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有一种常见说法,认为“大银行服务大客户、小银行服务小客户”,而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以小微企业和农民为主,似乎普惠金融绝非大银行“菜”。 其实不然。在我国,各大型国有银行充分发挥覆盖城乡的网络优势、规模庞大的资金优势、扎根基层的队伍优势,走出了大型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中国之路。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印度等地,也广泛存在国有性质的大型金融机构参与普惠金融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2.
罗俊 《理财》2024,(2):44-46
<正>科技的发展,大大促进了金融的繁荣发展,特别是在推动商业银行高质量发展上,展现了前所未有的潜能。金融科技如何赋能商业银行高质量发展一是金融科技赋能普惠金融业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一,银行在普惠金融业务中运用金融科技,可形成数字普惠金融业务,使其能以更低的成本服务更多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边远贫困地区人群和低收入人群。  相似文献   

3.
普惠金融本质上是指为各层次客户提供的金融服务应足够便捷、价格合理并且安全。但从2005年普惠金融概念被引入我国以来,社会各界对普惠金融的理解更多停留在开设了多少家银行,设立了多少个网点,对小微企业及农户发放了多少贷款,政府和监管部门出台了多少优惠政策等方面,忽视了普惠金融的服务性质应是一种可持续的商业行为而非福利性的公益行为。目前金融机构网点延伸至全国各个乡镇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也基本到位,各金融机构纷纷推出各类专项产品,但仍有部分诸如家庭农场、农机具合作社等新兴农村经济主体得不到资金支持,低收入者、小微企业等弱势群体难以获得有效的金融服务,金融服务“普而不惠”。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发展已有一段时间了,对我国传统银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目前互联网金融的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等业务形态,然后阐述了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支付业务、借贷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影响,以及分析了传统银行金融服务的现状,最后针对互联网金融在便捷性、普惠性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传统银行在网点布局、风控经验等方面的优势,提出了加强传统银行与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合作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发展普惠金融是国家战略。现有普惠金融发展研究中一般都是从政府和金融机构角度进行普惠金融的内涵、实现途径等进行研究,而少有从金融消费者角度进行阐述,论文在此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当前,普惠金融发展有进步但很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目前金融服务难以满足农民多样化的生产性需求,小微企业融资难,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与普惠金融目标相差甚远等。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国际上的孟加拉乡村银行、美国社区银行和印度规模银行模式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借鉴。为此,我们要针对性地强化对低收入人群的金融知识教育,建设可满足金融消费者金融可得性的基础设施,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金融产品以及充分利用新技术等以改善之。  相似文献   

6.
线上综合金融服务SDK解决了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的困局,它强调的是在一个场景生态下,各司其职、各补其位、回归本源的理念,实体企业回归主营业务,金融机构专注于金融服务,坚持“Poweryourbusiness”的宗旨,通过降低服务门槛、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金融效益,更好地惠及更多的人群,共同构筑一个良性可持续发展的普惠金融商业模式。  相似文献   

7.
有一家银行,成立二十多年来,一直秉承“普惠金融、和谐共富”的经营理念,解决了众多小企业和商户的生存问题;有一家银行,独立研发了小企业信用评级的评定模型,并向城商行、农商行、农信社等金融机构输出,成为国内最早实现小额信贷技术输出的银行之一;有一家银行,踏实做线上化建设,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和多种安全认证方式,重塑业务流程。它就是东北地区首家上市银行——哈尔滨银行。自1997年成立以来,哈尔滨银行坚持以“建设服务优良、特色鲜明的国际一流小额信贷银行”为战略目标,探索推出独具特色的小微金融核心技术,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全面提升经营能力,做强战略特色业务。本期我刊记者采访哈尔滨银行科技部总经理李俊龙,分享哈尔滨银行在发展移动金融、科技惠农、小额信贷、数字普惠金融等方面的经验和成果。  相似文献   

8.
财经动态     
刘玉 《国际融资》2014,(7):68-69
近百家中国金融机构采用阿里云服务 据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阿里云公司消息,阿里云正在向金融行业输出“去I O E”的能力,目前已有超过100家银行等金融机构向阿里云采购云计算服务。据悉,阿里云已计划向2000多家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提供服务。相比于传统方式,平均每家银行上“云”的成本节省70%,时间上也由原先的30天缩短为15天。目前已有渤海银行、东海银行、吴江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业务运行在阿里云计算上,以此为数百万用户提供网络支付服务。  相似文献   

9.
发展普惠金融是我国金融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上的重大创新。本文以山西省为例,以农村信用联社(含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三类小微金融机构支农支小问题为切入点,调查了解当前全省小微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服务的基本情况,分析当前影响和制约普惠金融发展的主要因素,总结了对我国小微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经验做法,结合当前山西经济发展实际,提出进一步推进小微金融机构提高普惠金融服务水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刘源 《金融博览》2014,(21):10-13
互联网金融从诞生之初,就已经被贴上了普惠金融服务的标签.互联网金融的民主化、普惠化是其相对于传统金融机构的巨大创新.而实现最大范围内的“普惠金融服务”也被看作是互联网金融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勇 《首席财务官》2015,(Z1):80-86
从信贷规模来看,互联网金融多少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但互联网思维对传统金融却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互联网金融正在“自下而上”地推动普惠金融,为中小企业融资及金融环境的改善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互联网金融新玩法颠覆传统思维2013年6月13日,余额宝在中国鸣响了互联网金融的枪声。它的玩法让传统金融从业者始料未及,之后,金融业界诞生了许多个“宝宝”。在此之前,银行、基金、证券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也尝试“触网”,利用自建的电子商务渠道做网上直销,在金融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分析了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的现实困境在于:县域普惠金融服务深度不够、县域普惠金融服务广度不足、县域金融服务成本较高、县域普惠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压力较大,制约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的根本症结源于金融排斥,从制度创新、体系创新、产品和服务创新、技术创新四个维度,提出促进普惠金融更好地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金融家》2014,(9):91-93
世界上,仍有25亿人无法享受到普通金融服务(存贷款、保险、支付等)。而CGAP作为一个全球性金融普惠研究组织,一直坚信帮助不同阶层享受金融服务的重要性。 首先,CGAP通过以用户为导向的途径,确保提供的服务符合用户的需求。 其次,对数字金融提供支持。诸如手机、POS机等新科技和代理机构,可以帮助金融机构大幅减少服务客户的成本。 再次,针对普惠金融的政策与监管正在发展健全,一些被银行忽略的地区也得到了良好的政府支持,当地的金融普惠服务得以进一步发展并延伸。最后.我们仍然需要牢记,我们所做的还远远不够,仍然有大量人口需要我们的服务。 ——世行扶贫协商小组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代表Eric Duflos  相似文献   

14.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服务小微企业、“三农”等普惠金融群体时往往因为信息不对称、缺乏有效抵押物等问题面临较高风险,尤其受新冠疫情冲击,中小企业的经营环境压力更大,市场风险进一步走高,信用风险上升概率变大,无疑对银行带来更大挑战。防范和化解相关风险已经不仅仅是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事情,需要相关部门积极作为,推动建立和完善信息共享、风险分担及补偿机制,引导各方支持普惠金融发展。本文在总结目前国内普惠金融风险分担机制基础上,分析目前各地风险担保机制的特色和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同时提出,要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村镇银行是我国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填补了县域普惠客户的金融服务空白。中银富登村镇银行顺应数字普惠金融大趋势,正在逐步探索商业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而实践证明,越是下沉的金融机构,越能够体现数字化应用的功效。在我国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脱贫攻坚战之际,推进以数字化升级为目标、以场景驱动为手段的数字普惠变革,成为中银富登村镇银行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承担社会和时代责任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李建军  韩珣 《金融研究》2019,465(3):129-148
本文从县域和省际两个层面,采用OLS最小二乘法和DID双重差分法检验了普惠金融的政策效应。研究发现,普惠金融发展初期,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是这种效应仅在集中连片特困区显著,受资源倾向性配置的效率损失、农贷的“精英俘获”以及金融知识匮乏的影响,银行服务包容性的提高没有反映出明显的益贫性;在产品市场、要素市场和中介市场发育程度较高、对生产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程度较强的地区,良好的制度环境可以对金融资本扭曲配置行为加以约束,纠正普惠金融对贫困减缓的负面效应;银行、保险等正规金融机构忽视弱势群体的资源配置结构是导致包容性金融体系无法实现减贫的根源。因此,兼顾广泛包容、特定配比和商业可持续的制度框架才能扭转正规金融机构现有效率和公平皆损的局面;构建信息化普惠金融体系,能够克服正规金融机构高门槛、服务成本高以及逆向选择等问题,成为对社会帕累托最优的政策框架选择,促进收入分配公平和减缓贫困。  相似文献   

17.
《金融电子化》2016,(6):93-93
本刊讯6月2日,第七期“金融大家评”对话讲座活动在清华大学举办。本次以“互联网+普惠金融”实践、发展与创新为主题,邀请了普惠金融专家、银行网络金融专家以及新金融专家,聚焦“银行普惠金融实践,共商发展新机遇”、“创新驱动互联网+普惠金融新模式”等话题展开全面深入的探讨,探路普惠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金融服务小微、服务实体经济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大、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和经济工作会议等均做出重要战略部署,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配套政策频出。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普惠金融,尤其是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信贷投放力度逐年加大,明显降低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并探索形成了IPC、信贷工厂和大数据等小微信贷模式,小微金融服务逐渐呈现出线上化趋势,优质小微企业客户群已经成为银行进军的“蓝海”。  相似文献   

19.
依托以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为代表的新金融业态模式创新作为切入点,形成"政府主导、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主动参与、全民普惠金融理念和风险意识培植"相契合的方式,来解决传统普惠金融实践过程中暴露的"短板"问题是我国发展普惠金融的必由之路。具体操作上,需要在政府主导普惠金融体系顶层设计的基础上,依靠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的建设及其内容的细化和可操作化为突破口,来营造普惠金融发展的良好金融生态环境;依托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等为代表的新金融业态发展带来的模式变革和创新,来激发金融机构自身比较优势的发挥,渠道的拓展和产品、服务等方式的创新,去主动对接普惠金融发展的机遇;通过对全民普惠金融理念和风险意识的培植,激发全员主动参与普惠金融实践的活力。  相似文献   

20.
乔睿 《青海金融》2020,(1):42-45
普惠金融提出至今,中国通过普惠金融进行金融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限于传统金融模式存在的金融机构高经营成本、低效率、金融服务不均衡等共性问题,精准扶贫始终无法达到"最后一公里"。数字普惠金融实现了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的深度融合,有助于提升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成本可承担性、金融供需的可匹配性,是金融精准扶贫的助力器。本文从分析传统金融在精准扶贫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着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借助数字化新技术实现精准扶贫的内在逻辑机理,梳理数字普惠金融的优势,探索数字普惠金融促进精准扶贫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