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8 毫秒
1.
王秀萍 《中国外资》2013,(24):229-229
自认作为民事诉讼不可或缺的重要制度,在简化诉讼程序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尊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关于民事自认的含义、性质和效力,我国学者历来存在争议。在笔者看来,自认是指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在诉讼程序中的主张中不利于自己不利的事实,并承认所指为真实的意思表示。一旦自认成立,对方当事人举证责任即被马上免除,且自认对法律也具有一定约束力,因此自认应属于一类证据规则。当然,在某种特殊情况下,自认的效力也会受到一定限制。  相似文献   

2.
<正>人民法院在生效判决中确认的事实具有预决力,可以作为财政部门对政府采购项目监督检查过程中认定违法行为的重要依据。但由于不同类型的诉讼案件适用的证据规则有所区别,实务中出现了当事人恶意利用诉讼手段确认虚假事实,影响行政机关对案件事实的认定,企图逃避行政责任的现象。财政部门应当根据法律规定,充分利用证据规则对待证事实作出认定,确保最终实施的行政行为有充分的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3.
王婉婧 《云南金融》2011,(8Z):62-62
自认的效力是指自认有效成立后对法院、自认当事人所产生的拘束力及对对方当事人所产生的拘束力和免证效力。在一些特殊性质的案件中,在法律上应当对自认的效力加以限制。  相似文献   

4.
自认的效力是指自认有效成立后对法院、自认当事人所产生的拘束力及对对方当事人所产生的拘束力和免证效力。在一些特殊性质的案件中,在法律上应当对自认的效力加以限制。  相似文献   

5.
涂媛媛 《金卡工程》2009,13(9):34-35
ADR的效力问题一直是制约ADR发展的瓶颈.本文试图从ADR的目标分析ADR的效力,认为应在一定程度上赋予ADR协议以效力,达到分流诉讼的目的.人民调解是我国最具特色的ADR形式,但人民调解协议效力缺乏使得该制度萎缩,应明确调解协议的效力,通过法院审查赋予其强制执行力.  相似文献   

6.
陈倩 《金卡工程》2009,13(5):30-31
私人侦探的盛行引起的是对民事诉讼证据合法性内涵的争议。按照法学界的主流观点,合法性是证据属性的构成要件之一,证据只有具有了合法性才能成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而对于"合法性"内涵的界定却有颇多争议。合法性与其它属性的关系也存在一定的冲突。笔者对合法性通说进行了重新解读。民事诉讼证据合法性问题主要是通过建立具有理想的论证方式来增强诉讼证据的效力,促进合法性与其它属性的真正统一。  相似文献   

7.
司法解释允许第三人在二审中申请参加,但调解不成将全案发回重审,以此保障第三人的审级利益并强行合并裁判,却不能兼顾程序效率与安定。其原因在于我国实务试图折衷苏俄与大陆法系模式但忽略了其关键设计: 苏俄民事诉讼虽然奉行第三人参加后本诉必须重新审理的原则,但禁止一审判决做出后的参加申请;大陆法系普遍允许诉讼终结前申请参加,但奉行本诉继续审理的原则。现行立法未限制二审参加,我国应当放弃重新审理模式,采纳本诉继续的原则。参加之诉应当由一审法院专属管辖或者由二审法院移送管辖,二审原则上应中止本诉等待参加之诉确定,或者在参加之诉也到达二审时合并审理。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一般受到被参加一方当事人诉讼状态包括二审失权的限制,但如果同时受到既判力、执行力或形成力的扩张作用,二审中仍可以实施与被参加一方当事人不同的诉讼行为。后诉中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可以基于其诉讼实施的缺陷排除参加或预决效力,恢复主张及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  相似文献   

8.
基本权利第三人效力,也被称为水平效力、私人效力、基本权利在私法或私人法律关系中的效力等。第三人效力是指,基本权利能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可以对诉讼当事人之间的民事实体法律关系产生影响。实践中,公私二元划分是第三人效力探讨的基础;基本权利客观法属性是第三人效力的规范范畴;基本权利人类图像与自由权的多重面向是第三人效力的价值范畴;基本权利保护义务是第三人效力的义务范畴;基本权利取向解释是第三人效力的方法范畴。第三人效力具有体系正义、规范正义和个案正义的诉求,本质上是涵盖不同范畴的结构性效力。提出第三人效力的目的在于国家通过干预社会和消解社会不公正,为私人主体创造秩序和自由。  相似文献   

9.
刘旭 《金卡工程》2009,13(5):12-13
在我国的监督体系中,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以手段的专门性、对象的特定性、效力的法定性,一直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诉讼监督,从监督的内容和性质来看主要是指在诉讼过程中的监督,其主体包括公安机关、法院、检察院和刑罚执行机关。本文通过论述检察监督与诉讼监督及两者的区别,就如何完善我国的监督体系提出设想。  相似文献   

10.
保险合同的免责条款是保险人维持正常运营、防范自身风险所必须具备的条款,也是我国法律所允许的保险人的一项正当权利。同时,为了防止保险人滥用此项权利,我国法律对保险合同的免责条款的效力也做出了一定的限制,要求保险人对免责条款履行提示与明确说明的义务,同时也规定了免责条款法定无效的情形。如何准确理解免责条款的内涵与外延,准确适用法律,本文采用比较法的角度,联系我国保险实践与保险诉讼司法实践情况,作了有益的探索,提出在适用法律时,应做到保护保险合同双方当事人利益的平衡及维护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利益及防范保险欺诈的平衡。  相似文献   

11.
股东资格的取得涉及股东权益的行使与保护。学界对确认股东资格取得所应采取的标准有多种不同的看法;股东资格取得的条件也有许多,各个条件之间的效力也有所不同。如何确立股东资格取得条件之间的效力以及在欠缺有效要件下如何确立股东的资格成为讨论的焦点。目前我国就股东资格确认而引起的诉讼越来越多,但是《公司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  相似文献   

12.
我国行政协议诉讼制度确立后,面临着解决行政协议内在的“双向”结构冲突与融合的问题。部分学者主张借鉴德式经验,构建整体双向诉讼制度,但这种诉讼结构与我国目前的行政诉讼结构存在冲突。从行政协议制度创设的路径模式上看,德国倾向于主观模式,法国则倾向于客观模式,主张借鉴德式经验实际也会与我国大量借鉴法国行政协议进行制度创设的事实相冲突。同时双向诉讼制度还会与我国行政诉讼的客观诉讼定位有所抵牾,以及存在“外源制约”等四个方面的困境。基于此,暂不宜将双向诉讼制度直接移植入法。可取的路径是,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单向行政协议诉讼制度。我国已有的制度具有兼容性,能够对行政协议的合约审查和强制执行机制进行吸收与调试,利用行政协议判例的累积构建公法合同规则体系。  相似文献   

13.
张普琪 《金卡工程》2010,14(6):203-203
海上保险最基本的原则是诚实信用原则,在海上保险下诚实信用原则的核心是告知义务。而在告知义务中由重要事实问题引发的争议也成为海上保险纠纷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能够比较好的认识和判断告知义务中的重要事实,则可以相应的减少诉讼纠纷,提高诉讼效率。  相似文献   

14.
郭艺圃 《金卡工程》2009,13(5):98-99
仲裁裁决的效力范围和大小如何,关系到仲裁制度本身作用的发挥和当事人的利益。本文简要分析了仲裁裁决的效力,认为其效力主要是既判力、执行力,相对终结程序效力,并对裁决书中事实认定部分的效力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对于具有“小额多数”性质的证券民事侵权诉讼,我国现有的“代表人诉讼”制度,由于其判决效力的“间接扩张”方式,存在“搭便车”问题,因此无法有效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权利。本文在理性人的假设下建立模型,论证只有借鉴英美法系“集团诉讼”制度(ClassAction)中的“选择退出规则”(OptOut),将判决效力直接扩张到所有当事人,才能有效避免“搭便车”问题,使法律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权利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
集团诉讼与中小投资者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具有"小额多数"性质的证券民事侵权诉讼,我国现有的"代表人诉讼"制度,由于其判决效力的"间接扩张"方式,存在"搭便车"问题,因此无法有效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权利。本文在理性人的假设下建立模型,论证只有借鉴英美法系"集团诉讼"制度(Class Action)中的"选择退出规则"(Opt Out),将判决效力直接扩张到所有当事人,才能有效避免"搭便车"问题,使法律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权利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7.
辅助第三人是民事诉讼主体之一,其与有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第三方被告、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有重要的区别。本文从明确辅助第三人的概念与特征入手,进而分析辅助第三人参加诉讼的方式及参加诉讼的效力等问题,以期完善我国的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制度。  相似文献   

18.
贵静 《金卡工程》2009,13(11):112-112
举证责任的分配制度是明确一个具体的诉讼案件由谁就何种事实负举证责任,以及在争议的案件事实处于真伪不明的状态时谁应当承受不利的诉讼后果。在不同的诉讼程序中,对举证责任的分配有着不同的规定。本文试从民事诉讼与行政诉讼中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的异同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9.
保险公估报告是作为保险公估机构对委托事项的结论性意见,其定位与效力不仅关系到保险诉讼纠纷的证据范围,更关系到保险公估机构的健康发展,本文在保险公估报告法律定位与效力的研究过程中,与司法鉴定意见相对比,通过分析二者的异同,以期借鉴相对成熟的司法鉴定相关经验,抛砖引玉,为我国新生的保险公估行业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魏郁澄 《金卡工程》2009,13(2):45-45
司法认知是一项重要的诉讼证明方式,适用于具有不证自明特性的特定事项,认知的结果具有不能随意推翻的效力。在考察国外立法实践和理论的基础上,就我国立法和理论关于司法认知规则的缺陷,提出一些浅显的建议,以期对我国司法认知制度的建构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