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在国际上对非物质文化作出明确定义的组织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社区、群体或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种实践、表演、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实物、工具、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同时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作出了具体的  相似文献   

2.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3.
杨长海 《特区经济》2011,(11):216-218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通过是传统文化由传统方法保护转变为特殊权利方法保护的例证,也为西藏传统文化的保护提供了全新的范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无疑将成为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基本的国内法依据,而包括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在内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构成保护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其他国内法渊源。当下,对于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在欢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出台的同时,应积极推进地方立法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西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根本保障在于法制化、规范化,这是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地方立法的内在动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旨在构建国际与国内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这是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地方立法的外在依据。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立法,要坚持"开发与约束相结合"的方针,处理好保护、利用、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可借鉴其他地方立法的成功经验,同时明确西藏地区须重点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2011年6月11日是我国的第六个"文化遗产日",主题是"文化遗产与美好生活",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1]实施以来迎来的一个"文化遗产日"。自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下简称《保护公约》)在巴黎正式通过以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以一种全新的面孔展...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丽华  何军 《北方经济》2007,(19):48-49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释义 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确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唯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工具、实物、手工艺和文化场所.从类别看,主要包括口头传说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等5大类保护对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际性概念,其内涵基本等同于我国的民族民间文化.  相似文献   

7.
岳素玉 《中国西部》2011,(13):106-109
2003年10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物质量文化遗产应涵盖五个方面的项目: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相似文献   

8.
王芳 《北方经济》2011,(9):72-74
根据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各民族  相似文献   

9.
陕西是中华民族、华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目前,我省经文化部批准设立了陕北、羌族两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3项,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62项、省级453项、市级1127项、县级2292项,为保护好这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我省非遗保护、保存工作,制订出台《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0.
北京空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以"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为使命,努力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发挥积极作用。"中心"依托于多领域经营积  相似文献   

11.
<正>9月11日至12日,由文化部、四川省政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非遗国际论坛在成都举行。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的8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探讨现代化进程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新挑战以及如何让非遗文化的传承与时俱进。本届论坛以"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通过"现代化与文化多样性""文化变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创造""现代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养"三个议题的  相似文献   

12.
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以其独特方式和传统形态而存在于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并使我们的文化失去原有的本真性和特点。如何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保护好传统文化,保护好具有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后人在文化的多样性选择时具有更多的余地,是我们必须加以考虑的。本文在分析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指出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所面临的严峻形势,以及在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对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3.
邓薇 《魅力中国》2014,(9):325-325
各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得如火如荼,对于其他国家国内法的借鉴自然很有必要,但相关国际公约、奈约的作用也同样不可忽视。本文梳理了UNESCO和WIPO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相关公约,以期更好地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自有的文化记忆。中国人民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愈加重视旅游质量。目前,旅游业开发领域在不断扩大,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步成为重要的人文旅游开发资源。这也迫切要求我们要保护好祖先留给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为子孙后代在文化选择上提供广阔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既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又为旅游地创造经济价值。海伦剪纸作为黑龙江省知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与开发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5.
崇文区的非物质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因种种原因,代代相传的“绝技”岌岌可危。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承脆弱的人类财富。已经引起世人的关注和保护。今年9月,《崇文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正式问世,在全市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中,引起不小的波动。 如何最大限度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保留下来,并充分发掘其商机,在发展中保护,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部》2012,(23):16-17
中国作为著名的文明古国,自1985年加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至2012年8月,共有43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7处,世界自然遗产9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4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3处。源远流长的历史使中国继承了一份十分宝贵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它们是人类的共同瑰宝。  相似文献   

17.
鄂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传统的保护方式不足以满足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需求,本文结合鄂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及特点,分析了鄂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重点探讨了鄂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模式的构建,论述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框架下如何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8.
<正>(2016年1月14日)同志们:这两天,我们在总结、交流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实施《文化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通知》作了具体部署,对《文化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管理办法》两个文稿的征求意见稿和相关问题作了深入的讨论。这里我讲点意见,供大家参考。一、非遗保护工作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从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  相似文献   

19.
对于文化遗产(日本统称"文化財")的保护主要可以分为静态与动态两种。就静态保护而言,对于建筑、风景等物质遗产(日本称之为"有形文化財")更适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無形文化財")更多要进行活态保护,活态保护故名思及就是要保持文化遗产本身的活性,要是"活"的保护"活"的文化现象。就命名来讲,日本的名称更具有人文关怀一些,遗产是遗留的财产,更强调时间性;而文化财指的是一种文化财富,更强调其现实价值。活态保护对于现今中国非遗保护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工作。  相似文献   

20.
杨长海 《特区经济》2015,(2):99-1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一般公共产品特性及外部性,是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作为非遗外部性解决手段的政府干预,重要表现是通过法律制度或公共管制在界定产权或削减交易成本方面发挥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作为行政法调整非遗保护的典型,必将对鼓励和保护非遗正外部性产生深远积极影响,但其缺点是难于兼顾对私权的尊重。日本、韩国"文化财产"概念以及我国台湾地区"文化资产"概念可以为我们提供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