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雷蒙 《国际融资》2007,76(2):56-57
2006年中国并购活动的强劲势头将延续至2007年,境内投资、境外投资、私募基金及风险投资等各种类型的投资主体都会相应增加。不过由于国内并购新规定的出台,来自海外的大型收购活动有可能因为相关政策法规的解释尚未明朗而在审批方面暂时延迟。但对内资企业而言,新政策法规的实施将进一步增加透明度,有利于资本市场的交易,从而刺激境内并购活动的增加,金融服务业、制造业和零售业将成为并购活动最为活跃的三大领域  相似文献   

2.
外资并购高峰突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5年以来,中国并购市场精彩不断,各种收购兼并事件风起云涌,在这其中外资并购独占鳌头。2006年伊始,外资更是频频出手,不断大手笔并购中国的钢铁、金融、水泥、啤酒等企业股权。一时间,“外资并购”成为炙手可热的关键词,而中国的各行各业也弥漫着并购风潮的种种气息。  相似文献   

3.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时机成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arshars 《国际融资》2006,63(2):32-33
2005年,中国企业大举进军海外,规模庞大的海外收购案此起彼伏。这些收购案背后的动因何在?中海油和海尔的收购失败给了其他中国企业哪些启示?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2006年是否会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国在国际投资格局中的重要性已日益凸现。随着加入WTO后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领域不断扩大,中国正在变成世界投资的“风水宝地”,经济的强劲增长势头坚定了跨国公司加快投资中国的步伐。2005年中国的外资流入形势如何?在全球企业并购重新升温之时,中国并购市场将怎样演变?外资增长状况对我国对外贸易会产生何种影响?本文将就上述热点问题展开分析并作初步展望。  相似文献   

5.
影响企业并购活动的因素多种多样,但无论是哪种动因都需要对被并购企业进行价值分析,从而确定是否进行并购投资.本文对基于投资的企业并购进行分析,主要目的在于梳理基于投资的企业并购意义和价值,探索基于投资的企业并购策略与路径,为企业的相关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物流公司进入"运输并购"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杨 《国际融资》2005,(10):57-60
2005年,企业并购的速度是越来越快,物流行业也不例外,马士基并购铁行渣华和德国邮政并购英国英运甚至改变了整个行业。但与之前的并购有所不同,2005年的物流公司并购呈现新的趋势,从并购货代时代转向并购运输公司时代  相似文献   

7.
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世界投资报告》,从2004年开始,中国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跨国并购目标国,这与其吸引外资数量是相称的。经济学人杂志社2006年公布的中国国内兼并实况调查报告认为,中国企业并购日趋活跃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国内购买力和私人消费力不断上升,以及中国政府在允许外国企业参与国内各行业竞争的过程中,迫切希望为其国有企业吸引更多  相似文献   

8.
并购基金——未来并购市场中的重要力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晓浙 《福建金融》2004,(10):42-44
企业并购正成为中国资本市场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已公开的统计数据显示,1997至2001年间,中国企业的并购交易额每年增长38%,2000年达到5000亿美元。这仅仅是对已公开的并购案所做的统计,如果加上各地众多非公开的并购、重组项目,实际购并额远远超过以上统计数据。飞速发展的并购业务蕴藏了大量商机,如何正确认识目前的并购业务并成功把握商机,本文试图从金融资本的角度对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国际融资》2006,(4):35-35
2006年将是外资并购A股极具历史性标志性的一年。也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中国并购市场仍会成为亚太区的焦点。随着中国全面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及中国经济在全球市场的迅速崛起,许多中国企业正在海外雄心勃勃地通过并购拓展市场机会提升国际竞争力,获取关键资源、人才及技术,以建立其全球品牌和领先地位。根据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4年,全球发生了100多起中国企业对外并购活动,中国企业并购数额以70%速度增长。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5年全国1%人口调查、2010和2012年“北京大学中国家庭和个人跟踪调查”(CFPS)数据,本文以姓氏集中度代理宗族文化强度,研究并购双方所在地区宗族文化差异对企业并购收益的影响,发现宗族文化差异越大企业并购收益越高.进一步研究表明宗族文化不会显著影响地区内个体的思维方式或价值观念,但宗族的排外性使强宗族文化地区企业掌握了独有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资本,收购强宗族文化地区企业有助于外地企业进入地方社会网络,吸收地方社会资本,增加市场竞争优势.基于这一现象构建投资策略,收益远超市场表现.本文研究结果对构建投资策略、企业并购决策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李留宇 《国际融资》2014,(12):14-15
根据普华永道的最新数据分析,2014年前三季度,中国大陆企业海外并购市场继续保持活跃势头,交易总数量为176宗,较2013年同期上升31%,创历史新高。交易总额为408亿美元。就投资行业、并购目的地、融资渠道而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民营企业海外并购显著增长民营企业在海外并购活动中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2006年12月,高盛借蒙西水泥之手,收购西水股份的水泥产业,以期整合西北水泥产业。2006年10月,爱尔兰CRH集团连续收购两家中国水泥企业:一家为全资收购的哈尔滨市三岭水泥厂,另一家为参股收购的吉林亚泰集团;2006年10N,瑞士豪西蒙定向增发A股,成为华新水泥第一大股东;2006年6月,海螺水泥牵手昌兴矿业投资有限公司入股巢东股份;2006年5月,海螺水泥引入摩根士丹利和国际金融公司两家战略投资者。再看2005年,中国非金属材料总公司8月入主天山股份;法国拉法基集团(Lafarge)与瑞安建业组建合资企业,并由合资企业收购四川双马(2007年年初并购四川双马方案终于获批);9月,德国海德堡收购华北地区最大的水泥企业冀东水泥两家子公司的股份。[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杨涛 《中国金融》2008,(3):31-33
伴随着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2007年我国出现了声势浩大的海外并购活动。展望2008年,这一活动仍将继续,但企业海外并购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企业并购是企业实现快速发展、开展全球化经营的主要手段,也是获取其他企业技术、市场等资源的重要战略工具。著名投资大师巴菲特曾经说过:“并购一家企业,比重新投资办成一个同样规模的企业,速度要快得多,费用少得多,效益也许会好得多。”在当前的环境下,中国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强劲的国内需求,鼓励企业“走出去”政策的相继出台,人民币升值的长期趋势以及低迷的国际市场都极大地鼓舞了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豪情壮志”。但遗憾的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难逃“七七定律”的宿命,即70%的并购没有实现期望的商业价值,70%并购之后的文化整合不成功。TCL壮士断臂的悲凉和中铝左右为难的尴尬,就是两个典型的例证。  相似文献   

15.
企业并购能够迅速扩大企业规模,节省开拓市场、培养人才的时间,形成生产、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协同效应。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并购发展如火如荼。据统计,2006年全球企业并购金额创下历史新纪录,达3.6万亿美元,全球已宣布的企业并购交易总数达到2.8万起。在我国,  相似文献   

16.
2010年以后,中国企业加快了对外投资的步伐,将业务的重点放在新兴的行业与业务领域中,尤其是德国拥有大量技术先进、市场领先的企业,获得了中国投资者的青睐。金融危机以来,大量的德国企业也陷入了经营困境,中国企业并购德国企业,可帮助德国企业突破经营难题,同时中国企业也可从中获得技术和市场。本次研究从中德并购的现状及案例着手,分析中德并购新的特点,并说明了未来中资银行在并购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巴克莱投资银行全球并购部部长保罗·帕克近期表示,2009年全球并购量预计为2万亿至25万亿美元,与2004和2005年的水平相当。虽然与2006年及2007年的并购量不可同日而语,但帕克说:“2004年至2005年的并购水平反映了恰当的趋势线,显示出强健的市场活力。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外资通过并购方式流入境内逐渐增多,外资并购境内企业也日益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备受关注的《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于2006年9月8日起正式实施,《规定》的出台和实施让外资并购话题再度升温。外资并购是壮大企业效益的“生日宴会”,还是瓜分“蛋糕”?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深入到四平市一些实行外资并购的企业,对其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调查。  相似文献   

19.
贺元宏 《时代金融》2009,(6X):72-73
为了适应我国企业并购的新阶段,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的颁布结束了我国在企业并购的实务操作中一直无准则可依的历史。本文将着重探讨在新会计准则下优化企业并购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外资并购中国企业的方式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92年起,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的扩大,外商对华直接投资方式发生了变化,呈现出一个新的趋势,即以货币与实物投资创办"三资"企业转变为并购我国现有的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