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当前,潍坊市正处于转型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新能源产业作为我市规划的重点产业之一,正在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本文以潍坊市新能源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发展现状的认识,分析新能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潍坊市新能源产业更好更快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2.
"新能源产业人才特区"建设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各高校紧扣新能源产业对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大增的趋势,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开设有核物理、核工程、核反应堆工程等专业;华北电力大学率先创建可再生能源学院、复旦大学成立新能源研究学院,并通过"产学研"的联合方式,创建有广东省绿色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新能源技术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在新能源产业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广东省电子技术学校等相当多的职业学院积极参与新能源产业人才的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3.
作为新能源产业标杆的A123破产并被收购,给曾经风光无限的新能源产业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但这依然遮挡不了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曙光. 新能源曾风光无限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受伊拉克战争和新兴国家能源需求大幅度增长的影响,国际油价一路狂飙,新能源大规模应用的窗口因此打开.全世界的有识之士纷纷意识到:化石燃料难以为继,新能源则极有可能成为新的技术革命发动机.  相似文献   

4.
正我国能源朝清洁化方向发展的重大思路转变,以高效、清洁、多元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能源转型进程将加快推进。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起步晚,但自被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后,在政策、市场、技术、资金等支持下,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迅速,10年时间内就完成从起步到世界第一的过程。截至2017年底,我国风电装机约180吉瓦,光伏装机约120吉瓦,均居世界第一。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社会迈入新时代,未来我国新能源产业面临的新形势和挑战,对我国新能源产  相似文献   

5.
发展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是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在国内新能源产业如火如荼发展过程中,必须冷静客观面对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本文阐述了发展中应该处理好的若干关系,从而确保我国新能源产业超常规但规范有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推动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国家经贸委印发了《2000~201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要点》,系统地分析了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市场开发的潜力、预期效益、制约因素和存在的问题。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选择成熟的、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提出合理的发展目标,制订符合市场发展的产业政策,采取规范市场的措施,进一步推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资源、技术状况和市场发展潜力,结合国家经济发展要求,提出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目标,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具备的设备生产制造能力和相应的配套服务体系,以及克服产业发展障碍因素的政策措施和实施行动。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目标是:加速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应用;增强设备制造和生产能力;建立产业化配套服务体系;健全法规和机制,实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商业化发展。到201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年开发量达到4300万吨标准煤,占我国当时能源消费总量的2%;对减轻大气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作用明显,将减少3000多万吨碳的温室气体及200多万吨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提供近50万个就业岗位,为500多万户边远地区农牧民(约2500多万人口)解决无电问题。   〔国家经贸委资源司王玉芬供稿 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26号 100053〕③  相似文献   

7.
新能源产业是我国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何通过金融支持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总结并归纳了国内外学者对于金融支持产业发展问题的研究,对金融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做了机理分析。然后选取了20家以新能源为概念的上市公司2003~2012年的财务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出衡量新能源产业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并与衡量金融发展的相关指标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结果表明,金融规模扩大、金融效率的提高以及金融结构的改善均能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此外,政府的相关职能及政策手段也可以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最后,本文依据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了优化金融支持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8.
石俊 《化工管理》2012,(3):50-52
<正>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主线的引导下,中国新能源产业经过几年发展,不论是政策环境,还是技术、市场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不容忽视的是,诸如风能过剩,光伏产业"两头在外",缺乏核心竞争力以及国内市场开拓不足,亦引起了业内专家的担忧。"新能源的前景很广阔,一旦发展进入到成熟期,将会带动上万亿的产值。"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表示,但现在的问题是,包括风能、太阳能等的发展都是相对独立的,新能源在整体上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性  相似文献   

9.
“十一五”以来,东部沿海地区新能源发展较快。通过对东部沿海发展新能源现状的观察,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对其以后发展提出了相应建议,认为如果能够抢抓当前新能源产业发展机遇和市场,加以大力引导和支持,有望形成数千亿的产业规模,有力助推东部沿海经济的跨越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经历了工业化和信息化之后,现在已经进入低碳化经济时代。低碳经济是立 足于非可再生资源保护和气候条件改善而提出,在当前低碳经济下进行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是顺应时代需求。本文首先阐述了低碳经济背景下新能源产业集群的背景和基本内涵,然后再分析新能源产业集群动力机制的外在动力和内源动力,得知社会因素、政治因素是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的外在动力,而内在动力主要从运输成本和价值链两方面进行分析,最后从生产要素、产业规模与配套、政府作用3个方面论述新能源产业集群的演化路径。  相似文献   

11.
汽车产业是一个传统行业。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及谷歌、苹果等科技巨头开始对汽车产业的涉足,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机会,这使得信息技术产业与汽车产业呈现了耦合的态势。尽管在制造、售后等环节我国汽车制造企业与国外汽车制造企业的差距正在逐年缩小,但是在产品开发、智能制造等环节,依然是目前我国汽车企业最为薄弱的环节。按照产业耦合理论,我们将两个产业的耦合程度,按照由弱到强的关系,分为无耦合、低度耦合、中度耦合、高度耦合四个阶段,本文将通过信息技术产业与汽车产业的数据,对二者的耦合程度、可持续发展性进行全面研究,以便达到为我国汽车产业与信息技术产业的耦合找到可行路径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综合煤炭行业发展面临的现实、政策要求、技术条件和产业实践看,绿色开发和高效利用应成为行业转型升级两个重要方向。绿色开发在我国从学术理论到政策再到产业实践,都有较好的基础,目前应进入理论的再完善、政策的严格执行、技术的全面推广应用和企业积极自觉实施的阶段,发展高效转化的新型煤化工和解决工业锅炉的高效燃烧及低排放的问题,应是当前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3.
全球产业技术和分工格局正在发生着根本性变革,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提质增效升级的历史性关键期。成功度过这一时期,需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产业新体系。当前我国产业在劳动力、技术、资本和制度环境4个方面已经为构建产业新体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也面临着产能过剩、核心竞争力不强、产业附加值不高等问题。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全球产业体系发展呈现出新态势。产业新体系是一个连接现实和未来的动态发展的开放系统,具有创新化、高技术化、市场化、服务化、融合化和国际化的特征。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构建产业新体系要走市场和政府协同式路径。  相似文献   

14.
已有的研究对骨干企业的商业生态系统理论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利基企业是生态系统中的大众和价值创造主体,研究其商业生态系统战略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初创企业的创业成功率,从而激活国民经济的活力。本文识别出利基企业在商业生态系统中面临着随整个系统灭亡、被核心企业捕食和与其它利基者竞争3种挑战,提出以商业生态系统和生态位评估为基础的利基企业商业生态系统战略决策模型。   相似文献   

15.
发展新能源电动汽车是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实现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对电动汽车发展现状和关键技术的分析,明确了以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为主要发展目标,以电动机及其控制技术和动力电池及其管理技术为核心技术。结合河北省汽车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了多元化发展模式,建立基于关键技术的产业基地,实行高速电动汽车和低速电动汽车的差异化发展格局和优先有序发展低速电动汽车的产业发展规划,推进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由于中国的能源需求增长迅速、能源结构不合理、能源技术水平较低以及能源市场化水平较低等,中央提出了"能源革命"的目标。"能源革命"的提出意味着中国的能源发展战略将全面发生转变。对于煤炭产业而言,能源革命会导致煤炭的使用比重下降,会促进更多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会带动煤炭产业的转型升级,会促进煤炭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神华集团也开展了相关的转型实践。  相似文献   

17.
从甘肃省高耗能行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出发,主要分析了电耗水平高、产业集中度低、企业转型缓慢这些影响高耗能行业发展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对甘肃高耗能行业发展优势的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发展高耗能行业的建议,为解决高耗能行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8.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溢出是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不可忽视的重要源泉。本文从高新技术产业技术溢出的途径,装备制造业技术吸收的效应两个角度分析装备制造业吸收技术溢出的动因和存在的问题,最后对促进装备制造业吸收技术溢出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产业协同理论和1999年至2009年中国纺织产业、信息产业的生产总值和产业增加值率数据,运用灰色关联理论模型,研究两产业协同发展问题。结果说明阻碍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国际竞争力快速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与信息产业发展的协同程度不高,所以提高中国纺织服装产业信息化仍然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低碳经济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还作为一种"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技术等方方面面。低碳经济是一个大系统,生产系统和支持系统构成了这个大系统的核心部分,低碳产业、低碳流通和低碳消费构成了生产系统的物质基础,低碳技术和低碳能源是支持系统的关键要素。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消费结构等结构性约束。为此,要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大力发展低碳技术,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