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从结构和功能关系两方面构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和聚类分析法对2011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质量进行测度和空间格局优化。结果表明:1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化质量差异明显,城镇化水平分布在0.008~0.141之间,城镇化水平最高区域为南昌市区,最低区域为武宁县;2从空间分布看,6个城市建成区的城镇化质量整体水平较高,属点状分布;而剩余25个县域城镇化质量整体较低,以鄱阳湖湖滨带为核心,圈层形式向外围逐级递减;3从结构与功能关系看,在城镇化结构中社会收入分值所占比例高,而居民生活和经济产业分值比例较低;在城镇化功能中基础教育、人居环境和医疗卫生功能得分较高,而就业吸引力相对不足和基本社会保障水平相对偏低;4空间优化显示,城镇化高质量区与亚高质量区应以提高城镇化结构功能为主,城镇化中质量区与低质量区应选择同步优化城镇结构与提升城镇功能。基于结构-功能关系的城镇质量测度和优化空间布局,可为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镇健康发展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走近城镇化     
<正>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和水平。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发挥好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壮大县域经济。当前,要把重点放在加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我国的劳动力价格歧视、劳动力进入的制度成本、城乡福利差异等劳动力流动规模影响因素的分析,建立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模型。模型表明,歧视性的二元户籍制度无助于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城市的就业压力,反而造成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容量损失,降低了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相似文献   

4.
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城镇化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章论述了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城镇化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从城镇体系、行政体制、移民素质、城镇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分析了库区农村移民城镇化的制约因素,从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城镇体系,加大制度创新力度,提高农村移民的素质,大力发展城镇经济,移民城镇集中安置农村移民等方面论述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城镇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十六大报告对农村发展的阐述中,有些观点是过去从来没有在这么高的层次提过的。如:把繁荣农村经济和加快城镇化进程结合在一起,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等。这些表述恰恰是我们以往在研究讨论"三农"问题时比较强调的。看了以后,很感振奋。"三农"问题实际是一个怎样把剩余劳动力往外转移的问题,这篇文章做起来是很大的。目前,大家比较看好的途径就是推进城镇化,通过城镇化来吸纳农村劳动力。其中,促进小城镇发展,可使农民就近转移,减少大中城市的压力。但城镇的发展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城市、城镇发展自有它的规律。当前,问题比较大的就是如何处理好城镇的发展和农业、农民、农村之间的关系,如何使农民在城镇发展中收益。第一,非农产业积聚和资本的流动是在市场导向下进行的,因此,城镇的发展很不平衡。如果不管小城镇发展的现实条件,仅仅从潜力和需要上给予一种行政上的规划和安排,给予资金、政策等支持,成本会相当高,最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快速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安置问题成为影响西部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如何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有效进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西部地区城镇化建设协同发展,不仅是社会问题,也是关系到地区稳定发展的经济问题。本文从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入手,以西部地区现实状况为出发点,对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当地城镇化发展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合理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对策建议,旨在促进协调城镇化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协同发展,共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7.
推进城镇化建设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提供强大支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大中小城市普遍发展,初步形成城市体系,出现了新的城市群带,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质量水平空前扩大和提高,城镇面貌有很大变化,据国务院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止2000年底,我国城镇化水平即市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为36.09% ,其中近一半是农村城镇人口,城镇化建设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之间既相互促进,相互带动,又相互依赖,相互制约,两者都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需要,是我国农村经济进入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直接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要求,为加速推进城镇化提供了可能;城镇化建设为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了必要的途径、市场空间和要素支持、产生强大的支撑作用,其作用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说明,本文主要从对调整和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农村产业结构、农村所有制结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农村需求结构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利用福建省9个地级市的统计数据,分析了福建省城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并使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了福建省城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揭示了福建省城镇化与三次产业、农村非农化、基础设施、政府投资等因素之间的内在关系;指出福建省乡镇企业虽然在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缓解人口向城市的过度集中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今后仍要在宏观上进行合理调控,以提高乡镇企业的质量,减弱其发展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一)农村城市化整体清洗水平不高,发展规模小发展速度缓慢,不仅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尤其向城市转移的速度,而且影响了农业的规模经济和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整体效益的提高,导致了大量农村人口的不定期流动。  相似文献   

10.
从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角度研究农村土地制度缺陷是如何阻碍剩余劳动力小城镇转移、农业规模化和农村城镇化.提出了土地制度改革必须满足农业规模化对耕地集中的要求、农村城镇化对城镇建设用地的要求、农业城镇化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要求等三个要求.提出了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目标是促进农业规模化与农村城镇化,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与土地配置的帕累托最优.提出了制度创新的三个原则,描述了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制度变迁路径.  相似文献   

11.
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的研究成果,从经济增长、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环境资源等四个角度构建了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的指标体系。根据河北省2010-2015年间的面板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和熵值法对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2年间,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呈降低趋势,从2012-2015年,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则大幅提升,而且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等指标与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有极强关系。建议政府从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升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临沂地区农村城镇化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水平还较低,城镇功能不强,小城镇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速度。城镇化的发展,应采取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落实户籍改革政策,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提高工业化的质量等措施。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城镇化水平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供给过剩以及城市劳动力相对短缺导致了农民工这一群体的出现.农民工从外在就业表像看融入了城市社会生活,为城镇补充了劳动力这一基本的要素,带来了经济总量的增长与经济结构的变化.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分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对苏南地区农民工收入增长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探寻该区域农民工收入增长的改进措施。[方法]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对农民工增收5条路径下的8个指标对农民工纯收入的影响。[结果]城镇化率、农村机械化水平、削减的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农村高中级以上学历劳动力数量、城乡土地置换率和城市下乡科技服务人员等7个指标对于苏南地区的农民工收入为正向影响,但是农村第一产业就业劳动力比重对农民工收入为负向影响。其中工业化率对农民工收入影响系数最大,削减的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对于农民工收入的影响系数最小。[结论]城镇化、农村资源水平、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农产品的供给、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城乡资源流动和城乡人口流动对于农民工的收入均有促进作用,但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于农民工收入的增长是负向影响。因此,推进特色小镇建设;优化工业化水平;引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提升农产品有效需求、优化农产品定价机制,便可从根本上促进苏南地区农民工收入的持续性增长。  相似文献   

15.
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举措之一是城镇化,将农村(含山区)剩余劳动力转到城镇。需引起重视的是,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非常清楚,城镇化并非是指城市化,而农村剩余劳动力也不是指农村青壮年劳动力。  相似文献   

16.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抉择和政策思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协调推进城镇化、工业化的角度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本文在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数据及其对城镇化影响的基础上认为,当前中国的城镇化与劳动力转移是不同质的,未来需要积极推进城镇化以保持经济持续发展。在协调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需要研究几个重大问题,即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深入推进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扩大就业为目标,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提高城镇的人口和产业密度;以农业为侧重点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从城乡两个渠道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出路;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契机,调整城镇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优化城镇区域布局;深化体制机制创新,逐步消化城镇化成本,增强城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对关中地区新型城镇化与农业产业现状描述的基础上,分析新型城镇化对关中地区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积极影响主要包括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拉动了关中地区的城市内需,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优化了关中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及提升了关中地区农业信息化水平等;消极影响主要包括农村耕地面积减少、农村资源出现流失、环境恶化、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减少等。针对城镇化对农业产业的影响提出了以下策略:坚持新型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实现互惠共赢;对新型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协调发展的相关制度进行改革或创新相关制度;在农村建设住宅小区,实行集聚化居住,减少宅基地的占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镇化,以城镇化拉动农业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探索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关系的作用机制及中国东、中、西部三个区域的差异。研究方法:PVAR模型。研究结果:(1)产业结构合理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具有稳定的正向影响关系且在城镇化减速阶段影响最大;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随产业结构高级化呈倒“U”型趋势且在城镇化加速阶段出现负向影响。(2)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城镇化的响应具有正向效应,产业结构合理化、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对城镇化的响应表现为东部为负,中、西部为正的区域差异。(3)城镇化有助于提高东部产业结构合理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相互间的正向影响程度;而在中、西部,有助于提高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正向影响程度。研究结论:制定产业结构调整及城市土地利用政策应充分兼顾城镇化发展水平及区域特点,提高城镇化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江西省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规律实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江西省农村劳动力资源出现大量剩余,从而引发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寻求就业机会而进行的大规模流动。本文针对江西省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具体情况,试图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具体情况,试图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就业规律及其原因做一探索。  相似文献   

20.
于淼  张艳 《农业经济》2007,(2):18-19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也影响中国城镇化发展和整个农业现代化进程。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能力的研究,界定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能力的概念内涵,找出提高辽宁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能力的对策,运用切合实际的有效方法和理论依据,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和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