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2.
<正> 我国的国有企业虽经十几年的改革,但仍存在着深层次的问题。一个明显的表现,是近年来国有企业的亏损面和亏损额的不断增大。这种情况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国有企业传统改革思路反思;不能不使我们对以政企分开为基本原则的改革举措进行深刻研究。在此基础上,选择国有企业改革的崭新思路,确定把国有企业改革引向深入的新的突破口。本文试图就此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4.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它的状况如何,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经济体制改革的成败。国有企业改革是巨大的系统工程,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性工程,其战略重点是以公司制改革为主要方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改革已进行多年, 相似文献
5.
<正> 一、西方现代企业中的代理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西方的股份公司经过上百年的演进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机制来解决由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而产生的“代理问题”。如通过报酬激励,用高薪换取经理人员的优质服务和企业的巨额利润。给经理人员以足够高的薪金和本公司股票,并使其收入与企业经营绩效挂钩,以激励经营者努力工作;通过强化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制衡关系,加强股东大会对董事会和监事会,董事会对经理,监事会对董事会和经理的任免、监督和评审等法定权力。为防止法人治理结构中的内部人控制,董事会中保持有一定比例的外部股东;最有效的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约束 相似文献
6.
7.
张雪平 《江苏商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3):22-24
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组成中是最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社会要发展,经济要腾飞,关键在国企,国有企业的改革已成为全社会广为关注的话题,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是国企改革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8.
旧的国有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它在各方面存在诸多弊端。搞好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是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抓好国有企业三改一加强,使国有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资源优化组合,有利于抓好整个国有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国有企业一直是国民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各级有关领导高度重视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展。国有企业改革逐渐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经济问题,加强对国有企业改革新思路的研究和探讨对于改变现在国有企业存在问题和弊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主要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新国有企业内部改革这两个方面来谈国有企业改革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正>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1994年12月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逐步推进现代企业制度”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这表明,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 相似文献
11.
12.
14.
1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开展和国有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问题逐渐暴露,改革之路举步维艰。本文从深入分析影响国企改革顺利进行的诸多因素入手,阐述了投资银行在国企改革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企业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它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第一,企业开发和引进新技术、新产品;第二,采用新的生产方法;第三,开拓新的市场;第四,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第五,实行新的组织方式。长期以来,我国的企业技术创新严重不足,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大大低于发达国家。事实上,在当代快速发展的世界经济中,仅靠绝对规模是打造不出高科技产品来的,顶多只能把我们的经济沦为“复制古董”的基地,成为世界经济的加工厂。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现状和改革的重大意义,引入现代企业制度理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探讨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方向,针对国企改革的历史经验和现实探索,总结归纳提出以下国企改革的路径选择:(1)引入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和职业经理人制度建立现代公司制度(2)通过股份制经营和股权分置改革清晰界定国企产权(3)利用承包经营和租赁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提高国企经营效益。 相似文献
18.
国有资产有财政性资产和资本性资产之分,这两类不同质的国有资产其对应的产权制度改革也不同。在资本性资产的产权制度改革中,不同类型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方向也不同,明晰产权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20.
<正> 一、准确理解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我国经济学界通常把马克思关于扩大再生产的两种方式即“内涵式”和“外延式”作为经济增长的两种方式。如果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数量的增长,称为“外延式”;如果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提高要素生产率,则称为“内涵式”。“粗放型”与“集约型”是我国经济学界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又一种区分。把那种主要依靠扩大建设规模,大量增加生产要素投入和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质量,不注意技术进步、科学管理,不重视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和经济运行质量 相似文献