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般认为精神损害赔偿仅存在侵权责任中。实际上,当事人也可能因违约而主张精神损害赔偿,对此争议很大。本文试从国内外对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司法实践及学界争鸣入手,分析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因侵权行为而导致的精神损害可获得物质赔偿,这是各国普遍认可的准则,我国也不例外,但因违约而导致的精神损害是否可以得到物质赔偿在我国则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本文从违约与精神损害联系的可能性着手,分析违约能否产生精神损害以及法律是否具有规范的必要性,违约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浅议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法律大多将精神损害赔偿限定在侵权领域,在违约中一般不承认有精神损害赔偿存在.而在具体实践中,社会生活的纷繁复杂决定了有些违约行为给对方造成的非财产损失远远大于财产损失,对该非财产损失运用责任竞合原理有时往往无法解决.法律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调节器,理应对违约中的精神损害赔偿予以明确规定.从法律的功能角度考虑,我国合同法中应当明确规定对违约造成的精神损害予以赔偿.本文拟从我国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入手,分析了在违约中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根据违约与侵权二元划分的传统理论,合同之诉不得请求精神损害赔偿。这是我国学界的通说。但一些违约行为造成的精神损害是客观存在的,不予赔偿不符合民事权利救济的基本原则。参酌国外的学说和立法、司法实践经验,我国应承认违约的精神赔偿,但应从严把握,避免滥用。  相似文献   

5.
人们在讨论民法上的法律责任时,往往认为因侵权致人损害的损害后果包括财产损害和精神损害,而在违约责任中,认为赔偿损失仅限于财产损失。笔者认为以上观点有失偏颇,因违约而造成的损害同样包括精神损害赔偿,并从理论上,途径上,可预见性规则上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6.
这几年来,出同了一系列精神损害赔偿的新类型案件,该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我国精神损害赔偿立法的缺陷和改进。  相似文献   

7.
对侵权与违约竞合下的精神损害,按照现行法律规定,只有通过侵权之诉进行救济,但同时不能获得对履行利益损害的赔偿。只有确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对责任竞合中的损害才能进行全面救济。附随义务在现代合同关系中的出现是确立该制度的法理基础,它使违约责任的救济范围向侵权责任靠拢。在比较的基础上,就确立中国的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提出了四点构想。认为《合同法》第112条是该制度确立的法律依据。  相似文献   

8.
由佘祥林的案子引发了对国家赔偿中精神损害赔偿的思考:如何确立国家侵权的精神损害赔偿的构成要件,面对现行立法的不足,对其完善就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正在逐步趋向于丰富和完善,尽管其仍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立足我国的现状,本文将对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若干争议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当事人请求赔偿精神损害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民事案件明显增加,但纵观我国现行立法,无论是<民法通则>还是各单行法,对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都极具模糊性,从而导致司法实践中的混乱不堪.因而,如何正确认识并完善这一制度,于理论及实践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合同法》已对预期违约制度进行了相关规定,但《合同法》中同时规定了不安抗辩权制度,由于两项制度有着类似的功用,因此有学者对预期违约制度存在的价值产生质疑,甚至主张取消预期违约制度。概括性地介绍了预期违约制度,分别从预期违约制度法律价值、法律基础以及经济分析的理论角度,论述了预期违约制度在《合同法》中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法院对违约金数额调整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事人自由约定违约金是合同自由的具体体现,但违约金数额过高或过低,则造成对当事人一方的不公平待遇。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和我国合同法都对违约金条款采取了予以干预的原则,但法律的过度干预又将违背合同自由原则。我国合同法的有关规定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调整违约金的数额,实有必要借鉴外国法的经验,适当控制法院或仲裁机构的裁量权。  相似文献   

13.
根本性违约是西方合同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 ,中国合同法虽未直接采用根本性违约这一概念 ,但其实质性内容已体现在合同解除权等相关制度上。借鉴西方对根本性违约的规定 ,可以使中国合同法的有关规定与国际社会更趋向一致。  相似文献   

14.
英关普通法和大陆民法法系在违约救济措施上存在较大的差异。英美法院选择判决损害赔偿,充分发挥金钱的弥补作用;而大陆法系国家更多地是判令违约方实际履行。在司法实践中对违约损害赔偿的归类上,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采纳的标准不同,但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实际损害和期待利益的丧失两类。在对违约损害赔偿的目的、违约损害赔偿适用的限制上,两大法系在立法及司法上表现出极大的趋同倾向。  相似文献   

15.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违约行为并不总是一件坏事,当违约的收益大于或等于因违约而要承担的违约责任时,当事人就有违约的激励。否之,则有履约的激励。违约损害赔偿作为价格高低可以影响当事人选择违约亦或履约的激励。违约损害赔偿的经济目标是鼓励有效率的违约,阻止无效率的违约。通过三种方案的比较,将可得利益损失纳入违约损害赔偿之内,是唯一可以实现违约损害赔偿经济目标,满足法律的效率要求的方案。  相似文献   

16.
预期违约制度和不安抗辩权制度是合同法律制度的重要内容,具备完善的预期违约制度或不安抗辩制度有利于合同当事人顺利履行合同,保障合同目的的实现.由于此,该两项制度被世界各国的合同立法以及相关国际公约所重视.我国《合同法》则同时规定了这两项制度.但在有关问题上却存在一些不同看法.因此有必要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以澄清认识上的误区.  相似文献   

17.
我国合同法规定了默示预期违约与不安抗辩权这两种有较多相似之处的制度。对默示预 期违约与不安抗辩权两种制度加以比较,并探讨《合同法》同时规定这两种制度有无必要。  相似文献   

18.
我国民法规定赔偿违约可得利益,但其效果并不理想。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我国的调解式审判的因素,也有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及其观念的残余影响,还与法理上的某些认识观念有关。  相似文献   

19.
效率违约并非一种独立的违约形态,是对部分违约行为在经济视角下的肯定性价值评价.应借鉴西方经济分析法学派将效益原则引入违约评析之中及相应的违约救济理论,完善我国合同违约责任制度.  相似文献   

20.
对于第三人侵害合同的性质存有多种学说,其构成要件、法律后果是基本命题,我国合同立法应引入第三人侵害合同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