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制造业集聚的区域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产业集聚作为产业演化过程中的一种现象,在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中国制造业的布局呈现出良好的集聚性,大多数的产业都存在集聚状态。特别是在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集聚发展迅速,而西部地区的产业集聚程度较弱。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集聚程度密切相关,产业集聚在促进各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区域经济差异的扩大。因此,加快落后地区的产业集聚,是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择若干指标对中国制造业的地区集中程度进行分析,揭示了我国制造业集聚表现出特征明显、随时间推移呈强化趋势、与经济发展梯度相吻合的特点,并从市场环境,运输业、中间产品的生产贸易、服务业等附属行业的发展程度以及市场交易化程度三个方面分析其可能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近年来一直致力于通过产业转移缩小区际之间的经济差距,但政府层面的产业转移政策必须注重市场规律。以广东省珠三角地区以及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为例,对产业转移和产业集聚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东西两翼和粤东地区存在着巨大的产业转入的空间,政府部门应建立产业转移的长效机制,促使区域经济早日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江苏制造业集聚的统计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旭斌 《现代经济》2009,8(1):111-111,113
本文运用区位基尼系数方法和绝对集中指数法分别计算和分析了2003与2006年江苏制造业的集聚度、变化及地区分布,并提出了进一步提升江苏制造业集聚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江苏制造业集聚现状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苏要成为国际制造业基地,就必须要形成若干国际化程度高、产业规模大、技术创新能力强、专业化分工水平高、功能配套完善、生产模式及管理先进的产业集群区。本文运用区位基尼系数方法和绝对集中指数法分别计算和分析了2001与2005年江苏制造业的集聚度、变化及地区分布,并提出了进一步提升江苏制造业集聚水平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产业集聚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而制造业则是产业集聚特征最为明显的产业。本文利用EG指数对2005-2011年新疆16个制造业的集聚程度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新疆制造业集聚程度2005-2008年总体处于下降趋势,2008-2011年总体处于上升趋势,产业集聚和地方化呈现增长趋势,集聚程度的提高仍然是新疆制造业的主要发展趋势。总体上看,新疆制造业产业集聚与工业经济增长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先进制造业集聚、专业技术人才集聚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相辅相成.采用区位熵指标、基于中国分省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专业技术人才集聚有利于先进制造业集聚;地区收入水平增长与生存成本上涨对不同地区集聚的形成影响不同,其中东部发达地区的先进制造产业聚集并不受制于用工成本压力,随当地总体收入水平的上涨集聚效应反而会有所加强,中西部欠...  相似文献   

8.
E—G指数和行业集中度是分析产业集聚水平的理想方法,运用该方法对中国制造业进行较长时间的集聚状况分析,可以总结.出中国制造业在不同时期的集聚度及产业空间分布变化,得出中国制造业在地区之间的转移路径,进而揭示出产业空间转移规律及特定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长三角地区制造业集聚现状的分析,利用区位熵统计值将该地区分为高集聚区、低集聚区及无集聚区。通过面板数据模型检验影响制造业产业集聚的主次要因素,结果表明在不同时间段和不同集聚地区影响制造业产业集聚趋势的因素是不同的,提出构建现代交通运输网络、发挥本地市场效应、提高技术创新、提高市场化水平和调整产业布局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11.
基于经典的产业集聚理论,本文从行业和区域两个不同的视角测度并分析了我国制造业发展在空间上的不均衡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发展极不均衡,无论从行业层面还是区域层面来看,我国制造业主要集聚于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地区之间发展差异甚远。  相似文献   

12.
选取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装备制造业7个细分行业的数据,对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与技术进步路径选择的关系进行研究。在阐述产业集聚与技术进步路径选择的理论机制的基础上,基于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联立方程模型,用产业集聚指数衡量产业集聚强度,同时选取了4种主要的技术进步路径,研究了产业集聚强度与技术进步路径的关系。结果显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强度与技术进步路径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产业集聚强度对不同技术进步路径的影响显著不同且存在区域差异;不同技术进步路径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存在差异性且存在区域差异。此外,以基尼系数作为产业集聚强度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证实了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13.
产业集聚在某一共同空间发展,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带来规模经济受益,为各类专业人才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就业市场,集聚了许多潜在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供给,极大地促进了人才资源的流通和优化配置;同时人才的集聚可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的水平,从而实现了集聚区域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二者互为关系互相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竞争力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长江中游城市群30个城市2003—2012年面板数据,可以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推动制造业升级、促进制造业创新和支撑制造业集聚三个角度作用于制造业竞争力。实证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正向作用于制造业竞争力提升,且通过空间外溢辐射影响周边地区制造业竞争力,长期趋势稳定。FDI、城市交通水平和人力资本对制造业竞争力加强促进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是以旅游产业链或价值链为纽带,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通过各旅游业要素的有效整合,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一定的空间形态和组合特征以及一定旅游服务功能和综合经济效应的旅游区的动态过程。本文通过整理回顾国内外区域旅游业集聚问题研究成果、研究领域及其应用,重点分析在旅游资源集中基础上的旅游要素集聚、游客流集聚和旅游产业集群等主要的研究成果,从而为加强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研究、加强旅游空间结构优化、旅游竞争力提升和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等提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经济发展理论的角度论述了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分析了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制约集聚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和促进制度等方面的因素。针对这些制约因素,笔者提出了加强环境保护、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并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7.
集聚经济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源,是提升地方经济竞争力的重要载体。中国大部分制造业在地理上高度集中,省际差异、行业差异明显;环境效率呈下降趋势,东部地区环境效率较高,中西部地区环境效率较低;制造业集聚水平与环境效率呈显著N型关系,制造业集聚的不同演化阶段对环境效率的影响不同;经济增长、产业结构、技术进步、环保意识、政府规制、城镇化、对外开放水平等是影响环境效率的重要因素。为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环境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加快推动制造业集聚升级、坚持绿色发展、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外资准入环境门槛等。  相似文献   

18.
北京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共同集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产业间共同集聚指数、双变量局域自相关和阀值法,对北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同集聚进行分析发现:首先,总体上北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同集聚性不明显,但信息、科技、物流服务业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共同集聚度较高。其次,中关村科学城、酒仙桥及其周边街区、天竺空港经济区、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主要共同集聚区。最后,结合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疏解非首都功能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探讨地方政府的供地策略和住房价格波动对制造业集聚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利用2003-2018年中国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供地策略和房价波动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发现:供地策略对制造业集聚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房价对制造业集聚产生显著的负向作用,且供地策略还会通过房价上涨弱化土地要素促进城市经济集聚的效力。进一步分析发现,供地策略和房价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存在行业异质性,供地策略有助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集聚程度的提高,对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则不显著,但房价促进了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集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倒逼制造业产业链向中高端攀升。此外,供地策略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和时序异质性,其中对中西部地区制造业集聚的正向影响程度远远大于对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20.
选取区位商作为衡量指标,从制造业整体及其具体行业分析京津冀地区制造业集聚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探究影响该地区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技术要素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主要影响因素,而资本要素对产业集聚程度的影响并不显著。应从产业对接、配套服务体系和生产要素流动政策等方面探讨制造业产业集聚,以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