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慎到在战国政治思想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其政治思想进行了道、法融合的新努力,对战国中后期的中不害、韩非等人产生了重要影响。“君道观”是慎到政治思想的理论核心,集中体现了其政治思想的基本主张。本文从历史课教学出发,从君主的产生、君主的统治之道和君臣之间的政治关系等方面来探讨慎到的“君道观”,揭示这一政治思想的理论内涵与实质。  相似文献   

2.
王弼从道家的自然主义出发,提出“无为”的政治主张,认为君主治国理民应该像道生成万物那样,要顺其自然,让万民自生自成,自相治理。但是这并不表明君主是可有可无的,他需要法天作制,设名立教,以无为为君,行不言之教。而要做到无为,君主必须体察自然之道,这就要求君主必须同时又是圣人,因为只有圣人才能体道。既能体道,又能无为,这种内圣外王的圣王,就是王弼的理想人格,它并没有脱离中国古代理想人格的传统,但又有着与众不同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阐释忠孝之道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移孝作忠"的原因、历史演变和政治功能。认为忠孝之道作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主干,既是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又是统治者维持政治安全的重要工具。"孝"道所包含的政治功能和价值取向使得"移孝作忠"成为可能,成为封建君主进行统治的重要杠杆。在今天看来,忠孝之道的消极性是不容忽视的。但忠孝之道的...  相似文献   

4.
王旭艳 《黑河学刊》2008,(2):106-110
韩非之法的最基本的意义等同于刑,其所提倡的法治,实际上就是刑治。韩非要求法具有公正性和强制性,具备成文性和公开性,具有变动性和稳定性。韩非的法就其实质而言,只是君主个人意志的体现,是君主权力的派生物。韩非法治思想当中的公正性,虽然在实践中很难实行,但对尊贵卑贱的等级观念有所冲击。韩非的法治思想对于历代君主专制统治都起了重大作用,它和儒家思想一起,共同构成了封建君主实现专制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文列举了黄宗羲关于君主专制及其法律的谋取私利、剥削人民、独断专行、凶残暴虐等罪恶,阐释了黄宗羲提出的君主"为天下之大害"; "天下为主,君为客"; 群臣旨在"为万民";"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因此,必须推倒和废除,制定"天下之法" 等朴素民主思想.  相似文献   

6.
杜树旗 《发展》2013,(1):68-69
"谏官"又称"谏臣",是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孔子家语·子路初见》有"为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的名论。"谏官"制度从春秋延续到清朝,虽然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蕴藏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人生哲理,涌现出了汉代的刘辅、王褒等,宋代司马光、欧阳修、范仲淹,唐代魏征、褚遂良、朱敬则等著名"谏官"贤臣,演绎出了"进谏"与"纳谏"的斑斓活剧,对现代决策咨询具有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7.
訾其伦 《黑河学刊》2011,(2):25-26,28
尹文子把名不符实的谬误归纳为"悦名而失实"、"违名而得实"、得名而失实、同名而异实等。这一思想与先秦时期一些诸子关于"名"之谬误思想有相同之处。尹文主张礼刑并用、儒法兼治,其思想对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思想有一定影响。尹文研究名之谬误思想的主要目的是为封建社会的政治伦理秩序服务。  相似文献   

8.
论用人大忌     
《西部大开发》2015,(3):133-135
一、用贤而疑《刘廙政论》上说,"自古人君,莫不愿得忠贤而用之也;既得之,莫不访之于众人也。忠于君者,岂能必利于人?苟无利于人,又何能保誉于人哉?"译文:自古以来,当君主的人,没有不想得到忠贤之士而任用他们的。而得到这些忠贤之士之后却又免不了去向众人调查,问问这些忠贤之士究竟如何。但是忠于君主的人,哪里能够事事都有利于他人呢?如果有一件事得罪了人,没有给人带来利益,那怎么能够让众人都称赞他,在众人中都得到好的名声呢?  相似文献   

9.
孔子是我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其思想在中国古代以及当今都有很大的影响。其中,他的“为君之道”对于今天的居上位者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从为政以德、选贤用贤和以民为本三个方面对孔子“为君之道”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韩非从人性好利恶害出发,主张通过赏罚的手段来治理国家和实现君主的目标。本研究阐述了赏罚的对象、标准、原则,尤其强调重赏重罚,并探讨了其赏罚思想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仁政"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笔者从孟子惯于从人们的心理出发推论出自己的政治主张这一特点出发,对仁爱之心与反射心理这两种心理现象进行了探析。通过对这两种心理现象的探析,笔者发现孟子"仁政"学说的心理基础是君主的仁爱之心和民众的反射心理。这两个心理基础使孟子的"仁政"学说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重视君主的自我反省、重视民意、以民为本、提倡君民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有位易君左,他作《登岱》诗高歌泰山,说:"我欲定此为国山"。定泰山为"国山"之倡议由此提出。易氏提出此说至今,已有80年,纵观近百年间,评定泰山为"国山"的声音一直不曾停歇。新世纪到来之际,"国山"之议更成为社会热点,  相似文献   

13.
晓峰 《重庆改革》2000,(7):I001
数千年的华厦文明,璀灿辉煌,然其治国之道,多以人治。开明之君,国泰民安;暴虐之君,民不聊生,国事颓废。  相似文献   

14.
《论语》子路第十三篇第十五章: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相似文献   

15.
张亚娥  王振明 《发展》2007,(1):141-142
首先要了解韩非及其思想的本源,对国人来说或许显得更具有现代意义.这个应使我们思考的问题就是:一种思想观念的产生及其影响,不能只从其自身得到解说,而应从其赖以产生的这一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中去寻求正确答案.韩非作为法家的集大成者,他在吸收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批判与改造、创新与提高,建构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从而将早期法家的思想系统化、理论化,将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综合了法家的三大思想,创立了法术势兼用的君主治理论.其中形名术是韩非学说中最重要的一种御臣手段.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说韩非"喜刑名法术治学",将"刑名"冠于"法术"之前,足可看出形名术在韩非学说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赵竹村 《发展》2012,(5):99-101
形势知识是一门古老的知识。在战国末期,韩非在《五蠹》中讲了一个"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吕氏春秋.察今》篇中也写了一个叫做"刻舟求剑"的寓言故事,都阐述"时势"变化的道理,形象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关于经济社会变化的思想认识。  相似文献   

17.
民众观是韩非政治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韩非凭着他对人性的认识,认为民众趋利避害,无知无识,所以会成为专制政治的障碍,于是就主张用各种手段严格的控制民众。并且利用民众,让民众都参与到"耕战"的行列,为统治者服务。对于难以控制、不于统治的群体要坚持铲除,甚至主张鼓动民众相互告密以达此目的。研究他的民众观的得与失,在今天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无为而治"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它是一个有着严密逻辑论证的理论体系:自然无为的天道观是无为而治的理论基础;"道生之,德畜之"的德性论是无为而治的人性前提;无私无欲的"圣人"是无为而治的关键因素;"小国寡民"是无为而治的必然归宿。  相似文献   

19.
李粉艳 《新西部(上)》2010,(8):110-110,99
本文阐述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家思想的内涵及发展历程,认为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及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提出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和谐观;"以民为本"的民本政治理念;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中庸"之道。指出它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走向世界》2011,(25):83-84
【原文】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译文】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