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摩托车工业发展探析梁世和一、成就举世瞩目摩托车工业是我国一个超常规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10年前,我国摩托车年产量尚不足50万辆,1991年接近100万辆,1992年又接近200万辆,1993年突破300万辆,1994年则猛增至522万辆,1995...  相似文献   

2.
《中国汽摩配》2007,(3):16-18
一、概述我国的摩托车工业从上个世纪50年代的第一辆井冈山牌摩托车算起,已经经历了50多年的风风雨雨。但它真正发  相似文献   

3.
从20世纪80年代飞速发展以来,中国摩托车工业在20年里,不仅产量居世界第一,而且与国外同类型产品相比,在质量、型号、外观造型上都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可是近年来,由于国内50多个大中小城市先后对摩托车进城实施限制,加之来自经济型车的冲击,使得中国摩托车业面临着大发展以来前所未有的艰难处境。进入新世纪,随着国家鼓励消费政策的见效和WTO的临近,国内各摩托车厂家对产品排放、质量和外型也不断改进,摩托车的发展前景再度出现曙光。分析目前和未来的经济和消费环境,我们有理由认为:在未来10年内,中国摩托车业将面临4大新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机电工业》2002,(21):26-29
《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以下称《产业政策》)是具体贯彻十四大精神的纲领性产业文件。国家意识到,必须根据汽车工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一个比较全面稳定的政策,创造一个适合汽车工业发展的良好市场环境,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被动局面,才能实现建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目标。《产业政策》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起了最关键、最积极的作用。《产业政策》制定的目的是要把我国汽车工业尽快建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改变当时投资分散、生产规模过小、产业落后的状况,增强企业自主开发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装备水平,促进产…  相似文献   

5.
综合起来看,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有四个显著特征:一是政府产业政策导向在汽车工业创业阶段的意义重大;二是汽车工业的增长势头首先来自不断扩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三是以扩大销量为目标的价格政策是拓展海外市场的前提;四是投资海外、实施  相似文献   

6.
研究加入WTO之后的机遇和挑战,首先就要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基本形势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现在,中国汽车工业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几年的发展变化很大。从去年来看,我国汽车工业的生产能力大概是300万辆,实际产量是206.8万辆,比前一年增长了13.1%。另外,我们还应看到,这些年来,汽车工业的科技发展还是很快的。特别是最近一、二年,轿车的一些新产品,其技术水平、制造水平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当然在某些方面,比如产品开发还有一定差距。 中国汽车工业已经是年产200万辆的八个国家之一。摩托车去年生产1…  相似文献   

7.
一、必须加大政策力度,在轿车特别是轻微型家用轿车上有所突破轻微型家用轿车,排量一升左右,价格4-6万元人民币(相当于5000-7000美元)。不在轻微轿车上有较大发展,中国轿车工业难以真正站住脚。因为:①受国民购买力制约,轿车要真正进入家庭,只能靠轻微轿车,日美韩是这样走过来的。中国摩托车、农用车的高速发展,都表明购买力约束的重要性;②中国轿车走向国际,只能靠轻微轿车;③“复关”以后,中国轿车市场必然要进一步开放,开放进展程度较快的可能是甚至可以说应该是轻微轿车。据统计,目前中国年收入3-6万元的家庭已有60…  相似文献   

8.
9.
《中国汽摩配》2006,(3):50-51
2005年摩托车工业发展形势分析2005年,摩托车工业进入了十分艰难的发展时期。一方面,国家为了整顿市场,大力加强了摩托车行业的准入管理,同时环保、噪声等法规也进一步加严;另一方面,在国内原材料不断上涨的压力下,企业采购成本也明显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市场需求受多种因素影响也呈明显下降,这些都为企业开拓市场增加了较大的难度。但令人可喜的是,摩托车行业已经具备了丰富的应对市场变化的经验,特别是国内骨干企业经过多年市场拼搏,掌握了一整套高效、实用的处理危机的方法和手段。虽然2005年摩托车产销总量增幅明显回落,但是摩托车产品出…  相似文献   

10.
《汽车与社会》2012,(32):38-43
中韩几乎同时开始发展自己的现代汽车工业,韩国真正发展起自己的汽车工业是在20世纪的60年代和70年代。到如今韩国已经发展为汽车生产大国、汽车出口大国、汽车工业强国。而中国的汽车工业却一直在缓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汽车工业有效保护问题的研究冯宗宪,柯大钢,赵乃斌一、有效保护原理与有效保护率传统的关税理论认为,只要对进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便可对本国的同类产业起到保护作用;而且税率越高,对该产业的保护程度越高。然而国际贸易的实践证明,高额关税并不能有效地阻止外...  相似文献   

12.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启了中国汽车工业新的发展阶段,中国汽车业因此产生了历史性的转变。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中国汽车工业日渐开放和成熟,市场消费环境逐步得到净化和规范,这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证和支持。近年来,中国汽车行业在投资环境、市场结构、行业管  相似文献   

13.
自50年代中期我国生产出第一 辆“井冈山”摩托车以后的近20年间,我国摩托车工业发展缓慢。1979年全国的摩托车产量仅为2万余辆,到1980年年产量也仅为4.9万辆。1979年开始,我国军工企业充分发挥其技术、装备、人才的优势,在“军转民”中,使摩托车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1986年,全国的摩托车产量已达到100万辆,从1981年到1985年,整车产量以72%的年均速度增长,1987年5月,国家批准了19家包括25个生产企业为摩托车定点生产厂,并允许非定点企业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嗣后,我国的摩托车工…  相似文献   

14.
15.
《中国汽摩配》2007,(12):1-1
据最新统计,2007年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收入较快增长,在强劲需求的拉动下,我国汽车产销首次突破800万辆大关,分别超过和接近880万辆,再创历史新高。截至2007年年底,公安部统计显示全国机动车保有量为1.598亿辆。  相似文献   

16.
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2002年中国汽车工业面对加入WTO后的冲击,发展迅速。但是,中国汽车工业从整体上看,仍然是一个国际竞争力较弱的产业。在加入W凹后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中,中国汽车工业逐步从制造、研究开发、销售服务、汽车信贷等方面全面融入世界汽车工业体系。通过使自身全面融入世界汽车工业体系,中国汽车工业将获得更加迅速的发展,并且逐步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主要制造基地之一。就长远来看,中国汽车工业也必将获得自主开发的能力,并且逐步提高其在世界汽车工业体系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中国汽摩配》2007,(4):34-35
台湾摩托车产业始于1953年。1962年,三阳工业与日本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合作生产50CC及80CC摩托车,而后本田再与光阳工业合作,其他摩托车厂陆续设立,摩托车工业的结构日益健全,并主要由日本引进的技术带动产业技术的提升。现在,台湾摩托车行业既有三阳、光阳、台湾山叶三大生产企业,这三家共同占据了台湾摩托车市场92%以上的市场份额。台湾摩托车工业自制率超过95%以上,零配件产业结构完善,可以满足内外销市场的需求。1979年台湾开始自主研发产品,1990年自有机种开  相似文献   

18.
中国汽车业作为长期受关税保护的重点对象,在“入世”后,所受到的冲击也自然是工业部门中最大的。但是,当我们对中国汽车业的现状、原因及其对将来的发展作进一步冷静的思考后,可以发现“入世”的选择却似乎更加合情合理。一、入世后将对中国汽车行业的影响1.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潜在需求为将来中国汽车工业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巨大的优势。汽车工业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特征,企业仅仅在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能获得利润而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扩大,企业的生产成本也不断下降。规模小是中国汽车工业效率低的一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就 传统汽车(即汽、柴油车)而论,我国与世界强国的差距确实很大,实现跨跃式发展并超过别人,是很困难的。我们只能在关键技术领域选择一个切入点,集中人力和物力,争取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取得突破,然后再滚动发展,全面普及。笔者以为,我国在“十五”期间,将电动车作为汽车工业超常规跨跃式发展的突破口是正确的。 尽管当前世界各国和汽车公司均在加紧研发电动车技术,并有长足进展,但总体而言,我国仍基本与之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差距不是很大,在商用化方面也是如此。我国清洁汽车技术已达到国际90年代中期水平。我国在这方面追赶…  相似文献   

20.
读编罢朱丽兰部长的这篇文章,我们感觉很振奋。文章的字里行间,展示出了一种决心、信心和气魄,也蕴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希望。这篇文章对编者至少有三点启示。 一是中国人要有一种民族斗志。面对WTO,中国汽车工业自己首先不能乱了阵脚。还没有较量,就轻言放弃,放弃汽车工业这一可以带动和辐射相关产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的民族产业,等于是把大片的市场拱手让人,实不可取。二是要抓住机遇,用新观念、新思路创造性地发展中国的汽车工业。过去,汽车曾带来了世界的改变;今天,却是一个世界改变汽车的时代。中国汽车工业重要的是顺应时代,找准定位,不安自菲薄,大踏步地往前走;中华民族绝不能失掉自信。三是要结合国情,创出有自己特色的汽车工业发展之路。在开放的条件下,中国汽车业需要别人的技术,但更需要有自己的创新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要在市场引导下提高技术,用高新技术,使“中国怎么改变汽车”的问题,从适合中国国情的清洁燃料汽车中得到解答。 编者特意转发朱丽兰部长的这篇文章,意欲使所有关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人都振奋起来、行动起来,如果还能使有识之士就以上问题发表看法、提出见解,在本刊各抒己见,那么,编者将不胜欣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