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煤层顶板上覆岩层及其结构的断裂、失稳、下沉是工作面剧烈矿压显现的根源,开采引起工作面围岩运动及应力场动态调整是造成工作面来压的直接原因。采用微震监测技术对综放工作面顶板初次垮落、初次来压期间的围岩破坏进行全过程监测,研究工作面顶板初次垮落、初次来压期间微震事件的发展变化趋势及时空分布特征与岩层运动及矿压显现关系。微震监测与现场矿压观测的综合对比研究表明,微震能量、频次指标的发展变化趋势及微震指标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可以判断或预测顶板初次来压和周期来压;微震事件平面分布特征能够反映煤层顶板的活动规律,并对围岩活动的位置、强弱判断与预测;微震事件的剖面分布特征能够反映煤层顶底板的活动规律,揭示顶底板破坏的高度和深度、围岩的破坏范围,并能够反映工作面的超前影响范围及主要影响范围。研究结果证实微震监测能够对工作面的围岩活动和矿压显现进行有效的监测和预测,对矿井动力的灾害防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为了确保采空区下大采高综放工作面的安全高效生产,本文采用现场实测和理论分析的方法,研究分析了采空区下大采高综放工作面初次显现规律,并分析了工作面设备的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工作面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为12.65m,老顶初次来压步距为48.4m;动载系数平均为1.325,来压期间煤壁片帮严重,支架多发生台阶式下沉。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制定了周期来压期间合理的生产技术措施,确保了工作面的安全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介绍了采煤工作面老顶初次来压步距及周期来压步距的计算方法及彭庄煤矿1306采煤工作面的计算实例。  相似文献   

4.
对N1200煤层进行矿压观测,对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进行研究。为N1200煤层的合理开采,以及对顶板的科学支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8131首采工作面煤层开采的矿山压力显现规律进行了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及现场实测,获得了8131工作面老顶初次来压步距为49.67 m,周期来压步距为21.86 m,研究成果为8131工作面煤层开采提供了指导,同时对国内类似条件下的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研究和工作面设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了掌握某矿综采工作面8煤采掘过程中顺槽受采动影响呈现的矿山压力显现及其规律,本文采用工程现场实际监测的手段与方法,对工作面顺槽的矿压显现及其显现规律进行重点监测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工作面基本顶初次来压之后,随着工作面的不断推进,裂隙带岩层将形成受力结构,始终呈现出“稳定—失稳—再稳定”的规律变化,且随着采空区空间的不断变化,顶板结构逐渐趋于不稳定状态,导致顶板显著来压。当基本顶周期性来压时,来压强度较初次来压相比呈现增长趋势;工作面经历基本顶初次垮落时,来压首先呈现在面中部区域,而后呈现在面下部与上部区域,此时矿压显现显著,中部、中下部的煤壁片帮达到30~50cm,顶板传出压顶响声,持续时间约4个循环。  相似文献   

7.
大采高综采是特厚煤层开采的新途径,但在初采阶段存在顶板压力大、动载系数大等现象。本文根据31煤的赋存特征,对大采高综采工作面31101进行了矿压观测,并对采场的矿压规律和支架合理工作阻力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项目对石圪台煤矿22上206综采工作面推进生产期间现场数据进行监测采集,采用三量观测法直接测量工作面现场矿压显现的宏观数据,通过数据处理做出矿压曲线图并确定矿井初次来压及周期来压步距,探讨工作面推进长度与矿井初次来压及周期来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工作面从开切眼处开始向前推进,随着推进度的不断增大,矿井采空区压力逐渐增大,达到一定值时发生初次来压,之后伴随周期性的来压显现。  相似文献   

9.
崔家寨煤矿是一个年产180万吨的新建矿井,其主采煤层厚3.2m,老顶为8.0m的厚层细粒砂岩,顶板坚硬,来压步距大,对工作面的安全生产构成一定威胁。尤其是矿井投产初期,一方面受资金的限制不可能采用大型综采设备,大多采用炮采或高档普采,工作面支护装备为单体液压支柱;另一方面也为以后的综采收集矿压资料。因此,对工作面顶板运动规律的认识及其相应的控制设计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正是基于此目的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围绕浅埋深超大采高综放工作面的矿压显现规律从多角度展开探究。首先,对工作面煤层顶底板的特征以及设备的选型与配套进行概述;其次,设计了矿压监测方案,包括矿压监测设备的布置、选择以及观测要求;最后,阐述了工作面的矿压显示规律,并着重表述了工作面顶板控制岩层、工作面支架工作阻力的确定以及矿压监测数据分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长壁刀柱工作面回采时,工作面巷道均沿煤层顶板布置。山西兰花集团莒山煤矿3#煤层老顶为岩性较硬的砂岩。受采空区支撑煤柱的影响,老顶处于两端固定梁支撑状态,其跨度小于老顶的初次垮落步距,所以在刀柱工作面短时间推进过程中,老顶岩层不会发生垮落。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3302综放工作面矿压实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掌握了该综放工作面初次和周期来压步距、支架工作阻力特征、超前支承压力和顺槽变形规律等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为工作面现场管理和后期开采工作提供了实测依据,有助于实现该综采工作面的安全、高效回采。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针对深部矿井中老顶岩层厚、应力高以及煤层易自燃等情况,采用现场观测及矿压监测设备进行了深入监测,并通过分析采场来压,支架受力以及工作阻力等对综采工作面的矿压规律显现进行归纳分析,对顶板的初次来压与周期来压强度进行了确定。最后从巷道布置优化与巷道支护改进两个方面对矿压的控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的研究对工作面的安全高效生产尤为重要。基于2637试验放顶煤工作面矿山压力规律实测结果,通过相似模拟实验观测和数据分析,顶板周期来压步距在12~18m之间,工作面支架阻力最大值为1067.6kN,低于额定值,表明所选支架可以在整个生产期间提供可靠的支护强度保证。为该矿急倾斜特厚煤层的安全、高效开采及工作面支架选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厚煤层放顶煤开采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峪沟矿务局红旗矿位于大峪沟煤田西南部,煤层平均厚度为4.62米,煤层产状较稳定,走向近东西,平均倾角10°,煤质为粉状无烟煤,煤层结构复杂,含夹矸2~3层,夹矸岩性为泥质岩,采煤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后退式回采,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采煤方法为炮采一次采全高,低位放顶煤开采。一、对放顶煤采出率的尝试提高炮采放顶煤开采的采出率一直是红旗矿多年以来不断探索的重点,经过几年的实践,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效果:一是提高顶煤放出率。对于软煤层,由于混矸多,红旗矿着力于支架放煤机构的研制和放煤工艺的改进,以降低含矸率为主要…  相似文献   

16.
郑州煤炭工业集团公司开采的是二叠系山西组二1煤层,平均埋藏深度250m,该煤层普遍可采,煤层厚0 ̄24m,平均厚度6 ̄8m,倾角3 ̄25°。煤层变异系数R=70%,普氏硬度系数一般为0.2 ̄0.5,松软易冒落,多呈粉末状,遇水成泥强度降低。煤层上覆一般有0.7m的伪顶;直接顶平均厚度11.5m,多为砂岩或泥岩;老顶平均厚度6.0m,周期来压步距12 ̄15m,整个煤层属“三软”不稳定难采厚煤层。进行“三软”煤层综放开采,搞好顶板管理,解决片帮冒顶问题十分重要。由于顶板松软,采用移架护顶易造成顶板松动和破碎的煤岩下落,在采动影响下,顶板(煤)就会发生较大的位移破…  相似文献   

17.
南阳坡煤业4号煤层老顶厚3.72m,4101综放工作面在开采过程中可能存在顶板难冒落、采空区老顶大面积来压、采场支架工况异常的现象。因此开展对4101综放工作面矿压观测和顶板活动规律的研究,不仅可以确定该工作面的矿压显现特征,还能找出支架工作状况和围岩稳定性的关系,有利于将4101综放工作面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中。该矿压观测分析结果还对了解和掌握同一采区的其他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确定支架工况及合理选择和改进支架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轻型放顶煤支架是继综采放顶煤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轻型支架,该支架通过在2#煤7503工作面使用证明效果良好,对2#煤具有较强的适应性。5501工作面是邢台矿使用轻型放顶煤支架开采的第一个5#煤工作面,为了摸清5#煤顶板活动规律以及轻放支架对其使用效果,对该面进行矿压观测近百个循环。  相似文献   

19.
针对巷道掘进空顶距造成巷道掘进速度慢或安全事故频发的问题,本文以新疆红山煤矿首采工作面(110701)回采巷道为研究对象,建立空顶区薄层顶板力学模型。经计算,得出110701回采巷道掘进工作面极限空顶距为2.01m,结合矿井对巷道施工安全性、掘巷速度及施工条件要求,得出掘巷前期应采用不超过1.1m的空顶距,后期根据顶板岩性变化及矿压观测结果在1.9m范围内调整空顶距。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88301综放工作面的现场实测,掌握了该工作面初次来压步距和强度、周期来压步距和强度、支架载荷变化规律等,为该工作面的后期开采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实测依据,有助于工作面安全、高效开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