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严荣华 《产权导刊》2007,(10):69-69
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之“借尸还魂”原意是指已经死亡的东西,又借助某种形式得以复活。用在军事上,是指利用、支配那些没有作为的势力来达到我方目的。历史上常有这种情况,在改朝换代的时候,推出亡国之君的后代,打着他们的旗号,来号召天下,用这种“借尸还魂”的方法,达到夺取天下的目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战国时,秦国强大,公孙衍和苏秦便游说六国共同抗秦。秦国自有应对,派出了张仪拉拢一个打击一个。“合纵连横”的故事想必妇孺皆知。这应该就是军事上的联盟。只不过,那个时候,谋士众多,群雄混战,所以“联盟”极不可靠,所谓“朝秦暮楚”也。三国时也一样。刘备避居荆州,为求生存,必然要联吴抗击曹魏,只是,一朝羽翼丰满,突然便要赖账,连借来的荆州也不想还了!全然忘了当初的狼狈。这又是一个不可靠的联盟。  相似文献   

3.
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之“假痴不癫”的意思是,假装糊涂,深藏不露,如同雷云入冬,屯聚隐没一样。表面上装聋作哑、痴痴呆呆,而内心里却特别清醒,不行动实际上是在暗中策划等待时机。三国时期,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论英雄,刘备正是由于“假痴不癫”才让曹操放松了警惕。  相似文献   

4.
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之“笑里藏刀”是一种表面友善,暗藏杀机的谋略。俗话说,拳头不打笑脸。笑里藏刀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百试不爽的计谋,就是因为它击中了人性中喜欢被人奉承的弱点。三国时期,陆逊定下了与关羽假和好、真备战的策略,并写信极力夸耀关羽,可惜一代名将关羽大意中了“藏刀”计,失去荆州败走麦城。  相似文献   

5.
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之“混水摸鱼”原意是,在混浊的水中,鱼晕头转向,乘机下手,可以将鱼抓到。运用此计的关键是一定要正确分析形势,主动去把水搅浑,使情况变得复杂,然后借机行事,捞取实惠。赤壁大战后,曹操为了防止孙权北进,派大将曹仁驻守南郡。刘备乘周瑜、曹仁激战正酣之时,“混水摸鱼”攻取了南郡。  相似文献   

6.
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之“关门捉贼”,是指对弱小的敌军要四面包围、聚而歼之。战国后期的“长平之战”,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在真正的战场上,一下子就中了秦将白起的“关门捉贼”之计,损失四十万大军,使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相似文献   

7.
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之“借刀杀人”意思是借别人的手除掉对手,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谋略。明末清初,皇太极借崇祯帝之“刀”,除掉了心腹之患袁崇焕。《红楼梦》中,王熙凤利用秋桐除掉尤二姐,后来秋桐也被打入了冷宫。  相似文献   

8.
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之“抛砖引玉”中的“砖”,指的是小利,是诱饵:“玉”,指的是作战的目的,即大的胜利。其意是用类似的东西去引诱敌人,从而打击被蒙骗的敌人,即“利而诱之”。庞涓就是因为骄矜自用,才中了孙膑减灶撤军之计,死于马陵道的。  相似文献   

9.
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典出春秋时期,晋献公用屈立所产的名马和垂棘出产的美玉送给虞国,得以借用虞国的道路进兵攻打虢国,结果一举吞并虞、虢两国。此计的关键在于“假道”,善于在合理的时机寻找“假道”的借口,善于隐蔽“假道”的真正意图。三国时期的刘璋开门揖盗,让刘备入川,结果自己丢了老命,也是古代战争中运用“假道伐虢”之计取胜的战例。  相似文献   

10.
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之“欲擒故纵”中的“擒”和“纵”是一对矛盾,“擒”是目的,“纵”是方法。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军事史上一个“欲擒故纵”的经典战例。诸葛亮对孟获采取“攻心”战,释放了孟获。此后孟获屡战屡败,屡败屡虏。第七次生擒孟获,终于感动了孟获,他真诚地感谢诸葛亮七次不杀之恩,誓不再反。从此,蜀国西南安定,诸葛亮才得以举兵北伐。  相似文献   

11.
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之“瞒天过海”出自一个典故,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御驾亲征,薛仁贵用善意的谎言瞒着天子,让晕海的唐太宗渡过了海。“瞒天过海”用在兵法上,实属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通过战略伪装,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之“擒贼擒王”,语出唐代诗人杜甫《前出塞》:“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此计的意思是摧毁敌方主力,擒拿敌方的首领,就可以瓦解敌方的整体力量。  相似文献   

13.
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之“反间计”是指巧妙地利用敌方的间谍反过来为我所用,使敌内部自生矛盾。战国时期,燕国乐毅攻打齐国的即墨,即墨守将田单让人在外面散播谣言说,乐毅想叛逃燕国,去齐地称王,燕王正不信任乐毅,于是撤下了乐毅,最后田单以火牛阵大破燕军。  相似文献   

14.
严荣华 《产权导刊》2009,(12):75-75
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之“走为上计”在谋略上被推为上策,意思是有计划地主动撤退,以退为进,寻找战机,消灭敌人。孙膑以走带战,将庞涓引诱到马陵道,一举歼灭,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写上了精彩的一笔。春秋时期,楚庄王发兵攻打庸国,久久无法拿下。楚将师叔建议故意佯败退兵,连续七次,而庸军渐渐失去了戒备,结果被楚军一路反攻,终遭灭国。  相似文献   

15.
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之“围魏救赵”源于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魏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便围打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迫使魏国回救,并在桂陵一带设伏大败魏军,赵国之围遂解。此计精髓在于一“围”一“救”,“围”是手段而“救”才是目的。  相似文献   

16.
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之“打草惊蛇”,一是指对于隐蔽的敌方,我方不得轻举妄动,以免敌方发现我军意图而采取主动;二是指用佯攻助攻等方法“打草”,引蛇出动,中我埋伏,聚而歼之。公元前627年,秦穆公发兵攻打郑国,郑国得到情报,做好了迎敌准备。秦军见袭郑不成,只得回师,但已惊动途中的晋国。秦军经过崤山时,中了晋国埋伏,将帅被生擒。  相似文献   

17.
徐久刚 《老区建设》2013,(23):52-54
“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从字面上看,这12个字明白晓畅,十分易懂。只不过,对这12字,成年人可不能像孩子一样,只从直观的、感性的层面上来理解,而需要借助于抽象的思维力上升到理性,视其为一种人生哲学,从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来理解。比如“照镜子”,我国古代文献《战国策》就有一个相关的故事。故事说:齐国有个叫邹忌的大夫,长得伟岸英俊。齐国同时有个著名的美男子,叫徐公。某一天早晨邹忌问妻子:“我和徐公谁漂亮?”妻子说:“徐公比不上你。”他信不过,又问妾,妾同样回答:“徐公比不上你。”  相似文献   

18.
严荣华 《产权导刊》2009,(10):77-77
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之“指桑骂槐”,通俗的解释就是“杀鸡做猴”、“敲山震虎”。古往今来,军队的将帅们常用此计树立威严,严明军纪。大国往往以此威慑小国就范,不战而胜。春秋时期,齐相管仲为了降服鲁国和宋国,建议齐桓公先攻下弱小的遂国,鲁国畏惧,立即谢罪求和,宋国见齐鲁两国联盟,也只得认输求和。  相似文献   

19.
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之“隔岸观火”的意思是“坐山观虎斗”,让敌方自相残杀,时机一到,我方即坐收渔利。东汉末年,曹操出兵攻打袁尚、袁熙兄弟,二袁只得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曹操下令班师,转回许昌,“隔岸观火”。结果,公孙康割下二袁首级,派人送到曹营。  相似文献   

20.
古代兵法三十六计之“美人计”最早出自《六韬·文伐》,意思是利用美女达到自已的目的,引申为利用他人的缺点,用“糖衣炮弹”投其所好,使其自颓自损。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败于吴王夫差,便用美女西施和贵重珠宝取悦夫差,让他贪图享受,丧失警惕,“一双笑靥才回面,十万精兵尽倒戈”,后来越国终于打败了吴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