业,非农就业程度对家庭年收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3)公益林补偿政策对农户家庭收入影响具有异质性,户主年龄较大、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农户增收效果更为明显。政策启示:(1)要进一步完善公益林补偿政策,建立公益林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2)要落实公益林补偿配套政策,带动农户转变家庭生计结构;(3)要加强产业带动与就业帮扶,解决农户就业难题;(4)要进一步融合集体林权与产业振兴,助力农户增收和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3.
非农就业能否继续促进农民增收关系到中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本文从要素差异化配置的角度分析了非农就业对农户家庭收入总量和结构的影响,并基于2012年、2014年和2016年CFPS数据,利用联立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非农就业对不同类型农户的收入边际效应及群体异质性特征。研究发现,非农就业会通过改变农户的生产要素配置行为提高其家庭收入,要素市场改革促进农户增收的效果明显。参加非农就业会促使农户租出更多土地,同时在农业中以资本代替劳动,进而实现家庭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的双重增长。农户家庭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的过程中,会经历一个从数量型转移到人力资本型转移的转换过程,这使得非农就业促进农户增收的边际效应存在“倒U型”趋势,当家庭非农化程度很低或很高时,非农就业的增收效应更加明显。具体来说,随着农户家庭非农化程度不断提高,非农就业对非农收入的提升效应先升后降,对农业收入的提升效应持续下降,对总收入的提升效应亦是先上升后下降。要通过非农就业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需要针对不同类型农户制定差异化支持政策,努力实现非农收入和农业收入同时增加的“双引擎、双保险”模式。  相似文献   

4.
复合型林下经济行为选择与农户增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林下经济可以实现农户增收和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分析复合型林下经济选择,针对复合型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以河南信阳为例进行相关分析,提出了配套林下经济增收政策体系;加强相关技术培训,升级服务农户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农民就业增收主要来自三重空间,第一重空间是不离土不离乡的土地,但人均一亩多耕地的先天资源禀赋使农民无法充分就业。人多地少的矛盾是我国农民在第一空间就业增收无法化解的死结。第二重空间是离土又离乡的城市。2.8亿农民工抛家别亲,走南闯北,收入大幅提高,但居无定所,业无定行。家庭这个社会的基础细胞破裂,整个社会肌体就会发生病变。因此,第  相似文献   

6.
目前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农产品流通,积极采用供应链管理方法进行管理,从而达到促进农户增收的目的。一些国家在实践中已探索出了行之有效且较为先进的农产品供应链运行模式。本文旨在总结和归纳国外农业发达国家在促进农户减贫增收方面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尤其是在培育区域市场机制带动农户增收方面的先进经验,并探索其对完善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工程是国家“扩内需、保增长、重民生、促和谐”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做好此项工作意义十分重大。自2007年起,四川省犍为县结合县情,从实际出发,按照“全面覆盖、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分步推进”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8.
近两年,在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扶持下,我省农场系统紧紧抓住发展经济这个第一要务,始终把粮食生产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做到了粮食增产、农场增效、职工增收,农场经济发展出现了重大转机。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受前些年农业政策、市场粮价以及自然条件的负面影响,绝大多数农户手中存款并不是很多,有许多农户需高息借款才能进行春播生产。农户持续增收的机制远未形成。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地区农户收入近年来增长缓慢 ,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问题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内蒙古这样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地区 ,它始终是地区发展中具有战略性地位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农户收入增长缓慢的成因 ,并探讨一些增加农民收入的办法。  相似文献   

10.
去年吴江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50元。比1984年的570元增长10.67倍。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达4500元。占69%。但是在全市157097户农村家庭中,全家无人从事二、三产业的有11498户(已扣除农村无劳户),占总户数的7.3%:人口24584人,占农村总人口的4.55%;2002年人均纯收入仅3000元。2003年人均纯收入3500元,远低于全市这两年的人均纯收入水平。在纯农户中,人均收入在全市平均水平线以下的有9629户,占纯农户总数的83.7%;19933人,占纯农户总人数的81%;人均收入为2340元,仅为全市人均纯收入的35.2%。  相似文献   

1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农村而言,核心和关键在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这一难题,必须认识和把握规律,抓住主要矛盾,推动事物发展的进程,实现增收目标.  相似文献   

12.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农民增收牵动着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的心.各级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力打造农民增收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3.
现在农民增收的问题仍然很热。怎样搞好促进农民增收的工作?笔者认为既要抓全面,同时更要抓重点。没有低收入农户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关注农村低收入农户增收,促进低收入农户进入小康群体,就是当前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的重点。最近,笔者对江苏省溧阳市低收入农户的现状与特点进行了分析。据调查统计,到去年底,溧阳市人均纯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农户有14689户,32640人,分别占全市农村总户数的7名和农村总人口的5.3名,其中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农户有7610户,人口为15049人,分别占溧阳农村总户数的3.6名和总人口的3.5名。  相似文献   

14.
农民增收来源变化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收入结构和增收来源变化 农民收入结构变化——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农民收入的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家庭经营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逐年持续下降,而劳动报酬收入在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上升。1990年家庭经营收入在农民年均纯收入中的比重为75、56%,到2002年,这一比重下降到60.05%,下降了1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一个百分点。同时,劳动报酬收入在收入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20.22%上升到2002年的33.94%,上升了近1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一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江西省委、省政府认真落实中央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推动农民持续增收。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2004年增收495元、2005年增收313元、2006年增收319元,达到3585元,2007年再增长513元,达4098元,增长14.3名,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四年增收300元以上。  相似文献   

16.
十三五开局之年,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十三连增,充分表明了我国在农村经济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通过横向对比也可以发现,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逐渐放缓,如何在农村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实现农户增收效果的稳步提升,关系到农村稳定、社会和谐、国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经济互助,各成员共担风险、共享利益,为推动农户增收起到了有利支持。  相似文献   

17.
退耕还林后农户增收情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青海省现有耕地面积67.8万 hm~2,其中坡耕地41.8hm~2,坡耕地平均粮食产量156.1kg。根据调查统计,全省可退坡耕地共计36.5万 hm~2,主要包括25度以上陡坡耕地、25度以下山旱地、高海拔地区的农耕地和80年代以来新开垦地四种类型。青海省2000年完成退耕还林还草1.66万 hm~2,周边荒山造林种草3.8万 hm~2,2001年完成退耕还林还草1.66万 hm~2,荒山造林种草3.6万hm~2,2002年计划完成退耕还林还草和荒山造林种草各6万 hm~2。本文结合我省2000年以来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民和、互助县的5个乡15户退耕  相似文献   

18.
中低收入农户增收是“三农”工作的难点问题之一。最近,笔者就如何促进中低收入农户增收问题对仪征市刘集镇夏窑村进行了调研。总的来看,高收入农户与低收入农户的收入差距在逐年拉大,农村的贫富差距逐步扩大。农民收入水平总体偏低,究其原因:一是政策因素。长期以来实行的重城轻乡、城乡分割的政策,导致城乡差距扩大,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二是农业增收难。农资涨价抵消了粮价上涨,加之地处丘陵山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还没有摆脱望天收的格局。三是就业技能低。相当多的农民仍靠卖苦力挣钱,文化水平低,又缺乏专业技能,使其不可能向…  相似文献   

19.
20.
我国农村改革已步入以市场经济为目标导向的宏观经济氛围之下。那么,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农村改革取得的成果,如“进行农村小城镇建设”、“发展农村乡镇企业”、“离土不离乡”等等,是否仍然具有更长远的战略指导意义,将基本取决于农民就业的产业选择和区域选择的心理倾向。为此,1989-1992年底,我们对江苏、山东、陕西三省的600余户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468份。对样本的选择,是按照类型抽样原则建立的。从收回的样本材料看,人均年收入为200元以下的占10.3%,200元-500元的占42.9%,500-800元的占24.2%,800-1000元的占8.5%,1000-1500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