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3 毫秒
1.
<正>最近,全集观看了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的由著名作家梁晓声编剧、著名导演张新建执导的电视连续剧《知青》,看后,回味无穷、甘之如饴。知青,是我国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到来,既为北大荒带来了先进文化和城市文明,又为北大荒的开发建设增添了生力军。从1968年至1976年,全国各地共有54万城市知识青年投身北大荒的开发建设中,其中曾在黑龙江省农垦北安管理局下乡的就有9.8万人。广大知青在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形成了令人震撼的知青精神,并成为北大荒精神的一部分,发扬北大荒精神,就是对知青精神的最大怀念。  相似文献   

2.
<正>2018年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0周年。1968年11月,侯玉华也加入那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来到了北大荒,在八五六农场(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三十七团)工作。不久,他被调到团宣传部工作。1970年开始拿起了照相机,那台上海产海鸥4A120相机,伴他走上光影记录之路。在几十年新闻摄影生涯中,他拍摄了许多知青屯垦戍边,战天斗地,工作、学习、生活的照片,这些老照片生动传神,记录  相似文献   

3.
正2018年,正是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0周年,北京、天津、上海、哈尔滨等地的知识青年们自发组团,相约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回到他们曾经奉献过青春的第二故乡——黑龙江省建设农场(原一师六十八团,后改为一师四团),寻觅曾经逝去的青春,追忆那段难忘的岁月。在青石岭水库,建设农场为知识青年举行了"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50周年欢迎仪式",场长万太文代表农场14000多  相似文献   

4.
笔者是北大荒农垦职工的子女,缘于本连队一名知青的一木箱世界名著而走上文学道路,怀着被知青文化熏陶过的感激之情,愿意在此和大家一起探讨"北大荒知青文化的历史价值",期望知青前辈了解我们这一代人对知青文化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正>不论我走多远,飞多高,我对北大荒这个第二故乡的感恩之心将永远不会变……——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王可大王可大用画笔描绘北大荒,用心眷恋北大荒。他绘画作品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构成的风景里,有一股北大荒的情感在流淌。北大荒是他绘画创作之动力王可大出生在一个绘画世家,自幼受父亲和大哥的影响而酷爱绘画,做一个画家是他的梦想。1953年出生的王可大,在"上山下乡"的大潮中,从北京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建设农  相似文献   

6.
我国先后有1700万知识青年加入上山下乡行列,这是举世无双的壮举。然而,“文革”开始后,全国出现两大问题:一是各级党政领导和主管知青工作的机关受到冲击,指挥失灵,业务无法正常开展,工作处于混乱状态。二是这期间又有500多万城镇知青被动员上山下乡,这数字比文革前5年下乡总数还多3倍。于是,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弊病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7.
1958年10万复转官兵进军北大荒,使北大荒农垦事业进入了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60年来,广大复转官兵团结带领支边青年、知识青年和农场老职工,战天斗地、艰苦创业,不仅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丰硕的精神成果—北大荒文化和北大荒精神,成为北大荒精神的锻造者与践行者。  相似文献   

8.
2011年6月上旬,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举办了香港活动周。6月8日,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召开了在港知青座谈会,会议由总局党委委员、副局长王有国主持,总局党委书记、局长隋凤富参加了座谈会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隋凤富指出:“知识青年是特殊年代的一个特殊群体。很多知青朋友非常感谢那个难忘的岁月,通过那段宝贵的人生历练认识了国情,认识了社会,认识了人生,磨炼了自己的意志品质;很多知青朋友以这段难得的人生经历为动力,激励自己走好漫长的人生路,有所作为,贡献社会;很多知青朋友心怀感恩,力所能及地报答第二故乡人民,用各种方式助推垦区事业发展。,在座的各位朋友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隋凤富强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垦区面临千栽难逢的历史性重大战略机遇。认识机遇、把握机遇、抢抓机遇,必将为未来发展拓展出一片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希望在港的知青朋友们一如既往地关注第二故乡发展,力所能及地支持第二故乡的发展。香港是国际化大都市,希望知青朋友们向第二故乡传递最新信息,交流发展理念,帮助梳理思路,提供好的建议;香港是东西方文明交汇地,希望知青朋友们当好桥梁纽带,帮助垦区企业走出垦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协助垦区引进人才和技术;香港正在打造成人民币离岸中心,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发挥独特作用,希望知青朋友们不断提供农垦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良方妙计,推动北大荒集团国际化进程。”会后本刊与农垦电视台联合采访了陈慧中女士和郑中先生这两位在港知青代表。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从文化和精神的逻辑辩证关系及相互作用,论证精神是文化的灵魂与瑰宝,而文化又是精神的产品及艺术表达。精神的主体是人,北大荒精神的主体,必然是北大荒人,而北大荒人组成的历史特殊性使其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质,如军旅文化、地域文化、知青文化、现代农业文化等。同时,这些文化特质及历史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又对人的精神境界和精神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其新的精神内涵,形成了北大荒精神的地域性、独特性、进步性和时代性。因此,北大荒精神的根源追溯在文化,特征体现在文化,发展也受益于文化。同时,文化的影响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体现出精神的特质,两者互为关联、互为作用、互为促进。  相似文献   

10.
“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毛泽东主席三十多年前的这句话让无数知识青年告别城镇,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今天,当失业这一过去被我们认定是资本主义固有属性的现象不可回避地摆在我们面前时,当成千上万的下岗者纷纷离开企业和机关温暖的怀抱自谋生路时,主席的这句话又一次拨动了人们的心弦,城市下岗者在经过理智的抉择后把创业的目光投向农村希望的田野上,“再走上山下乡之路”的热潮扑面而来……山雨欲来我先行包座山林念蛇经一辈子不显山不露水的重庆市天城…  相似文献   

11.
<正>2016年1月10日,由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教育局、北大荒版画院主办,北大荒文创集团承办的"2016年黑龙江垦区美术教师版画培训班"在省城哈尔滨举办,垦区70名美术老师怀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对版画艺术的热爱,克服了天寒地冻,路途偏远的困难,从全省的四面八方汇聚哈尔滨参加了此次为期10天的版画培训。  相似文献   

12.
64年前,为巩固东北根据地,延安的火种点燃了北大荒;53年前,为建设北大荒,10万大军挺进荒原;43年前,50余万知青响应祖国的号召奔赴北大荒;33年前,改革春风拂动全国,北大荒探索出"以家庭农场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16年前北大荒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突破100亿斤;6年前突破200亿斤;两年前突破300亿斤。今天这里已是名副其实的北大仓。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我们有必要重温这段铭刻于心的历史记忆,唤醒三代人铸就的北大荒精神,凝聚全垦区人民的力量向着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的伟大事业前进!作为一个特色专栏,本刊计划用一年半时间,将黑龙江垦区简史呈现在各位读者面前。期待您的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3.
<正>2017年7月18日,由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教育局、北大荒版画院主办,北大荒文创集团承办的"2017年北大荒垦区美术教师版画培训班"在农垦总局党校培训中心举办,垦区近70余名美术老师怀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对版画艺术的热爱,克服了夏日酷暑和路途偏远的困难汇聚到省城参加了为期10天的版画培训。短暂的学习生活,紧张而忙碌,学员们认真听讲座,潜心投入版画创作,夜以继日  相似文献   

14.
正"第一眼看到了你,爱的热流就涌进心底,站在莽原上呼喊,北大荒啊我爱你,爱你那广袤的沃野,爱你那豪放的风姿……"怀着这种深深的爱,20世纪70年代初在红卫农场生活战斗过的278名知青代表回来了,回来探望父老乡亲,回来追忆当年的足迹,感受广袤沃土飘香,领略繁华景市。如今北大荒变成北大仓,怎能忘记那些拓荒的前辈。回访知青到来时,农场党政领导在宾馆门口迎接知青,以红卫农场  相似文献   

15.
<正>刻刀把勤劳与朴实凿进木板,机器将智慧与勇敢拓在纸间。山清水秀的勤得利农场,滋养着一所致力于北大荒版画教学研究与发展少儿美术基本素养的学校——勤得利农场学校。"全国青少儿版画示范基地"是勤得利农场又一张骄傲的文化名片。勤得利农场十分重视艺术教育,把艺术教育作为特色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以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相似文献   

16.
<正>光阴荏苒,岁月如歌。1947年,按照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一批征尘未洗的荣誉军人踏上北大荒这片神奇的土地,唤醒了沉睡千年的荒原。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王震将军亲率10万复转官兵奔赴北大荒,掀起了北大荒第一次大规模开发建设的高潮。之后,14万复转官兵、5万大中专院校毕业生、20万支边青年和54万城市知识青年以及大批地方干部,相继奔赴北大荒,投身  相似文献   

17.
一、前言提起历史上的“北大荒”,人们自然联想到现在的黑龙江。解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黑龙江地区各项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伟大成就,发展成为我国的主要商品粮基地之一。由过去贫寒落后的“北大荒”,变成繁荣富庶的“北大仓”;八十年代后粮食产量突破三百亿。这一历史性的根本变化,彻底改变了“北大荒”的面貌。历史上的“北大荒”怎样,尤其是农业生产情况如何,或许人们还不一定完全了解。历史上的“北大荒”也並非人们想象那样荒寒落后。在她成为我国的“北大仓”並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李晓兵 《农场经济管理》2010,(4):F0003-F0003
黑龙江省八五○农场是王震将军1954年亲自创建的第一个铁道兵军垦农场。农场发展过程中凝集了大批复转官兵、支边青年、知青、科技人员、各行各业建设者的心血。形成了集军旅文化、移民文化、知青文化、当地民俗文化于一身,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北大荒文化。  相似文献   

19.
北大荒之路(1947~2047):从落伍者到领先者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一、北大荒开发奇迹与世界三大黑土地开发何谓"北大荒"?是指中国最北部地区,是世界三大黑土地带之一,因其寒冷和荒芜而被称之为"北大荒"。特别是三江平原,一直是以狩猎和捕鱼为生的满族、赫哲族的生息之地,直至新中国成立前,依然人烟稀少,沼泽遍布,故人称:"北大荒,真荒凉,又是狍子又是狼,光长野草不打粮"——这是当时北大荒的真实写照〔3〕,也是北大荒开发的"一片空白"的历史起点。  相似文献   

20.
正为纪念黑龙江垦区开发建设70周年,从2016年以来,在北大荒版画院的组织下,垦区作者们创作了一批带有浓厚生活气息的黑白版画作品。这些作品描绘了北大荒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展现出北大荒现代化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新发展、新变化。这些作者中有很多是北大荒版画新秀,他们生长在这片黑土地,热爱农场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他们钟情版画艺术,作品虽然还略显不成熟,但却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虔诚。通过不断的创作实践、艺术磨练,他们会逐步成熟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