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文献在运用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BSH)研究快速发展的经济体的实际汇率时,大多只讨论了该经济体本身的可贸易品部门和不可贸易品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差异,而忽略了两国可贸易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和相对工资增长率的差异,以致研究的结果并不一定符合BSH.本文通过拓展BSH认为:一国实际汇率的变化不仅取决于两国相对物价水平,还取决于两国货币的名义汇率,而两国的名义汇率由两国可贸易品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增长差异,两国可贸易部门的相对工资增长率差异和资本的产出弹性共同决定的;而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正好反映两国间贸易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与工资的相对的变化和资本的产出弹性;它既影响两国名义汇率,又影响两国相对物价水平.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 2007~2017 年 “一带一路” 国内沿线18 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 利用DEA 模型测算各地区基础设施投资效率, 并建立空间杜宾模型, 对软、 硬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效应进行实证研究。 研究发现: (1) 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区域差异较大, 综合效率呈现东部>西北>东北>西南的特征, 各区域整体投资效率均有所提升但区域差异缩小的趋势不明显; (2) 基础设施投资纯技术效率对综合效率的贡献程度大于规模效率, 管理、 技术水平等方面的提升相比基础设施规模的优化配置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更大; (3) 资本投入依然是驱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力, 软、 硬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都具有正向推动作用, 后者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拉动作用高于前者; (4) 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本地经济增长可以带动相邻地区经济增长。 此外, 还发现交通运输能力同样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但本地经济增长受外地交通运输水平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中国各区域金融资源差异决定了不同区域金融资源可得性,进而造成不同区域经济增长差异.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贷款是人均产出的原因.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证实,货币政策对东部地区经济的促进作用大于中西部.为减小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应该采取区域金融政策缩小区域间金融资源差异.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区域经济的视角,利用2005~2010年相关各省、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对中国东、中、西部区域人均碳排放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协整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东、中部区域的人均GDP、产业结构、能源效率、人均碳排放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西部地区的人均GDP、能源效率、人均碳排放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东、西部地区的人均GDP、产业结构、能源效率分别是人均碳排放量的格兰杰原因;中部地区的人均GDP、能源效率分别是人均碳排放量的格兰杰原因,且人均GDP与人均碳排放量具有双向格兰杰原因。从协整关系看,人均GDP、产业结构、能源效率对人均碳排放量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据此文章最后给出了一些区域经济低碳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年度数据对我国的就业增长进行实证分析,并利用地区面板数据展开研究,进行地区比较.研究表明:从全国来看,经济增长和工资水平增加对就业增长具有正效应,而资本对就业增长具有替代效应.从地区来看,经济增长对就业具有创造效应,工资水平增加对就业的影响具有负效应.不考虑工资水平增加对就业的影响,国内投资对就业的影响具有负效应,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的影响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未来,我国需要制定相应措施,缩小地区之间的差异,如继续加快经济发展步伐;将外商直接投资更多投向中部和西部地区;以国家政策为指导,增加就业.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   总被引:141,自引:0,他引:141  
一、国内外研究的进展在一国之内,各地区经济的长期增长趋势是否会出现收敛?或者各地区的收入水平是否会出现趋同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各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过探讨。最早在1965年,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逊在分析24个国家的国际横剖面数据和10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后,认为国内地区间收入差异的长期变动趋势大致呈倒“U”型。即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地区间差距将逐步扩大,然后将保持稳定,当经济进入成熟增长阶段后地区差异最终将趋于缩小。①这就是著名的威廉逊区域收入趋同假说。威廉逊趋同假说提出以后…  相似文献   

7.
对2000年~2007年东、中、西和东北四大区域投资、消费、出口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的统计分析表明,西部地区是最为典型的投资驱动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而这种模式因为西部地区特殊的区情而必然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持续下去。继续加大资本投入仍然是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现实选择。与人们普遍的主观判断不同,实证分析显示,西部地区虽然在整体投资收益方面较东部地区低,但在许多具体的产业运行效益方面,西部地区则有着显著的比较优势。然而这些产业仍然面临着资本瓶颈制约的难题,形成了与传统资本流动规律的悖论。在实证数量分析的基础上,文章从拓展资本投入来源、优化投资方式、建设投资长效机制、创立投资瞄准机制、创新投资收益回报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系统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选取2000~2012年中国31个省份的数据样本,构建城镇化及其与就业、收入差距、投资、贸易等因素的交互项共同影响经济增长的面板数据模型,据此实证分析了中国及各地区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影响机理.结果表明,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城镇化成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从作用机理看,城镇化主要通过增加非农就业和外商直接投资促进了经济增长,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和外贸依存度的提高则抑制了经济增长.城镇化水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呈现从东部到西部依次提高的梯度分布,东部地区的物质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对促进经济增长有正向作用,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十分突出.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建立一个两地区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从理论上剖析了中央投资对区域资本流动的影响机制,包括"资本增量效应"和"互补替代效应";并基于1997—2012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对以上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对中国大部分省份而言,中央投资对进入地的资本产生了"挤入效应",但是对北京、内蒙古、黑龙江、青海和新疆产生了"挤出效应",对天津的影响为中性;"挤入效应"与地区经济市场化程度正相关;内蒙古、黑龙江、青海和新疆等地产生"挤出效应"的原因在于地区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中央投资抢夺了地区资本的投资机会,而北京和天津主要由于政府投资过量。该研究对确定中央投资的区域投资方向和反思西部大开发战略有所启示:在保障投资效率的前提下可适当增加高"挤入效应"地区的中央投资;应控制对北京、天津的政策性投资规模;若忽略了对西部地区市场软环境的培育,中央投资的效果将大打折扣甚至产生负面作用,这意味着在这些地区"改革"应先行于"投资"。  相似文献   

10.
声音     
"这是一份令人惭愧的成绩单,省会城市不能也不应该有这样的成绩单。"——1月12日,太原市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太原市长耿彦波在谈到去年的经济数据时这样说道。让耿市长感到羞愧的成绩单是:2014年太原市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5%……这一成绩与去年年初确定的目标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1.
产业集聚、城镇化及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三个方面.原有测量产业集聚水平的指标很难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产业集聚水平进行汇总和比较,在分析产业集聚和城镇化水平对农村劳动转移的影响时,可以用人均产值近似反映产业集聚水平.利用计量经济学多元线性模型,可以较好的解释产业集聚和城镇化水平对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倾向的显著性影响.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倾向,受到当地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同时受到当地人均生产总值与周边区域人均生产总值的比值的影响.当地城镇水平对农村劳动力的本地转移倾向影响更大一些.当地人均生产总值要比周边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对农村劳动力本地转移倾向的影响要大.  相似文献   

12.
以湖南省为例,选取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政府人力规模等指标建立时间序列和一元线性回归方程,通过建立Logistic模型,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了地区人均生产总值与省级政府人力规模的相关关系,并揭示了经济发展对湖南省政府人力规模增长的影响,提出了控制政府人力规模增长势头,使政府公务人员的总量增长维持在比较合理的增长幅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贸易纳入新古典增长模型来分析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问题.分析表明,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取决于贸易对贸易国的资本化作用,当贸易推动了该国资本化进程时,贸易就提高该国人均资本、人均产出以及人均消赍,反之,贸易就可能对经济增长、消费和资本积累起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李道庆  陈恩 《工业技术经济》2009,28(12):126-131
本文经验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尤其结合前人成果,构建了内生化的劳动力流动同区域经济增长的趋同检验模型,深入探讨了劳动力流动与广东经济增长及地区差距的互动,认为流动劳动力空间分布失衡加剧了广东区域经济增长差距,并由此提出了缓解广东区域经济增长差距悬殊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江苏房地产开发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选取1991 ~ 2007年江苏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地区生产总值的相关数据,采用动态计量经济学相关模型,定量分析了江苏省房地产开发投资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江苏省房地产开发投资与GDP在一定时期内互为因果关系,相互促进,共同增长。  相似文献   

16.
公共投资的地域分配政策对区域经济影响的一般均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猛 《工业技术经济》2009,28(7):106-110
当前中国是一个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的国家,地域之间差异巨大,协调整体经济增长与区域平衡日益成为中国政府和中外学者密切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探讨其分析框架、政策措施及其措施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研究了公共投资政策与整体经济增长和区域平衡的关系,通过构建一个三区域连接的中国递推动态可计算性一般均衡(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CCE)模型,定量分析公共投资的地域分配政策的不同选择对整体经济增长和地区差距产生的影响,并考察由此产生的产业间和地区间的相互传导效应.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2009~2011年我国30个省市科技R&D人员、人力资本存量和创新效率的数据,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对分析科技人力资源与创新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就全国范围而言,科技创新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为重要,科技人力资源中的R&D人员次之,人力资本存量最低。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创新效率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域差异较大,东部、西部地区科技创新效率对经济增长效应最高,但对中部地区的经济效应为负。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2009~2011年我国30个省市科技 R&D 人员、人力资本存量和创新效率的数据,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对分析科技人力资源与创新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就全国范围而言,科技创新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为重要,科技人力资源中的 R&D 人员次之,人力资本存量最低。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创新效率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域差异较大,东部、西部地区科技创新效率对经济增长效应最高,但对中部地区的经济效应为负。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2001~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建立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考察教育因素和制度变迁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制度变迁因素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影响,且能够有效释放各教育层次劳动力,对劳动力的释放程度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制度效率水平相关;中等教育程度劳动力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最显著,且各教育层次劳动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呈显著的区域差异;物质资本仍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 2003~2017 年全国 28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 探究地区经济增长对房地产投 资依赖度的变化, 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 对房地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区域特征及其空间溢出效应进行探 讨。 结果显示: 我国大部分城市的经济增长对房地产投资的依赖度仍然较大, 不仅存在自身的时间惯性依 赖, 还存在近邻空间依赖。 房地产投资通过两种方式来影响地方经济增长: (1) 直接增加本地区房地产投 资; (2) 通过邻近区域房地产投资的空间外溢的间接作用。 从时间上来讲, 地方经济增长对房地产投资的 依赖性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 从空间上来讲, 地方经济对房地产投资的依赖度存在区域异质性, 对直接 作用依赖度最大的是东部地区城市, 对间接作用依赖度最大的是中部地区城市。 为了减轻地方经济对房地产 投资的依赖, 政府应根据各区域的房地产投资特征来制定相关政策, 以免对经济造成较大冲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