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难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程度明显偏低,在城镇地区的经济融入、政治融入、社会融入和文化融入方面存在种种困难,成本分担机制不完善是阻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拦路虎,户籍门槛与福利差距是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难的壁垒,等级制的城市行政体制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均衡配置资源的障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滞后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延缓器,不合理的财税体制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重要制约因素。到2020年,推动一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难带易、以点带面、以小带大、以新带旧四大基本原则,坚持缩小城乡区域福利差距、强化市民化法律赋权两个核心导向,聚焦"进得来"、"过得好"、"离得开"、"可持续"四个主要内容,抓好随迁子女进城入学、家庭成员定居落户两个关键步骤。推动一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举措包括,完善公共成本分担机制、推动公共资源配置市民化导向的城市行政制度改革、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共享的城乡户籍一体化改革、创新农业转移人口有偿退出与带资进城的土地政策、完善一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财权事权匹配机制。  相似文献   

2.
常伟  王微 《农村经济》2020,(7):22-30
基于制度分析视角,本文考察了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农业结构偏差演变及其内在原因。结果表明:农村改革前我国农业结构偏差的形成演变与重工业化战略、统购统销体制、人口下放政策和户籍政策有关;农村改革后的农业结构性偏差与政府对农业投入不足、户籍制度改革滞后以及分税制改革有关。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村税费改革虽有助于缩小我国农业结构偏差,但国际市场冲击、农村人口外流和老龄化、农村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发展滞后均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中国农业结构偏差。新时期政府应进一步打通城乡要素流动渠道,有序推动市民化进程,营造城乡居民共同促进乡村振兴的新局面;同时,还应调整财政政策,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健全农民利益表达机制。  相似文献   

3.
城乡区域均衡的实质是农村与城市两大区域市场的一般均衡,它除了在空间层面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之外,还是一个交易费用内部化与区域分工机制的型构过程。城乡二元结构与收入差距变化是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而发生改变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个制度供求非均衡状态通过一系列制度变革之后最终实现制度供求均衡的动态过程。户籍制度、农地产权和公共福利体系是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关键因子。因此,通过在"户籍—地权—福利"三个维度上的变革,最终以最小的交易费用实现农业转移人口向市民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加新型城镇化不是城市规模的简单扩张,重点在于要把农业转移人口的权益放在第一位。如何真正实现城镇化,有序推进农业人口转移市民化成为当下最紧迫的任务。影响市民化进程中农村宅基地的退出因素有:(1)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承载力不足;(2)宅基地退出后的保障性风险;(3)黏附社会功能的户籍制度阻碍;(4)补偿方式单一。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建议:(1)推进住房保障政策,增强市民化能力;(2)健全各项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民后顾之忧;(3)明确宅基地权属,确认和保护农民利益;(4)加大户籍改革力度,打破城乡二元结构;(5)制定多样化的补偿方式,合理设计利益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5.
<正>户籍制度改革已成为"硬骨头",近年来国家已出台不少措施来啃这块硬骨头,但很难。之所以难,是因为当前户籍制度改革已陷入了困境。一是放开的中小城市的城市户籍没有吸引力。原因在于就业。中小城镇的就业机会有限。二是农村户籍会变得越来越值钱,愈来愈多的农村人口不愿意放弃农村户籍。城乡一体化,城市户籍所能够拥有的他们都有,更重要的,农村户籍还能够有宅基地与承包地,富的地区还有分红,所以保持一个农村户籍以后会愈来愈值钱。所以未来的户籍制度改革一个方向是,将户籍制度与城乡一体化联动改革。土地不能转变为财富,是  相似文献   

6.
正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必须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落户限制,不断扩大居住证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范围,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加快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长效机制,尽快缩小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最终实现"两率"并轨,使农业转移人口能够同等享受城镇公共服务。同时,要按照依规自愿有偿的原则,加快建立进城落户农民农村承包地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等市场化退出机制,为农业劳动力转移和规模化经营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7.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指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融入城市,在职业、身份、价值观等方面向城市居民靠拢、成为城市居民的过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和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界定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内涵,论述了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必要性,总结了美国和日本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完善就业培训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健全相关法规和搭建融合平台等。  相似文献   

8.
户籍制度改革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讨论已经很多年了,可是并没有显著成效。本文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内涵,现状,制约因素,发展路径四个层面对已有文献进行梳理,分析了市民化所需要突破的一系列制约因素,即制度障碍因素、成本障碍因素、以及个人素质障碍因素,并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提出相对应的发展路径,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市民化进程提供一定的思路借鉴以及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城市规模、社会保障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CHIP2008数据,采用Ivprobit与probit模型对比分析了不同城市规模下社会保障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规模与市民化意愿之间呈现正U型关系,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局面,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大城市和小城市具有较大的需求空间,中等规模城市不明显;(2)城乡社保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影响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城市社保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农村社保则表现为显著的负面作用。积极实施以小城市为依托的"就地城镇化"、推动大城市的户籍改革和城乡社保一体化可能是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有效解决之策。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农村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系统联动改革以助推乡村振兴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方法:理论分析与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制度历次重大的变革均是与农村户籍制度变革形成内生联动,而农村要素自由流动的管制程度决定了农村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联动改革的成效。研究结论:一是通过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支撑农村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系统联动改革,通过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建立生产要素的进入和退出机制;二是在具体实施路径上提出试点范围、权利认定、土地权限、必要条件和制度保障等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正大力实行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只有严格落实这三大战略,我国才能建成高质量的小康社会。因此研究农业人口转移的新常态与市民化进路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户籍制度改革入手,对当下农业人口转移的背景进行了研究分析,从农村发展、城市承载力、权利保障、政府责任等几个方面寻找了农民工总量增速持续下降的原因,最后从多个角度提出了我国的农业人口市民化的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12.
提高户籍城镇化率,加快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对保障农民利益,促进社会稳定,推进新型城镇化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农业转移人口进行合理分类,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策略,提高其市民化的效率。本文在界定农业转移人口内涵的基础上,将其分为四类:农村走出来的优秀大学生、就地城镇化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务工经商人员和被动城镇化的失地农业人口。不同类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难度及意愿都不同,应制定个性化的策略,有所侧重的对其进行引导。  相似文献   

13.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是我国现在和未来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就目前现状而言,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主要存在四大障碍,即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障碍、成本障碍、农户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障碍、城市综合承载力制约。针对这些问题,文中提出通过加强制度改革,建立合理成本分担机制,强化农户自身综合水平,提高中小城镇吸引力,增强大中城市承载力等措施,促进我国农业专业人口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王宾 《山西农经》2014,(3):22-24
<正>我国城镇化质量不高突出表现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滞后,人口城镇化速度远远慢于土地城镇化。2012年,我国按城镇常住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达到52.6%,而按城镇户籍人口计算的城镇化率只有35.3%,二者相差17个多百分点。因此,我国实现现代化必须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其核心是解决人的问题,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善城乡资源配置,推进"四化同步",富裕农民和繁荣农村;有利于推动经济  相似文献   

15.
经济新常态下农村发展面临着多方面深层次的挑战。在新常态阶段,劳动力供给有限、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经济全球化不断升级、资本输出增加等特征影响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与农业生产率的提升。经济新常态下农村发展存在土地、户籍、财税、科技和生态等方面的问题,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转型发展:深化土地改革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消除户籍限制以充分利用劳动力要素,改革财税体制以精准支持农业发展,鼓励现代农业发展以提高农业生产率,并加强生态保护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动力因素和阻力因素,并寻求适当的政策措施以强化动力、规避阻力。[方法]首先将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划分为"流入城市"、"迁入城市"、"融入城市"3个阶段,接着运用"推-拉"理论,从城市和农村两个角度,对各个阶段面临的推力和拉力进行分析。[结果]推动市民化进程的动力来自于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而阻力来自于城市的外推力和农村的回拉力,4种力量相互博弈在市民化的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特点,在"流入"阶段,农村推力和城市拉力起主要的作用,促进农业人口转移;在"迁入"阶段,制度性原因造成的城市的外推力作用明显;在"融入"阶段,城市外推力和农村回拉力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市民化进程。[结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增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职业技能培训,促进"流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证"迁入";培养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意识,并提高城市的接纳度,实现"融入"。  相似文献   

17.
论现行户籍制度与城乡关系的改革俞德鹏一、现行户籍制度及其产生现行户籍制度的形成于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单纯的人口统计户籍制仍在延续,1954年宪法还明文规定中国公民具有迁徒自由和居住自由(第90条第2款)。然而自此以后,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
财税体制改革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影响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中国财税体制自1994年开始进行了重大改革,即实行了分税制和新的流转税、所得税制度。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理顺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重要举措。从近...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有的户籍制度对农村与城镇间劳动力的流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追溯了户籍制度的建立、发展演化过程,立足户籍制度演变历程分析了城镇和农村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以及劳动力市场在城乡之间的对立分割对劳动力在乡村——城镇之间的流动和迁徙的影响。研究结论认为:户籍制度与重工业化战略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镇和农村形成的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制约了劳动力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户籍制度的改革亟需改善和解决城镇和农村劳动力市场以及城镇内部由于户口属性不同呈现出的农业户籍与非农城镇户籍人口构成的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现状,促进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20.
迁徙自由权作为公民一项基本权利,一直以来,基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存在,令我国对迁徙自由采取的是限制的态度。于宪法中明确了公民迁徙自由,旨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吻合民主政治。取消农业与非农业人口差异对待之标准,建立统一化、可流通的户管理机制,达到自由迁徙的目的,将是未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方向。本文从阐述迁徙自由的内涵入手,考查迁徙自由在我国的发展过程,指出了我国当前户籍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对户籍制度改革的构想,以期对我国进行户籍改革以保障公民的迁徙自由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