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农地规模经营非粮化有助于农民增收,但从长期来看,农地非粮化将可能危及国家粮食安全。本文针对农地规模流转中的非粮化行为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种粮成本高、效益低、风险大、融资难等是导致非粮化的原因,而发展冲动、粮补政策不完善、监管惩处不到位则是导致非粮化加剧的原因。应通过降低种粮成本、增加农业经营收益、规范耕地用途、改进粮补政策、增强金融支持、加强监督管理等应对非粮化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型经营主体的不断出现,许多地区加快了耕地流转的进程,对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土地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均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现行一些新型的市场化流转模式,如农户与企业、农户与专业合作社、农户与专业大户之间的流转“非粮化”较为明显。耕地流转“非粮化”现象一方面是农业种植比较效益的正常反应,是农民的理性选择;另一方面,耕地流转“非粮化”从长期来看可能因减少耕地面积而危及国家粮食安全。一、耕地流转“非粮化”的特点与原因从流转对象来看,农户对农户流转的耕地基本还是用来种粮食,但农户对协会、农户对企业、农户对种植养殖大户的流转, 相似文献
4.
当前,农地“非粮化”造成的粮食隐性损失已远超耕地“非农化”造成的显性损失。通过分析可知,农地“非粮化”是既定约束下农地经营主体追求收益最大化的结果,也是地方政府“寻租创租”的结果。为此,一方面,应该提高粮食的比较收益,完善精准补贴,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另一方面,增强农地利用监管力度,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引导土地有序流转,从而保证粮食生产,保护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5.
在政策支持和社会发展的双重推动下,农地流转经营的模式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进行。然而,在农地流转下日益凸显的“非粮化”现象已严重威胁到中国粮食安全。基于这一现实背景,通过梳理当前农地流转“非粮化”的发展现状,探讨其诱因,并结合现实情况给出合理的长效对策,以期有效应对和处理农地流转与“非粮化”之间的错综关系,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并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农村土地流转规模逐年扩大,土地流转过程中逐步出现土地"非农化"、"非粮化"使用现象,给国家粮食安全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隐患,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为了解掌握甘肃省农村土地流转中"非农化"、"非粮化"状况和成因,研究评价这一现象对甘肃省粮食安全及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探索解决有效控制"非农化"、"非粮化"趋势的政策措施,我们采取统计调查、实地考察和座谈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在兰州、天水、武威、金昌四市组织开展了一次农村土地流转中"非农化"、 "非粮化"问题专项调研工作. 相似文献
7.
随着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模扩大,速度加快,流转对象和利益关系日趋多元。迫切需要加强管理和服务以防止发生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流转。侵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改变土地用途出现“非农化”与“非粮化”以及流转不规范引发纠纷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完善农地产权保护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保障。农地“非粮化”问题日益被学界关注,但较少有研究分析农地确权对农地种植结构的影响。基于中山大学公布的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6年数据,采用IV-2SLS模型以及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农地确权对农地种植结构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农地确权总体上会正向显著影响农户粮食作物种植。(2)农地确权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要素配置,进一步影响农地种植结构,农地流转、家庭劳动力配置在影响机制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农业资本投入为遮掩效应。农地流转、家庭劳动力投入正向影响农地粮食作物种植比例,农业资本投入负向影响粮食作物种植比例。(3)农地确权对农地种植结构影响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差异,对未发生过农地调整的村庄农户粮食作物种植行为影响更显著。因此,农地确权会诱导农地种植“趋粮化”,而不会带来“非粮化”问题。完善农地流转市场、适当鼓励外出劳动力返乡,将有助于抑制“非粮化”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持农村土地政策稳定性,避免频繁的耕地调整,可以有效保障农地确权政策效应的发挥。 相似文献
9.
防止耕地流转中的“非粮化” 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型经营主体的不断出现,我国许多地区加快了耕地流转的进程,对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土地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均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现行一些新型的市场化流转模式,如农户与企业、农户与专业合作社、农户与专业大户之间的流转“非粮化”较为明显,耕地流转“非粮化”现象一方面是农业种植比较效益的正常反应。是农民的理性选择:另一方面,耕地流转“非粮化”从长期来看可能因减少耕地面积而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因此耕地流转的“非粮化”问题值得关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11.
耕地流转中的“非粮化”问题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分析了当前耕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非粮化"问题和耕地"非粮化"对粮食生产的冲击。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优化粮食生产布局,稳定种粮面积比例;稳定和完善种粮补贴政策,进一步加大对规模化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及规范性;细化农地利用类型,对耕地流转的农业用途做明确的划分;为规模化种粮者提供信贷、农业保险等方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农地流转由原来的农户之间、集体内部,扩展到多元主体、跨区域,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实践对健全公开流转市场、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农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提出了新要求。 相似文献
16.
<正>耕地流转速度加快、范围扩大,已是当前农村出现的新常态。这既反映了农村生产力重新调整的客观属性,更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总体上看,传统农区的耕地流转比例低一些,而工业化较快的沿海地区,耕地流转比例则大幅度提高。从基层调查情况看,耕地流转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农地种植结构与中国粮食安全直接相关,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保证粮食安全要实打实地调整种植结构,因此有必要对农户的种植结构调整决策进行深入研究。方法 文章基于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运用OLS回归模型与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农地经营规模对种植结构的影响。结果 (1)农地经营规模与种植结构存在“U”型关系,拐点为2.533hm2。当农地经营规模小于拐点时,规模扩大会引起种植结构“非粮化”;当农地经营规模超过拐点后,规模扩大会引起种植结构“趋粮化”。(2)分粮食功能区考察,农地经营规模与种植结构的“U”型关系仍然存在,但在不同粮食功能区产生了不同的种植结构调整效应。(3)地权稳定性对农地经营规模与种植结构调整的“U”型曲线关系具有调节效应。结论 提出发展农机服务市场、协调各区域粮食生产责任、引导农户签订权责明确的土地流转契约、增加政策性种粮补贴、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建议。研究发现有助于理解农地经营规模与种植结构调整之间的内在机制,确保农户种植行为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相契合。 相似文献
18.
瑞安市地处浙江省东南沿海,现有农村人口106.95万,农户数27.99万.农村劳动力63.29万.耕地面积28.87万亩,园地7.07万亩,林地62.51万亩.2012年土地流转总面积146535亩,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50.74%;涉及流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106826户,占全市承包农户总数的38.17%.
农地流转主要形式
专业代耕代种.即由农户委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其承包的土地进行耕种,农户只需支付一定费用,所产粮食归农户所有.合作社开展统一育秧、统一耕作、统一栽植、统一收割等专业化服务.种子、化肥、农药也可以委托合作社统一购买.如篁社粮友农机作业合作社,包办了当地及周边乡镇800多户农户共2300多亩水田代耕代种农活. 相似文献
19.
农村土地流转非粮化与粮食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较低,农村土地在流转过程中出现了非粮化的倾向。土地非粮化虽然取得了眼前的经济效益,但从长远上看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粮食安全。只有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非粮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农村土地流转非粮化与粮食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土地流转非粮化形成的原因农村土地非粮化趋势明显,原因是多方面的:1.农产品内部价格体系不合理。农产品内部价格体系不合理是指同等单位粮食作物的价格远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