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进入中国后,结合中国的现实,形成了中国化的日常生活审美研究角度。由于其感官化、平面化的特点受到了国内一些学者的批判。然而,与以往的批判不同,我们在批判的同时还在享受,在享受的同时又在批判。这正是日常生活审美化所具有的召唤机制,该文试图从这里入手,通过审美方式、审美对象和审美体验的分析,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作出一定的阐释。 相似文献
2.
我们可以从人类的文化发展史上看“日常生活”与“审美化”。一方面,审美活动已经超出了所谓的纯艺术/文学的范围而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审美和艺术泛化、“文学性”的扩散;另一方面是纯艺术、纯文学与图像文学、艺术的此消彼长关系。因此,美学研究应该应该关注这一现象与事实把“日常生活审美化”纳入美学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3.
城市是城市居民工作和生活的空间,也是旅游者消遣和审美的对象,城市优美环境的营造,必须考虑城市居民和旅游者的生活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们必须在城市的人文关怀和自然审美方面做好文章。以苏州为例,探讨休闲模式与市民日常生活的审美化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5.
6.
<正>德育是美丽的古希腊教育家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指出美是一种善,从而把美和善,把德育和美育统一在起。普洛丁认为善在美后面,是美的本源,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都是说通过审美教育陶冶情操,并把美育和德育结合起来的教育原则。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善与美具有天然的联系。学校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事业,德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应该以美为起点,以德为培养重点,以行为终极目标。当前,学校教育的核心在于育人,德育应该是学校教育中美丽的风景。在现实的学校德育中,广泛存在着德育课程化、德育知识化、德育应试化等倾 相似文献
7.
在文学通识教育课程中实施审美化教学,是适应审美教育的需要,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需要,更是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教师应充分挖掘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审美要素,发挥文学教学的审美优势,并根据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审美加工,同时注意提高自身的美学修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在文学通识教育课程中实施审美化教学,达到以美促教、以美育人的功效。 相似文献
8.
作为接受美学的两个重要概念,“期待视野”和“文本的召唤结构”分别由姚斯和伊瑟尔提出,该文在对两个概念作了基本说明之后,从五个方面对这二者之间联系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掌握接受关学的理论,并把它应用到批评理论中去。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扬.马特尔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为例,阐释了沃尔夫冈.伊瑟尔的召唤结构。召唤结构作为一种文学框架,在文本中多次出现,作者从修辞格层,意象意境层,思想感情层等不同层面给读者提供了很多文本的空白,意在召唤读者的反应与合作,激发读者的兴趣。修辞格层是文学作品召唤性的一个通道;意象意境层是不确定性与空白最多之处,也是召...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明确阐释了机制的概念及其作用,进而结合我国当前社会现实,深入剖析了引领多样化思潮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法律约束、预警剖析、教育引导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引领机制建设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明确阐释了机制的概念及其作用,进而结合我国当前社会现实,深入剖析了引领多样化思潮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法律约束、预警剖析、教育引导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引领机制建设的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3.
14.
作为接受美学的两个重要概念,"期待视野"和"文本的召唤结构"分别由姚斯和伊瑟尔提出,该文在对两个概念作了基本说明之后,从五个方面对这二者之间联系进行研究,以便更好地掌握接受美学的理论,并把它应用到批评理论中去.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青春是一首歌,跳动的音符撞击出时代的脉搏;有人说,青春是一本书,书写的文字倾诉着无悔的执着;有人说,青春是一团火,灼热的光焰映射着生命的辉煌;有人说,青春是一条河,汹涌的激流荡涤着人生的污浊。拥抱着青春,宁波青年点燃了志愿宁波的星星之火。 相似文献
16.
作为接受美学的两个重要概念,“期待视野”和“召唤结构”分别由姚斯和伊瑟尔提出,本文在对两个概念作了基本说明之后,从三个角度对文学鉴赏过程中这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以便更好地掌握接受美学的理论,并把它应用到文学鉴赏的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17.
18.
变压器运行是否正常直接影响用户生产和生活用电,并关系到用电设备的安全。为了保证用户用上优质、安全电,必须保证配电变压器运行正常,本文详细论述了在日常使用中配电变压器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20.
北方村庄的派性政治与日常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派性"在北方村庄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中都有所体现,包括村庄选举、村庄权力结构、纠纷调解、上访等多方面。外来的政治运动和政策等只是派性产生的表层原因,小亲族的存在是派性的深层原因,也是派性的基本单元。在区域比较的视野下可以看到,派性与北方村庄多姓杂居的基本结构密切相关。由于多姓杂居,村庄日常生活空间无法按照小亲族进行隔离,血缘关系之外的地缘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这种关系处理不好就会在政治生活空间中表现出派性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