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胡平波  黎荆 《企业经济》2003,(12):95-97
根据技术的双重差距模型,我国企业与世界级企业在技术能力方面的差距表现为技术水平和技术学习能力的差距。分析了我国企业技术发展的战略阶段依次为:技术引进阶段、模仿创新阶段和率先创新阶段。  相似文献   

2.
根据江苏省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本文将江苏省13个地市划分为苏南、苏中以及苏北三个样本分别进行其经济发展与当地吸收FDI的关系研究,分析发现FDI对经济发展水平有差异的地区的影响不同。具体而言,苏南地区当期FDI对本地区的直接经济增长效益不大,而其造成的基本积累能极大地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苏中地区内外资技术差距合理,内资企业可以充分吸收外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从而内资企业的技术水平可以得以获得大幅提升;苏北地区整体上处于较大技术差距阶段,内资企业由于自身技术水平较低,无法充分吸收外资企业的技术外溢。由此可见,FDI的引入是一把双刃剑,其对经济发展的效果取决于本地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3.
本文测度了2001~2007年中国制造业各行业中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技术水平值,克服了以往使用全要素生产率指标仅能反映技术水平变动值的不足,进而回答了内资企业是否实现技术赶超这一命题,并对影响内外资企业技术差距的驱动因素进行了讨论。结果发现内外资企业的整体技术差距在不断缩小,但内资企业仅在劳动密集和一般技术性行业中实现了技术赶超,在资本密集和高技术行业的赶超难度较大。出口、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效应对缩小不同行业内外资企业技术差距的作用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本文测度了2001~2007年中国制造业各行业中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技术水平值,克服了以往使用全要素生产率指标仅能反映技术水平变动值的不足,进而回答了内资企业是否实现技术赶超这一命题,并对影响内外资企业技术差距的驱动因素进行了讨论。结果发现内外资企业的整体技术差距在不断缩小,但内资企业仅在劳动密集和一般技术性行业中实现了技术赶超,在资本密集和高技术行业的赶超难度较大。出口、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效应对缩小不同行业内外资企业技术差距的作用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技术条件是营销的关键变量之一,企业在整个产业的技术地位决定了企业的营销战略。在工业化初期,不同企业的技术水平明显不同,领先企业拥有绝对的技术优势有的甚至居于技术垄断地位。优势的技术地位使得营销战略无足轻重.领先企业不必耗费太多精力来制定和执行营销战略。对于行业中的其他企业而言.由于技术水平处于劣势.无法在产品技术品质上与领先企业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6.
一、技术学习与技术学习成本涵义(一)技术学习技术学习是企业从组织内外部搜索相关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将其纳入自己的技术轨道或者重建技术轨道,提升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为公司带来竞争优势的过程。技术学习的成功与否不仅依赖于企业的学习行为,外部支持是提高企业技术能力,降低学习成本的重要条件。技术学习过程需要一定的投入这一点已得到了广泛认可。不论是作为个人活动的学习,还是作为组织活动的学习,学习过程都需要消耗一定的资源,产生一定的学习费用,发生知识转移成本。  相似文献   

7.
王悦 《民营科技》2014,(1):262-262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我国的环境监测技术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某些方面也还存在着一定的发展缺陷与不足之处。现主要对我国现代阶段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取得成绩进行客观的总结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我国的环境管理要求与管理技术水平的实际出发,指出了我国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以及在这些差距下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对企业而言,一个完善的企业年金方案既可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又可享受一定比例的税收优惠;对个人而言,企业年金也是减少退休前后收入差距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
郭春  王萍  张光明 《价值工程》2009,28(5):55-57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想后发跟上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就需要一定的技术引进。但是技术引进后,只有进行充分的消化吸收后才能真正提高国家的技术水平。运用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研究技术消化吸收与我国的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技术消化吸收与高新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技术消化吸收能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我国高效数控加工技术发展迅速,但与欧美等制造业先进的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如何提高数控加工的效率,促使现有的数控加工设备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对于提高我国的制造业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就高效数控加工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希望在提高企业数控加工效率方面能够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