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分析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研究目的:在对耕地利用及转用的经济过程与相关利益主体损益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分析耕地流失经济机理,提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与定性分析法。研究结果:多功能外溢引发的耕地利用低收益和耕地非农化的低成本以及耕地保护的巨大机会成本是耕地转用的根本所在,可从耕地利用多功能外溢补贴以及发展机会成本补偿两个方面建立耕地保护经济机制。研究结论:当前中国耕地保护政策中缺乏有效的经济补偿机制,建立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对平衡各相关经济主体间的利益配置关系,形成完备的耕地保护约束激励机制,增强耕地保护的微观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耕地直接利用主体-自耕者和租用者为调研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及现场访谈法,了解不同被调查对象对耕地保护意愿、经济补偿诉求、政策扶持期望等内容,分析不同距离之间耕地生产效益存在的差异与成因,以探讨城镇化背景下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压力。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区域耕地生产的效益差异明显,城市边缘区耕种收益最高;(2)不同年龄、学历、性别的被调查者对耕地保护意愿在不同区域有明显的差异,自耕者相较于租用者有更强的耕地保护意愿;(3)被调查者随着距离市中心的距离变化对现行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政策实施效果评价变化,耕地保护整体评价较差,激励效果一般;(4)耕种者对政府政策扶持的期望较高,期望出台更为利民的政策规定。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都市郊区耕地保护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从耕地保护缺乏经济补偿机制和动力机制出发,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分析基于土地发展权的设立和配置完善耕地保护相关政策的路径。研究表明:1土地发展权基于公平的理念,因规划和土地用途管制而产生;2土地发展权为耕地保护提供了一个与土地用途管制相补充的经济补偿机制;3土地发展权的初始配置需依据土地利用规划,根据相关指标确定土地发展权的初始数量;4土地发展权对耕地保护的实现路径主要体现为市场交易和政府购买。基于此,政府应通过法律、规划监管的完善和耕地保护基金的设立来构建基于土地发展权的耕地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4.
韩国的耕地管理与保护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韩国,随着非农业部门土地需求的扩大和政府对转用耕地限制的放宽,耕地转用现象急剧增加。考虑到韩国国内的粮食自给率持续下降,从而导致粮食进口量增加的情况,适当规模的耕地保护是必要的。最近又出现了与耕地转用相似的耕地休闲现象。因此,为了有效地保护耕地,就必须考虑耕地数量的确保、适当的利用及地力的维持、增进。本文着重介绍韩国现行的耕地管理与保护政策,并简要分析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韩国耕地的减少及转用现况(一)耕地的减少趋势韩国的国土面积为993-7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92-4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  相似文献   

5.
新形势下的土地管理与耕地保护———“土地用途管制与耕地保护”高级研修班综述国家土地管理局科技宣教司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精神,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土地用途管制及耕地保护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国家土地管理局和...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梳理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中国耕地利用政策的演变过程,探析其演变特征,提出新时代下优化耕地保护利用政策的路径。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中国耕地利用政策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革命战线”的耕地利用政策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粮食为纲”的耕地利用政策,再到改革开放前期“耕地数量保护为主”的耕地利用政策及改革开放深化期“耕地数量+质量”双重保护演变过程,最后在新时代演变成以“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耕地利用政策体系。整个政策演变过程具有显著的路径依赖、强制型变迁特征,是多重利益主体博弈的结果。研究结论:新时代下中国耕地利用承担着新的历史使命,面临着新的挑战,应加快形成“系统法律保障+保护补偿新机制+数字化信息化监管+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耕地保护发展路径,以完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地方政府与农用地的所有者和使用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民)将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冲动日趋强烈,全国耕地数量进一步逼近18亿亩的红线.尽管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保护耕地的有关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等,而面对农地转用的巨大经济利益,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来保护耕地资源越来越显现出其不足.耕地保护中存在着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户三方面行为博弈与外部性,为完善当前的耕地保护制度应建立耕地保护补偿运行机制,构建区域性耕地保护补偿体系,加大政府耕地保护执行监督处罚力度.  相似文献   

8.
耕地保护政策执行力的测度与评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从执行力角度出发,基于PSR模型定量评价中国耕地保护政策的执行力及其区域差异,为提高耕地保护绩效提供技术支撑。研究方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和协调度函数。研究结果:耕地保护政策执行力可用耕地保护PSR系统协调度来表征;耕地保护政策执行力的区域差异明显,执行力最高为黑龙江,其水平为1.7799,最低为海南,其水平为1.5518,平均水平为1.6291。研究结论:耕地保护政策执行力与区域经济规模扩展水平和耕地资源禀赋差异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在耕地保护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区域的差异性,把土地利用分区和土地利用收益分配结合起来,并通过建立区域间的利益补偿机制,矫正耕地保护政策执行较好区域的外部经济损失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承受着巨大的问题和压力。本文以我国南方窗口城市广州为例,在问卷调查及现场访谈基础上,以耕地直接利用主体—农户为调研对象,探明农户的想法,了解不同类型农户对耕地保护真实意愿、经济补偿诉求、政策扶持和期望等内容,探讨我国经济率先发展地区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压力。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龄、学历、性别的农户对耕地保护意愿在不同区域有明显的差异;多数农户对现行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政策实施效果评价较差,激励效果一般;农户们对政府政策扶持的期望较高,期待出台更为利民的政策制度。  相似文献   

10.
土地用途分区管制成效及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为了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扭转在人口继续增加情况下耕地大量减少的失衡趋势”,该通知要求治本之策,“进一步严格建设用地的审批管理”,“对农地和非农地实行严格地用途管制”。1999年新《土地管理法》地实施,使得土地用途分区管制得以制度化,并从土地利用方向管制、土地用途转用管制、土地利用程度管制和土地利用效益管制4个方面构建了完整地土地用途分区管制体系。(表1)一、我国土地用途分区管制制度成效…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探求与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用途管制相适应的耕地权利人市场化补偿机制,为耕地保护法建立公平、长效耕地补偿制度提供参考。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与耕地保护责任承担出现了错位,并且随着耕地用途管制的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财政补偿明显不足。立法上应当建立以耕地发展权为基础的耕地保护补偿制度,耕地发展权是耕地非农建设和非粮种植的权利,属新型用益物权,由耕地所有权人和用益物权人享有。应建立耕地发展权银行,推动耕地发展权转移,发展权受让人不仅要支付新增指标(限额)交易的费用,还应支付以所在地区指标(限额)交易价格为标准的费用,用以补偿既有耕地权利人。研究结论:耕地的非农化、非粮化严格用途管制,是对耕地权利人耕地发展权的限制,应以耕地发展权转移建立与耕地用途严格管制相适应的耕地补偿制度,以保障地区公平发展,提高耕地保护积极性。  相似文献   

12.
关于耕地保护补偿制度构建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实行的是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耕地保护效果却并不乐观,究其原因,包含三个方面:一是由于没能立足于农村改革的历史背景而正确的分析耕地保护的影响因子,片面强调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结果导致对区域发展需求权的剥夺,同时由于区域的主体功能区分,区域间存在着严重的耕地保护收益外部性现象;〔1〕二是由于耕地保护补偿主客体责权关系没有严格的立足点,导致主客体权责关系不明晰,补偿范围无法确定,以及补偿方式的选择不科学;三是由于耕地保护补偿不是立足于平衡耕地农用与非农化经济利益,促使补偿脱离了市场化机制,从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进程,并严重束缚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2〕本文在分析我国耕地保护效果不尽如人意原因的基础上,对耕地保护补偿制度的构建展开进一步的探讨,以期为提高我国的耕地保护绩效,完善耕地保护制度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耕地保护政策演变及优化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保护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耕地保护政策在耕地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本文综合运用统计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对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耕地资源变化情况和耕地保护政策演变历程展开分析,探索耕地保护政策优化方向和路径。研究发现: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耕地数量阶段性增减交替,耕地质量下降明显;中国耕地保护政策演变过程可以以《土地管理法》的颁布、历次修订和《关于提升耕地保护水平全面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通知》的制定为关键节点,划分为概念性政策提出阶段、体系化政策探索阶段、体系化政策初建阶段、体系化政策完善阶段和"三位一体"政策强化阶段等5个阶段;在耕地保护政策演变过程中,耕地保护逐步实现了从政府意识到国家意志转变,从单一治标向体系治本转变,从政府主体向多元共治转变;耕地保护政策在体系完善、政策创新和执行到位等方面仍有改进的空间。对此,本文提出:耕地保护主体应从政府向农民转变,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和企业参与的耕地保护模式;推进耕地保护政策与利用政策有机统一;建立监测指标口径一致的耕地资源大数据管理平台;设立耕地保护专项基金。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通过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促进区域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为合理确定国家征地补偿标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基于假设法、比较研究法和文献法,通过建立耕地发展权价值测算模型,测算耕地发展权价值大小,进而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研究结果:(1)巴彦县耕地总面积约1/5可以满足该区域的自身粮食需求,其余约4/5为耕地盈余面积,耕地发展权总价值最高为303.72亿元;(2)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而限制区域耕地转为他用,国家应给予失去发展权的权利主体相应补偿;(3)对无法完成耕地“占一补一”,委托区域代为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任务的地区,应购买区域耕地发展权;(4)对确需满足国家建设需要占用区域耕地,国家或用地单位应给予失去发展权的权利主体相应补偿。研究结论:耕地保护补偿实质是向农民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购买耕地发展权权力的价值。在满足区域自身粮食需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前提下,以耕地发展权价值为载体,应建立集粮食安全补偿、区域性差别补偿以及因建设占用耕地等补偿为一体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5.
国外农用地保护对北京市耕地保护的启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目的:借鉴国外农用地保护先进经验,总结国内农地保护发展特点和趋势,为北京市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和综合分析法.研究结论:当前农地保护已趋于"多目标",因此,应重新审视耕地价值,构建北京市以"保持粮食生产能力为基础的、发挥耕地生态价值"的耕地保护目标;充分考虑耕地质量、区位、环境功能差异,严格保护不能转用的特殊耕地资源;注重耕地保护与利用、利益协调问题,提高社会参与度,建立系统的耕地保护体系,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保护耕地.  相似文献   

16.
耕地生态补偿的意义在于保护耕地经营者的利益,鼓励经营者保护耕地的积极性,本文立足于三江平原粮食主产区,探讨耕地生态补偿的进程和面临的问题。依据国家全面开展耕地生态补偿政策,讨论目前针对于耕地生态补偿的现状,指出现有耕地补偿政策的不足。利用国外耕地生态补偿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耕地的实际利用情况,制定了基于耕地质量的耕地生态补偿策略。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人地矛盾将长期存在,耕地资源不足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耕地环境的恶化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环境健康的瓶颈:工业化城市化使部分耕地非农化趋势不可逆转,耕地面积与人均粮食快速递减,耕地低效利用、掠夺式经营广泛存在。所有这一切都在不断侵蚀着土地生产力、威胁着我国粮食安全。据此,本文尝试性地提出耕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并以农业大省山东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以揭示出区域耕地利用效益的时空差异和特征,以期为制定提高区域耕地利用效益的对策、为国家制定耕地利用、保护和耕地整理、补偿政策提供实证参考。研究结果表明,耕地资源利用效益存在着巨大的时空差异;森林覆盖率、人均粮食产量、人力资本水平等8项指标是决定耕地利用综合效益的主要因素。本文的主要结论或政策启示是:政府对耕地的保护政策、补偿政策,不仅要考虑耕地数量,更要考虑耕地利用效益状况,实行高效益高保护、高补偿。  相似文献   

18.
进一步优化耕地保护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建设和建设用地紧缺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耕地保护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本文对国内学术界近年来关于耕地保护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对耕地保护的内在机制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耕地保护的效果如何,其政策设计具有直接的导向作用,而政策执行主体的行为则是改革成败的关键,必须对地方政府的行为加以有效约束,对农民的行为给予有效激励,确保二者共同致力于耕地保护。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要从优化耕地保护补偿标准、完善耕地保护基金制度、健全技术与制度支持体系、鼓励农民加强耕地质量保护等五方面进行耕地保护。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建设和建设用地紧缺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耕地保护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本文对国内学术界近年来关于耕地保护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对耕地保护的内在机制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耕地保护的效果如何,其政策设计具有直接的导向作用,而政策执行主体的行为则是改革成败的关键,必须对地方政府的行为加以有效约束,对农民的行为给予有效激励,确保二者共同致力于耕地保护。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要从优化耕地保护补偿标准、完善耕地保护基金制度、健全技术与制度支持体系、鼓励农民加强耕地质量保护等五方面进行耕地保护。  相似文献   

20.
<正>中央4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健全耕保补偿机制的问题,强调要加强对耕地保护责任主体的补偿激励作用,在综合考虑耕地保护面积及其质量状况、以及耕地保护任务量等因素的基础上,加大耕保补偿力度。这是中央继强化行政约束责任、规划管制用途以及土地整治建设等战略性耕保措施后,所强调的又一个重要耕保措施——经济手段激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