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随着中国城市化及老龄化趋势日益凸显,我国农村空巢老人数量愈来愈多,农村养老问题日趋严峻。相比较于传统养老模式而言,互助养老模式具有减轻农村空巢老人养老负担、提升农村空巢老人幸福感和促进农村社区和谐发展的优势。然而,目前在实施农村空巢老人互助养老模式过程中,存在政府帮扶程度不足、社会支持力度不到位、农村供给能力有限等问题。因此,基于社会支持视角,从完善制度体系、保障资金来源,加强社会宣传、提供互助服务,丰富服务内容、提升参与意识等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从而促进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解决,提高其养老生活品质。  相似文献   

2.
农村养老问题是我国解决老龄化问题的短板。随着我国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老龄化问题日益引起重视的同时,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境也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农村空巢老人经济、生活与精神上的压力不容忽视,但传统家庭功能弱化以及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影响下的养老体系与养老资源供给问题等因素,是导致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境的主要原因,需要从农村养老保障与空巢老人养老困境特点出发,以切实可行的措施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3.
围绕新形势下农村社区空巢老人互助养老问题进行探究,介绍了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产生的背景,分析了当前农村社区空巢老人的养老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农村社区空巢老人互助养老的实践对策。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农村地区老龄化、"空心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养儿防老""家庭养老"的传统养老模式已无法妥善解决空巢老人、失能老人等老年群体的长期照顾问题。河南省S村幸福院NGO互助养老模式在其解决养老问题的实践与探索中产生。S村作为人口老龄化、"空心化"特点较为突出的农村,具有较强的示范性,且该地区NGO互助养老服务模式兴起时间较早、发展历程较长,其养老模式的优越性和易复制性便于在其他地区推广。基于S村幸福院的基本情况及NGO互助养老服务运营模式,分析其发展优势与机遇、面临的劣势与挑战,并提出NGO模式下农村互助养老问题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5.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城市老年空巢家庭数量不断增加。空巢老人普遍面临着物质资本薄弱、人力资本劣势和社会资本下降等生计问题,突发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严重威胁到老年人的健康甚至生命,对空巢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也产生巨大挑战,明显加剧了他们的孤独感和恐惧感,产生了身心俱疲、财产受损等诸多风险后果,也加重了家庭和社会的养老负担。灾难的启示与本研究的建议包括,应提高空巢老人灾难预防和准备能力,重视空巢老人灾中应急生活保障,建立空巢老人生计恢复援助体系,发挥家庭的养老支持功能,构建空巢老人社区服务与邻里互助体系,完善多层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总体幸福感和情绪幸福感两个维度衡量农村老年群体的主观幸福感,并根据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年全国基线调查数据,采用Ordered Probit与SEM模型检验了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三种养老模式对农村老年人幸福感各个维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空巢老人这一特殊群体进行了养老模式影响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家庭养老依然是提升农村老人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但其作用正逐步弱化;社会养老缺口明显,新农保虽然提高了老人的生活满意度,但是对幸福感的作用仍然有限;自我养老对幸福感的影响程度最高;与非空巢老人相比,空巢老人幸福感严重依赖于自我经济能力、老年服务设施等养老要素。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城市化比例的上升,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愈发加重,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本文指出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四大困境: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社会养老保障水平低、医疗保障不完善、情感寄托缺失等,并提出应从倡导家庭养老传统、制定专门养老计划、完善新衣合、建立和完善老年人组织等四个方面妥善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促进和谐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8.
刘超 《农村经济》2022,(5):98-106
人口老龄化和村庄空心化带来了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衰落,乡村自组织养老模式是解决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的重要模式。以湖北省G乡老年人协会为例,“老协”作为老年人自组织的一种方式,为老人提供生产互助、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自组织有效整合力了老年人力资源,发挥老年人自身作用,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构建了属于老年人自己的公共文化空间。村庄熟人社会为乡村自组织养老模式提供了存在与发展的社会基础。自组织养老模式通过熟人社会内社会互助、道义支撑和自在性空间重建了村庄内部的养老规则,将老年人组织起来,让“老人不老”。面对乡村社会转型带来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困境,通过发掘基层自组织的组织动员能力,立足村庄社会构建低成本、高福利的自组织养老模式,是回应当前老龄化形势下农村养老服务需求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9.
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空巢老人逐渐增多。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现实背景下,如何解决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是一项重要的现实问题。农村地区的乡土文化和邻里关系为实施互助养老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面临服务功能定位不清、服务内容创新不足、服务职责划分不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子女外出务工对农村“空巢”家庭养老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子女外出务工对农村"空巢"家庭养老的影响进行了微观层次的探讨,并对该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的结论是,子女外出务工对"空巢"家庭养老的诸多方面,例如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产生了显著影响,影响方向及影响程度因父母的经济、身体和心理状况,子女的收入和家庭状况,以及老人的配偶和老人有几个子女等状况而异。  相似文献   

11.
传统观念下农村老年人被视为被动的"待养"群体,导致长期以来养老体系中的主体易位和权责让渡,而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农村互助养老围绕着"健康、参与、保障"等养老新理念,推动老年人之间的"自助—互助"以降低养老成本,因而成为解决当前我国未富先老的农村社会养老难题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2.
杨扬 《农业经济》2023,(1):75-78
人口老龄化进程中,城市老年人的养老保障问题得到了较早的关注,国家从社会保障方面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养老保障网,但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障起步较晚,其面临的问题尤为突出,养老保障形式更为严峻:家庭的养老保障功能随着家庭结构和规模的变化日趋弱化,机构养老在农村存在着严重的资源分配不均及服务质量过低的问题,惠及农村老年人的“新农保”的保障水平过低。这其中需要引起重点关注的是大量留守在农村的空巢老人,其经济来源单一、生活照料缺失、精神生活空虚等问题愈加严重,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3.
农村人口快速老龄化与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家庭结构的微型化与老年人独居与空巢化,传统的家庭养老面临严峻挑战,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成为理性选择。以往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集中关注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功能,忽视了对社区作用的探讨。本文运用社区主位视角分析了上海松江的以社区为主体,社区、政府、社会组织多元主体合作配合与协同参与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这一模式具有从养老服务需求者的角度提供养老服务,提高了养老资源的使用效率与服务质量,实现了对社区内部、政府与社会的养老资源的优化整合,理顺了社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有利于多元主体的协同参与等比较优势。针对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运作中存在的不足,需要从落实与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强化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资金支持、为老年人提供高品质的养老服务、社区组织工作人员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加强对居家养老服务员的技能培训、提升服务质量等几个方面予以完善。城镇化背景下社区主位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对于外部资源稀缺的中西部村庄有着一定的借鉴与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升 《农村经济》2024,(2):114-124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农村老人的养老已成为一个重要且急迫的问题。基于对四川珠镇的调研,研究发现,农村老人家庭的养老经济基础已从传统的“土地保障”变成了“土地保障+社会保障”的混合型模式,由此构成了“半耕半保”的新型农村老人家庭养老经济基础。“半耕半保”的经济基础建立在三层逻辑基础上:第一,农村老人养老保险收入的持续增加使得养老保险的作用越来越凸显。第二,农村家庭从“三留守家庭”向“空巢家庭”转变所导致的“老人农业”萎缩,务农收入降低。第三,农村老人家庭“生存型消费”的低消费特点。在老龄化、少子化、城镇化背景下,“半耕半保”保障了农村老人家庭经济的“低强度”均衡,具有基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半耕半保”改变了传统农村老人以“土地自养”的模式,通过务农和养老保险收入的结合,构筑了一种“自养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其保障了农村老人的老年生活,有利于农村家庭发展能力的提升,降低了我国的养老成本,因此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ISM模型,并结合山东省调查数据,论证了农村老人社区互助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间的关联关系和层次结构。结果表明,制度保障偏好和经济状况满意度是影响农村老人社区互助养老意愿的表层直接因素;社区关心情况和生活担忧度认知是中层间接因素;居住方式、家庭年均收入、生活自理能力以及文化程度是深层根源因素。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乡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向大城市务工,致使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农村留守老人在经济、精神关怀及养老照顾等方面受到较大的影响。面对此现状,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家庭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农村养老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减负增收、加强精神关怀及满足老年照顾服务需求3个方面入手,优化家庭养老对策,助力老人度过幸福晚年。  相似文献   

17.
在农村空心化现象日益严重、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式微的背景下,互助养老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一种新思路,也是乡村振兴和乡村共同体构筑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脱贫地区农村社会场域中,村委会的资源整合能力、乡贤在社区记忆下的自我驱动、脱贫户的自我效能感以及基层政府的绩效导向共同推动了脱贫地区村庄互助养老模式的形成。互助共同体构建困难、供需存在偏差、资金支持有限以及运营管理水平等因素影响了村庄互助养老的实践效果。因此,需要各方主体协同合作,从制度完善、资金供给、社会动员和服务提升等层面精准施策,从而推动脱贫地区村庄互助养老持续、健康、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农家致富顾问》2011,(7):10-10
为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事业,破解农村留守、独居等“空巢”老人的养老难题,河北省邱县创新模式全力推动农村社会养老“幸福工程”建设,开展居家式养老。  相似文献   

19.
制度嵌入性视角下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经济社会学嵌入性的视角分析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出现的机理和过程,并展望其发展趋势。制度环境是影响、促进农村互助养老模式运作与发展的主导性变量。具体而言,国家在农村社会福利上的价值取向和中国农村基本的经济、政治与社会管理制度,以及追求自身利益的地方政府行为模式,是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所嵌入的最重要的制度环境,这一制度环境也是影响农村互助养老模式发展的最关键变量。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还需要政府在财政、立法等方面的进一步支持。  相似文献   

20.
《农业经济问题》2021,(9):80-89
农村互助养老是农村社会化养老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熟人社会网络和传统互帮互助的文化传统为互助养老提供了可能,但农村互助养老过程实质是一个社会交往过程,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社会交换理念。本文基于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从社会规则、相对资源和最小兴趣三个维度探讨了农村互助养老内在的行为逻辑,总结其实施困境,并对实践路径进行探究,主要包含针对性的政策法规与传统文化的兼容并济、服务对象的精准定位以及健全农村互助养老服务体系三点内容。同时指出农村互助养老的出发点在于为农村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互助养老服务,而其可持续性发展却在于对服务供给主体需求和相对资源的满足情况,以期为我国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提供可行性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